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种地综艺火了:相信土地的力量
(2023-03-09 15:45:01)
标签: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 |
分类: 智慧农业 |
风和日暖,万物生长。在这个对于农耕最为重要的日子里,一档聚焦农耕的综艺节目《种地吧》火了。
相较于其他综艺节目,这档节目显得并不出众,选角更是不按套路出牌,没有任何一个一线明星,几乎都是网友眼中的生面孔,但节目却低开高走,开播之后,口碑好评双丰收,多次冲上微博热搜。
节目让10位年轻人在190天时间内踏踏实实地耕耘起142.8亩土地,他们从播下一颗种子开始参与劳作全部过程,带领观众一同见证稻谷发芽、生长、抽穗、灌浆直至收获的全过程,让观众直观看到躬耕生活的真正模样,了解其中的辛苦。
种地种出治愈感
中国人的农耕情怀
尽管《种地吧》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也没有跌宕起伏的节奏,但平实的耕作之中,竟有一种踏实的治愈感。
为什么乡土与田园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或许是因为触动了我们最原始的心弦,激发了深藏中国人身上的“种地基因”。
节目真实还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并透过他们展现中国当代农村普通的劳动人民如何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钱”,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和精神。
回溯万年中华农耕文明史,小农经济在我国占据了长时间的主导地位,孕育出中华民族对于土地的深沉情感,农耕情怀已经深深地烙印于中国人的心之中。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早已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即使在繁华都市之中,大多数人不是从城中村改造出来的村民,就是通过上学或务工从农村进城来的。即使当下不再务农,但是在他们的骨子里依然是农民,而且随着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内心对于土地、农村的眷恋也越深。
迈入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荧屏上,“三农”题材的影视剧佳作频出,但是至今没有一档综艺节目真正地做到了扎根于土地。《种地吧》精准地切入“种地”这个大部分年轻人相对陌生的话题,并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国内外时事政治关注的话题融入。
种地的哲学,也是我们关于生活的哲学。当这些糊咖爱豆拿上镰刀,弯腰耕作于田垄之间,观众们虽然嘴上说着“种地版变形计有什么好看的”,但还是诚实地被土地吸引,关注着水稻如何被收割、脱粒、烘干。
当农民成为职业
当农业成为事业
农业不是治愈,而是职业,是生存。中国有5亿农民,有农业农村频道,却很少有人关心粮食如何生长,农民如何生存。
多一个种田节目,就多一分被看见。《种地吧》比起综艺,更像是一档关于农业的教育宣传片,展示农业技术、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
事实上,节目中的耕种已经高度技术化了,比如有大型收割机、用无人机播种。同时,每一期节目也在不断地扩充新的现实议题,除了对国家有关“粮食安全”等政策进行深入解读,节目也对新科技、新理念在乡村的应用进行了展示。
但中国不少农村的种植还停留在依靠人力阶段,从播种到收割全部需要人工一点点操作,比节目中的劳作更为辛苦。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是“农业强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对我国这样一个耕地和水资源都有限的大国来说,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将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产出稳定性。越是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越离不开科技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智慧农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数字化发展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未来,恺易物联网将继续聚焦云计算、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及智慧农业若干应用场景,不断加大创新力度,让农业生产搭上数字化的快车,扎实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助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