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膝体位的腰部正骨手法和功能锻炼

(2016-09-23 16:51:01)
标签:

健康

 

手膝体位的腰部正骨手法和功能锻炼

       实施腰部的正骨手法时,考虑固定病变的椎体,选定椎体的运动支点,进行椎体的旋转、屈伸、侧弯等运动,达到恢复正常的解剖位,或缓解病变的机械刺激,目前通用的腰部正骨复位操作,患者所采用的体位,多为坐位的旋转复位、俯卧位后伸按压复位、侧卧位斜扳旋转复位、仰卧位旋转和屈伸复位等,上述操作各有特点。下面介绍笔者原创的手膝位腰部正骨手法和功能锻炼方法。

      手膝位这个体位,肩、髋关节通过肩关节、肩胛带、胸廓、骨盆、骶骨、髋关节,支撑整条脊柱,还有竖脊肌、多裂肌、回旋肌、棘突间肌、腰方肌、髂腰肌、腹直肌、横突间肌、背阔肌、菱形肌、横突棘肌、腹内外斜肌、臀大肌、腘绳肌等,附着、包绕脊柱或通过力矩作用于脊柱,有关的肌肉如何启动脊柱运动和怎样强化肌力,还需要材料进一步完善,先大致罗列一些检索到的。

      手膝体位的特点是 : 从进化的角度,于爬行的动物而言,脊柱旁的肌肉,除启动脊椎的运动外,还类似悬索桥的吊挂和环绕固定,分担脊柱的三个轴向受力,尤其是矢状轴方向的重力影响; 脊柱椎体旋转和屈伸的运动支点,比较明确和稳定; 抵抗相关运动肌肉的张力、关节面的附合力比较小; 椎间盘内的压力也小; 治疗部位充分暴露,病人、医者容易调节腰脊柱的松紧度(骨关节结合,韧带、肌肉的张力等)。避免了一些影响手法操作的不利因素。当然手膝位对于体型肥胖、身体衰弱、膝髋骨关节病重的,膝部的负重值得注意。

      手膝位正骨手法   操作时,以腰椎横突左侧凸起为例,笔者认为触诊的筋结、凸起、硬结,实多为腰椎横突,这或许提示病变腰椎节段的解剖位置变异 患者以双手掌、双膝的前部髌韧带处支撑身体,将左腿向床边沿下方伸直,使左膝前下(约髌韧带处)置于床沿(膝下垫软垫),左足悬空,不要接触地面,右下肢仍保持屈髋、屈膝; 患者左腰部与左下肢尽量对抗伸展,甚至左下肢与右肩对抗伸展,目的是拉宽椎间隙和松弛关节附和; 术者以左手拇指固定上位腰椎棘突的左侧,大致向右侧用力(静止力),而右手拇指罗纹面按住病变腰椎左侧横突处,向内下(椎间孔)方向按压用力,大致是以关节突为运动轴,作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旋转复位的幅度可能是很微量(见图1)。

      震动类手法、弹拨类手法也酌情选用,力度和幅度都要依病情适度。这种体位,还可能有利于椎间盘的回纳、形变等。

      如有腰椎滑脱,则视滑脱的方向,于腰椎横突处施以反向的按压力。

 

http://s14/mw690/003uib58zy754Dca4Znfd&690

1

      手膝位的功能锻炼    这些锻炼,最好选择在床边进行,锻炼者手膝跪位,双手臂伸直,手掌支撑在床面上,屈髋、双膝,支撑于床上,颈、胸、腰脊柱大致与床面平行,即头颈部位于中立位,目视正下方,保持脊柱放松。以左侧为例,其一,手膝位伸腰,患者以双手掌、双膝的前部髌韧带处支撑身体,将左下肢向床边沿下方伸直,使左膝前下(约髌韧带处)置于床沿(膝下垫软垫),左足悬空,不要接触地面,右下肢仍保持屈髋、屈膝,患者左腰部与左下肢尽量对抗伸展,甚至左下肢与右肩对抗伸展,目的是拉宽椎间隙和松弛关节突附和;其二,手膝位摆骨盆,将左下肢向床边沿下方伸直,使左膝前下(约髌韧带处)置于床沿(膝下垫软垫),左足悬空,不要接触地面,右膝仍保持屈髋、屈膝位,以髋部带动,骨盆作左、右方向的来回摆动,幅度由小渐大,并使摆动尽量延伸到腰脊椎;其三,手膝位旋髋,将左下肢向床沿下方伸直,使左膝前下置于床沿(同前),左足悬空,不接触地面,右膝仍保持屈髋、屈膝位,作左髋关节内旋、外旋动作,使骨盆出现小幅度的旋转,旋转尽量延伸到下腰脊椎;其四:手膝位后伸髋,左下肢向床边沿下方伸直,使左膝前下(约髌韧带处)置于床沿(膝下垫软垫),左足悬空,不要接触地面,右膝保持屈髋、屈膝位,左下肢向上作后伸运动至极限位,再缓缓落下。以上四种动作,一般的原则是先健侧,后做患侧,动作的重复次数和运动幅度,运动的快慢等,宜量病而行,适度把握。

       想法源自2015年2月2日的博文“腰腿痛的锻炼方法”,也是受诸如:龟行、虎扑等仿生运动等启发。

       附:与腰脊柱运动有关的肌肉:

        (1)腰脊柱伸肌群:直接作用于脊柱的伸肌有棘突间肌和骶棘肌。棘突间肌:位于棘间韧带两侧相邻棘突间,受腰神经后内支支配,收缩时可固定相邻棘突并后伸腰椎。骶棘肌:又名脊柱竖肌,是背肌中最强大的,特别是在腰部。此肌下端起于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腰背筋膜,沿脊柱上行,为腰背筋膜所包被,止于肋骨的肋角、颈椎横突结节和胸椎棘突。骶棘肌受腰神经后支支配,两侧同时收缩时可背伸脊柱,单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向同侧倾斜。

       (2)
腰脊柱屈肌群:直接作用于腰椎的屈肌为腰大肌和髂肌,间接作用于腰椎的屈肌为腹直肌。腹直肌因位于远离腰椎的前腹壁,力臂长,因而功效大。腰大肌和髂肌:腰大肌位于腰椎侧面,起于胸12-5的椎体及椎间盘纤维环,跨髂嵴及骶髂关节之前,在髂凹处与起于髂凹的髂肌汇合,形成髂腰肌穿越腹股沟韧带下、髋关节前方,向内止于小转子及股骨干。腰大肌主要由腰2-4神经的前支支配。髂腰肌有内收髋和外旋髋的作用;如下肢固定,则可拉骨盆前倾以增加弯腰的作用,与其它肌肉合作可稳定筋关节,从而使躯干稳定。腹直肌:位于前腹壁中线两侧,上起于第5-7肋软骨及剑突,下端止于耻骨结节,受下位肋间神经支配,收缩时除保护腹部脏器外,可自前方拉胸廓前倾;从而有力地使腰椎前屈。

       (3)
腰脊柱侧屈肌群:使腰部侧屈的肌肉有横突间肌、腰方肌及背阔肌。横突间肌:腰部横突间肌较发达,位于相邻两棘突间,单侧收缩时两横突靠近,从而侧屈腰椎,双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固定。腰方肌:位于脊柱两旁,起子髂腰韧带及髂嵴内缘后部,向上内斜行止于第十二肋的下缘,部分纤维止于腰1-4横突。腰方肌受胸12及腰l2神经前支纤维支配,一侧收缩时可使躯干向同侧倾斜,两侧收缩时可稳定躯干。背阔肌:起于骶椎、腰椎、下六个胸椎的棘突、棘间韧带和髂嵴后部,止于肱骨上段,当肱骨固定时,一侧收缩拉脊柱向同侧弯曲,两例收缩时,则提躯干向上。

       (4)
腰脊柱旋肌群:旋转腰椎的肌肉有紧贴腰椎的横突棘肌和远离腰椎的腹内斜肌。横突棘肌:该肌位于横突和棘突间椎板的凹中,起于横突,向上斜行止于棘突。横突棘肌单侧收缩时拉腰椎向对侧旋转,双侧收缩有固定脊柱及少许背伸作用。腹内斜肌:起于腰背筋膜外缘、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部,纤维成扇形斜向内上,部分止于肋10-12下缘。一侧腹内斜肌收缩可使脊校旋向同例,同时收缩可拉腰椎向前弯。腹内外斜肌连同腹横肌及腹直肌在脊柱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屏气及各腹壁肌同时收缩时,腰部躯干形成一个总的圆柱体,此时重心前移,大大减轻脊柱包括椎间盘的压力,特别是在弯腰搬物时,腹肌收缩可从前面支持脊柱,在后面拉紧腰背筋膜,使竖脊肌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与腰椎运动有密切关系的还有臀大肌和腘绳肌,当下肢固定时,可防躯干过屈,弯腰时则拉骨盆后伸,协助腰部由前屈变为直立。
     上述各肌群在维持脊柱姿势和完成动作上起着互相协调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