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读有字之书,智读无字之书,常读心灵之书》

(2018-12-11 09:47:20)
标签:

新动力

家学

精华

分类: 新动力

乐读有字之书,智读无字之书,常读心灵之书

爱积累

20181211

岁月是最好的导师,不一样的追求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当我们站在岁月的尽头望去,我们有限的生命,留下怎样的印记?我们为名、为利、为情感而身心疲惫,生命就在这种无谓的消磨中渐渐消失,我们用尽毕生的时间追求“有”,结果都随着时间逝去而失去,只留下一无所有。


早上舒心,出门顺心,路上小心,遇事耐心,做是细心,交友留心,待人诚心,回家开心,夜里安心,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爱心,对感情有真心,对真理有恒心,做凡人有良心,做圣人有善心、菩提心、慈悲心!别的皆是多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心读好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乐读有字之书

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诗句子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其解释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书可以慰藉生命,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啊!读书是最好的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读书可以找到人生的加油站,读书可以找到人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读书可以找到人生的知音,知识丰富,器度恢宏,能办大事;读书可以找到人生的志向,肯读书,就能实现理想;读书可以找到人生的窍门,学会了讨人欢喜,学会了给人接受。读书可以找到人生的学而知之者,在成长学习中,就看你能提升自己多少。

只有从书中读出了绵长的“甜味”,才能自觉自愿地亲书、近书、敬书,才能成为书天长地久的佳侣。乐读有字之书,读经典,就是为了让自己活成经典。经典读物,是一种“高渗透性物质”,一旦入驻我们的灵魂,就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离不弃,难拆难分。

智读无字之书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诗句子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的问题是:“‘卷帘人’是个怎样的人?”晨起,临窗,卷帘,当被问及海棠如何时,她大咧咧地回答“海棠依旧”。这符合她的身份,她原是个粗人。首先,她压根就不曾留意昨日海棠的肥瘦,自然也就无从与今日海棠加以比对;其次,她才不在乎昨夜的骤风疏雨究竟打落了几多海棠,遍地落花跟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面对同一番景色,李清照内心起了大波大澜,而“卷帘人”却心如止水、不为所动。李清照是在用第三只眼睛看眼前之景,而“卷帘人”只有两只眼睛。

唯有睁开了第三只眼睛,你才有能力读懂自然、读懂人生。我看来,一个人在大自然面前越谦恭,从大自然那里汲取的养分也就越充足。

读有字之书,不是让你屏蔽了这世界,而是让你向着这世界凝目、凝思,进而让你饶有兴味地去迷读无字之书、善读无字之书、智读无字之书。

善读“无字之书”,指的就是善于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最好最经常的老师。聪明的人善于从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思考、总结之后,办起事情就会更得体更有成效。

欲读无字之书要行万里路。要读懂政治话语、文字背后的东西,行万里路是好办法,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观察、考察、调研,才能增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对文献与理论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的是大地之书、社会之书、人性之书。

常读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浩如烟海读来不易,不读有字之书无以起步,不读无字之书难有创新。“心灵之书”更值得一提。读懂自己、读懂他人不容易。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今中外,千万年的历史,千万本书,千万个故事。无字之书,奥妙无穷,全在一个“悟”字。就好比六祖看旗,是旗动还是心动?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解释。

能透过人物故事去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吗?能把握人物发展、成功(或失败)的人生轨迹和规律?又如何以人为镜,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得与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吃一堑,长一智。有的人就是:有口说别人,无口说自己;碰上钉子还执迷不悟;不见黄河心不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正所谓“有心之人读无字之书也练达,无心之人看有字之书亦茫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驾驭自己,算你本事,这是成人、成才、成功的秘密武器。一个人如果正确的读好了“有字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将三书合一有机结合起来读,一生受益,会有出息,会造就一个辉煌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在当下》
后一篇:《九字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