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场,迈向未来
(2023-10-19 16:54:25)
标签:
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 |
分类: 智慧农业 |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耕地和水日益成为社会需求的紧缺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另外,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的模式,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生产过程中凭经验施肥、施药,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还对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农田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未来农场建设不仅是生产、管理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农业生态的优化,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与管理理念,系统性地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分配体系优化重构,实现农业要素集约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样化,在探索效能最大化的同时保护环境,推动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阶段有科技引领和产业引领两种类型。
未来农场标准化建设要求:
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基于浙江省未来农场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使用专业术语与评价模型来制定统一的未来农场标准和规范,包括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涵盖未来农场生产、加工、贸易、销售全流程,减少标准化的交互障碍,促进数字农业的推广和应用。
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联合联盟内部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优势资源,制定算力网络标准,加快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网络,稳步推进涉农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挖掘是未来农场构建的关键。不断加强精准感知、图像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创新,研发农业智能传感器,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要素全周期的数据采集。在线智能分析、综合智能告警、辅助处置,指导生产应用,让农业数据更有价值,也让更多专家经验、科学种植生产方式可复制、可推广,集成化应用。
农场农业系统的集成
大数据研究的技术最后一定要落地、一定要推广。将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应用于数字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农业品质管理、农事综合服务等众多领域,构建数字农政、数字农管、数字科研、数字农服等综合化业务模块,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按需服务、数据共享等新模式新业态,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领域投入,来适应不同形态的未来农场发展需求,以期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农场建设的关键要素:
未来农业,是以生物技术、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技术为纽带,对农业、食物系统进行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变革。作为一种未来农业的载体,未来农场的模样并非千篇一律,但都有共同的特质:“科技范儿”、未来感十足,这就要求农场的“科技实力”过硬。比如,大田种植能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农机精准作业、田间智能灌溉、农情监测等;设施农业能实现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禽畜养殖能精准饲喂、发情监测、自动挤奶等。
未来农场建设,看“科技”也看“人才”。在新的生产体系下,农民逐渐变成农业工人,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更高,在未来农场里种庄稼也得“持证上岗”。所以,一方面要筑巢引凤、聚才引智,整合产业各方资源,通过标准制定的实践,培养一批专业的数字农业领域标准化建设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能培训,才能引导农民从“能用”到“会用”迈进,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现代化农民。
未来农场的实践与成效:
以农场为靶向,聚焦产业生态、管理智能、要素集约、标准生产,作为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聚焦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深化数据与应用集成,贯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融合主体侧和政府侧,链接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业务全闭环、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服务全集成,通过“一脑集成”,驱动未来农场分布式、数字化、智能化生产。
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在他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曾描述过“未来农场”,那里的农作物生长全靠自动化控制,粮食丰盈、花果遍地、一切都欣欣向荣。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书中的未来农场,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