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嫌造假,乱象频发,农业农村部回应!
(2023-04-28 14:52:10)
标签:
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 |
分类: 智慧农业 |
近日,中国之声报道了甘肃省庆阳市多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数字造田”、违规施肥、乱修田间道等诸多造假乱象。
4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针对近期媒体反映个别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问题,农业农村部将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排查、全面整改。
第一,核实情况。对媒体反映的所有问题,部里正派工作组深入相关地区开展核查整改,了解问题情况、查找原因,并责成地方落实整改措施,处理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
第二,全面排查。正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逐项目开展排查,并成立监督指导工作组分省包片开展工作,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第三,建章立制。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确保建设质量责任到单位、落实到人。
近年来,各地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各类项目资金,为开展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农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国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肯定是希望带给农民方便,现在变成摆设,令人闹心、痛心。怎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指出,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与传统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的三项数据即亩均粮食产量、农药施用量、亩均增加综合收益,有着突出表现:
“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
“19.1%”——高标准农田区域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也减少了13.8%。
“500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一方面降低了人工、肥料、农药等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亩均可以增加综合收益约500元。
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农村土地集中连片、配置农业设施,将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从保障农田高产高效、抗灾能力强、生态友好等,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改变老百姓“靠天种田”的传统及其增收缓慢的现状。
恺易物联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护航
十多年来,恺易物联网致力于研发生产智能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农业专用物联网系统,为设施农业和大田经济作物的精准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提供低成本全程数字化解决方案。
同时,满足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可以持续利用的高标准农田。
视频监测系统
视频监测系统主要用于观察作物的生长态势,当发生病虫害或其他问题时,可现场提供视频或图片资料,供专家或系统判别。
物联网监测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将种植过程中关键的要素:空气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各种传感器的采集传送到本地的数据展示中心,使种植场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手机或手持终端就可以掌握作物的生长环境,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预防病虫害,提高生产质量。
智能化灌溉控制
借助压力灌溉系统与物联网传感系统,采集与分析通过对地块内部相关环境数据,将其上传至后台服务器,智能灌溉控制板块系统会根据相关数据,实时、远程控制现场所有灌溉设备,使其灌溉水源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
生产过程管理控制
该系统整合所有生产资源,生成数字化资源池,依据实际生产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流程,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中间损耗,贯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流。为科研提供数据和工具支持,实现产品从投入品、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整个环节的全过程的实时溯源。
信息汇总展示
结合所采集的各类指标信息汇总,通过LED电子屏、触摸屏、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实现联网、展示以及控制。
恺易物联网落实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