三农瞭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
(2024-03-22 11:35:07)
标签:
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 |
分类: 智慧农业 |
近日,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在今年的会议上,三农相关话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成为热议方向,“新质生产力”一词的热度不断攀升,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个春天,农业的未来蓝图正在被描绘得更加清晰。
01何为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现代农业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农业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传感器、遥感等,可以进行全程监测和精确施肥,实现精准农业;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畜禽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利用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等高端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02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
有人可能觉得农业是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沾边。其实,农业被称为第一产业,因其诞生最早也最为基础。但是,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农业也可以很先进。如能通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提高农业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完全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因此,和其他产业一样,农业具备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从现实看,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相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短板。农民常说,增产量靠化肥、治病虫靠农药,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相比农业强国,我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多处于较低水平,虽产量庞大,但相对成本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依靠传统、常规的生产力水平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初露端倪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已初步展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保护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通过精确施肥、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可以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优化品种选择和农田布局,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
03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目前,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也同时带动了农业领域新革命。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农业领域的革新,推动农业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一次是从人畜投入的简单、低效的经营模式进入以机械耕作的时代;第二次是以进化论、杂种优势学说、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肥技术等;第三次以D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支撑。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操控的特点。未来像LPWAN、5G、L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000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
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新质生产力不会凭空而生,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也不例外,其本质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
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但与农业科技强国还存在不小差距,很多领域依然处于跟跑阶段,重大原创性成果不足,推广应用也不够顺畅。当务之急是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新力量催发发展,新势能催动人心。提升发展向“新”力,恺易物联网将继续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