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时”到“情人节”,七夕与农业生产有哪些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2-08-05 18:30:41)
标签:
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 |
分类: 农业知识 |
提到七夕,人们首先想起的可能是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七夕节是我国农历岁时的一个重要节点,七夕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跟咱“农业”是密不可分的。
故事与“农”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牵牛”、“织女”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跻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记载。诗中的织女、牵牛二星已是人间男耕女织生活的一种反映。
乞巧与“农”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属于闺中女儿的节日,未出嫁的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祈望幸福姻缘的一次大型许愿会。
可古代女子为什么要专门去“乞巧”呢?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最为主要的社会生产结构。
而女性“乞巧”,反映出女性群体在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中要承担起“女织”这半边天。
男耕女织,是农耕社会生活中必须重视的要务,“女织”代表“丰衣”,“男耕”代表“足食”,保证男耕女织的农业秩序,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丰衣足食。
时节与“农”
农历七月初七农作物开始成熟,在七夕风俗活动中,也有祀田公(即田祖)的内容。七夕时至,收获在望,为了祈求天随人愿,大获丰收,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以新黄之穗荐田祖之礼。
七月初七不仅是古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也是古人祭田祖、报田公的日子。这种祭祀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祈求田祖来年农业再获丰收的愿望。
《晋书》有记载:“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从这类古籍记载看,织女还是瓜果麦豆等农作物的保护神、丰收神呢。
牛郎见织女,七夕起鹊桥。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反映的正是古代农民们,对农耕的重视、对丰收的祈盼、对团聚的渴望,而这也是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农民生活念想的折射——一家齐聚,喜看丰收。
所以,七夕与农业密不可分。谁说农业人不懂浪漫?
做着一份可以看星星看月亮的工作,听着鸡叫声起床,枕着蝉鸣声休憩,把辛苦劳作的收成款待亲朋……朴实勤奋能吃苦,爱家敬业能奉献。
爱国、爱农、爱家,为国、为农、为家。这是农业人的终极浪漫。
农业人的朋友圈少有高楼、美食,多的是养眼的绿色和劳作的快乐。他们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闪闪发光,这片土地让人欢笑,也让人忧愁,却一直充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希望。
农业是伟大的,农业人更是可爱可敬的。农业人的故事最是朴素,却又最动人。
每一位农业人,都只怕心老,不怕路长,大地始终是让他们心动的“情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