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士”爹为何养出“败类”儿 ——从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刘俊卿的悲剧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13-08-21 10:20:54)
分类: 生活随笔

 重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跟初看时一样热血沸腾,感慨颇多,选取其中一点谈谈我的想法。

 中有一对父子——刘三根与刘俊卿。父亲刘三根,是一个勤劳、俭朴、善良、有正义感的人,为了救爱国的校长孔昭绶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湖南第一师范的师生尊为“义士”;然而儿子刘俊卿却自私、懒惰、爱慕虚荣、卑鄙、恶毒,被孔校长称做“一师的败类”,最后被与他同样卑鄙的同伙杀害。“义士”爹为何养出了“败类”儿?从这父子二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和启示呢?

先来看看剧中几个情节。

刘三根摆臭豆腐摊,刘俊卿路过想帮帮手,做爹的马上阻止:“这又是油又是火的,莫烫着你。”儿子想抹桌子,爹又说:“你这是读书的手,莫动坏了。”刘俊卿要去上大学了,做爹的替儿子收拾行李,想带件旧衣去做内衣,儿子一看就皱眉:“这么旧了还带?!”爹马上就诚惶诚恐地撤掉:“好,不带,不带。”刘三根挑着行李送儿子上学,儿子却不愿承认挑担子的是自己的父亲,对主任说:“这是我雇的挑夫。”做爹的虽然又惊讶又痛苦,却忍了,一点都未责怪儿子。刘俊卿周末回家,省吃俭用、一个人啃硬饼子噎得又咳又喘的“爹”特地买了一条鱼,儿子假装客气地让爹一起吃,爹说“你吃你吃,吃饱好用功”,儿子马上心安理得一个人吃起独食,还不忘嘱咐爹:“那是我一个星期的脏衣服。”做爹的马上说:“晓得晓得,我就去洗,去洗。”夜深了,洗完一桶衣服的爹弯着腰咳个不停,儿子皱着眉,眼中流露出的却不是心疼,不是关切,而是厌烦,他大概觉得父亲吵着他用功了。

虽然《恰同学少年》描写的是九十多年前的事情,可是看到这些情节时,我却一次又一次张大了嘴巴,因为我在刘三根的身上看到了我们当代多少父母的影子!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一直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三根勤劳俭朴,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优秀的品质,他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低贱的事情,结果,儿子想帮他干活时,他唯恐儿子像他一样低贱,“这是我们这些下人的活,你这读书的手,哪能干这样的活?”这样的教育,使儿子鄙视劳动,爱慕虚荣,所以,刘俊卿唯恐成为“卑贱”的劳动者,小学教师的职业不能满足他的虚荣心,他终日为未来焦虑。刘三根明辨善恶,有正义感,可是,他从来没有告诉儿子要爱什么、憎什么,而是告诉儿子:“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只有读书才能风光。”这就培养了刘俊卿“读书为己”的思想,结果,刘俊卿也在勤勤恳恳地读书,甚至比别人更刻苦,却最终走上歧途。刘俊卿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的学习目的不端正,不是为国、为民、为大众,而是只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甚至为实现个人“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理想”而不择手段。不可否认,刘三根是极爱儿子的,但他缺乏爱的智慧,只知道给儿子钱,只知道尽最大能力为儿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自己吃苦受累和把女儿送给人家当丫鬟都在所不惜无怨无悔;可是,他没有给儿子昂扬的精神,没有给儿子宝贵的品格,对儿子的错他一忍再忍,看起来是父爱的宽容,其实不该宽容的宽容是不负责任的纵容,不负责任的父爱,只能酿成苦果。

当然,刘三根是旧社会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汉,他自然不懂什么“家庭教育”,《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之类的圣贤的教诲大概也没有读过;但是,我们当代的父母多数是受过教育的,我们很多人本身还是“为人师表”者,又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呢?又有多少人不是对自己的“小皇帝”、“小公主”千般宠万般爱,“俯首甘为孺子牛”?又有多少教师教育起学生来既言传又身教讲方法讲技巧却“自己的斧头削不到自己的柄”?又有多少孩子从小懂得“劳动最光荣”?有多少孩子从小懂得自立自强?懂得孝敬父母、关心长辈?懂得感恩?我相信,在刘三根的身上我们很多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刘俊卿的悲剧就该让我们警醒!

早在民国初年,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就曾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在书中,他把一个人从出世到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教得好,好似白丝染成了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染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着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了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社会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他提倡学习外国人早期家庭教育的做法,因为孩子小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小孩子是极容易的事。可是,“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紧要,都说小孩子不要紧,等到大来再教不迟,哪知到了大来,小孩子底子已经坏了,白花许多学费,白做许多牛马,一直做到父母进了棺材,闭了眼,儿子到底不成才。”想想,朱庆澜这些话是不是说得挺有道理?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实在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可是,相当多的父母对子女却只养不教,结果如何呢?曾在报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高中生,统计结果让人震惊,日本和美国的中学生答“最尊敬的人”,列在前三位的都有父亲和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父亲列第10位,母亲列第11位,还不如影星、歌星。我无从核实该报道是否属实,但我却相信这是实情。就像《恰同学少年》中的刘俊卿,面对父亲的付出,从未见他有丝毫的感恩之心,从未见他有点滴的回报之举。这难道不是中国父母的悲哀吗?!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爱孩子是人的本能,而本能的爱需要科学,需要理智,需要方法,需要技巧,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健康的体魄,更要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思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成才,人生也才有幸福的保障。

魏书生老师曾就家庭教育问题出过一本专著,书名就叫《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在书中,魏老师指出:“家教事小意义大。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愿为人父母者牢记这些话,让我们共勉,共同重视家庭教育,不要让“义士”爹养出“败类”儿一类的悲剧再重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