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为经》

(2018-11-12 15:34:21)
标签:

新动力

家学

精华

分类: 新动力
《何为经》

       何为经?
       经、纬相对。仅就书籍而言,有经书也有纬书。
       读经和懂经 
       读经和懂经,是两个层次的事情。不懂经,不见得就不能读经,而且经是读了才懂,不是懂了才读的。
       爱积累推广读经,不是用自己成功的经验要人依样跟着走,爱积累讲的是教育的理论。如果朋友们要讨论爱积累的作为,主要请看爱积累的教育理论对不对,想一想要不要让你的孩子开始读经,而不是要看爱积累的经典熟不熟或文章好不好。
       爱积累承认爱积累没有学问,文言文也作不好,但这不妨碍你的孩子因爱积累的推广而读经而把文言文作好。如果因为爱积累文言文没作好,而不让你的孩子读经,那就等于因为邻居房子漏雨了,于是把自家的屋顶都拆掉。
       重新系统的梳理“经”是学好经的前提,文言文是学好经的基础。经没读好的爱积累怎可以推广读经呢?爱积累小时候是没有读过经的,爱积累是被牺牲的,现在很后悔,所以才出来推广,希望你我他的下一代都开始读经,不要再被牺牲了。
       懂、会、对、快
       学经的第一步是弄懂。“懂”字好说,做到却不易。要对经的来龙去脉,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意思”都要理解和掌握,这才叫“懂”,真懂真不容易;
       二是从“懂”到“会”有一段路程要走,要经历“套用”、“变用”和“活用”三个阶段。“套用”,指直接套用公式和法则;“变用”指在使用公式法则时有所变化;“活用”是在陌生情景甚至“恶劣”情景下也能运用。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这才叫“会”。
       “会”了,不一定“对”。因为有时觉得自己“会”了,其实是假“会”——语境变了,情形变了,于是就不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做到“会”,就要在“宗”字上下功夫。
       “对”了,不一定“快”。熟能生巧,熟则快捷。要做到“见题生法,见招拆招”,一是要全面掌握知识点,二是要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敏捷、严谨的思维品质。此非一日之功。
       “懂”、“会”之后,防止遗忘也很重要。防“忘”,首先要从理解入手。经学要活学,不要死记硬背,不能死搬硬套。熟则生巧,熟则快捷。记得浅,便忘得快。所以要用心。理解透彻了,理解合情了,记忆就会久些,忘了也容易捡回。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它是按先平后陡地“遗忘曲线”下降,越往后遗忘越多。所以要把握时机,适时复习,这一点格外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岂止悦乎!
       写经的由来
       写经顾名思义即是抄写经典或经书,在中国,道家有道经(如《道德经》),儒家有儒学经书(如《十三经》,而佛家有佛经(如《金刚经》),而其中以佛经的翻译与抄诵最为流通广布。“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数劫。”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敬法篇》
       为什么要写经
       现代人忙碌且急促的生活,需要一种修行的功夫,让自己的心灵安顿,便于工作和生活中清明的思考能力。写经既能静心,又能祈福,更得殊胜功德。
       佛家的三不漏学曰“戒”、“定”、“慧”,与儒家的“静、定、安、虑、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要有“定”的功夫。由“定”功而生“慧”智,方能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妥善。可见“定”功之重要。佛家的禅定功夫是六度波罗蜜修行的法则之一,确是到达智慧修行彼岸的基础。写经是此修行功夫最简易到达的捷径,却也是最大的福祉、福报。
       当然写经的功德殊胜,却不能以此为目的,写经时的心情只有“澄净”与“诚敬”,而无他想他念,才能专一精练。
       平时的生活习性,亦应同时简化、净化,让自己的心境或思维更清净无染,妙用堂写经的效果便能事半功倍。
       注意事项
       保持戒定、慧敬、静净。
       抄经前——沐手、专注、收摄心神、共念诵一遍发愿文: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如可尽量在抄经前一日、当日、后一日食素最佳)
       抄经中——摄心、为戒,尽可能止语,专心投入。十分诚敬,由敬、生静,以至心净国土净。
       抄经后——以抄经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念诵一遍、回向文: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菩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所抄经文妥善收好带回家礼敬,注意保持清洁,可装裱悬挂室内,也可在家中择一洁净处存放,亦可送入寺庙中供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释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