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原型考》讲座
(2018-02-12 17:06:42)贾母原型考
贾母是《红楼梦》主要角色之一,德高望众,见多识广,受到宁国府和荣国府上下一致的尊敬。可这位贵族夫人的生活原型是曹雪芹祖母李氏,或是曹雪芹曾祖母孙氏,时至今日尚无定论。笔者认为,贾母原型考证的准确度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仅影响对人物艺术形象的理解,还导致曹家人员在复原过程中的辈份错乱问题。笔者通过对文本和脂砚斋批语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读,审慎求证,终于有新发现。这位老太太是誰?曹雪芹虽未在原著里指名道姓,却在行文时匠心独运的对贾母原型进行了精准处理,她是曹雪芹曾祖母孙氏毋容置疑。
由特定称谓推定贾母的原型是孙氏
贾母称谓何其多。对贾母的称谓绝对是个奇迹,除一律的敬称之外,各种人物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称呼均有所不同——
冷子兴称贾母为“太夫人”。第二回:“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
冷子兴又称贾母为“史老太君”。第二回:“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冷子兴还称贾母为“史老太夫人”。第二回:“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 惜春),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
作者曹雪芹称贾母为“史氏太君”。第三回:贾母迎接黛玉进府:“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贾蓉之妻秦可卿称贾母为“老祖宗”。 第五回:“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
贾珍称贾母为“老祖宗”。第十一回:“老太太原是老祖宗,我父亲又是侄儿,这样日子,原不敢请他老人家,但是这个时候,天气正凉爽,满园的菊花又盛开,请老祖宗过来散散闷,看着众儿孙热闹热闹,是这个意思。谁知老祖宗又不肯赏脸。”
王熙凤称贾母为“老祖宗”。第三十八回:“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刘姥姥称贾母为“老寿星”。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第二次进入荣国府,料定躺在床上的老婆婆是贾母,便问候到:“请老寿星安。”
还有“老太太”“好祖宗”“老菩萨”等一大批称呼。
面对纷繁复杂的称谓,当务之急是遴选一条最能体现贾母尊贵身份的称谓。结合有关的历史常识,经过研判,“太君”或“老太君”是贾母所有称谓中最为耀眼的一个。每位老太太有可能成为家族的老祖宗,但不一定能够成为家族的“老太君”。由此可以看出,“老太君”这一称谓才是贾母身份的“金字招牌”。
我国封建社会里,“太君”和“老太君”是个特定称谓,通常指某个封建家族史上涌现的一位顶梁柱式的伟大女性。古时,只有官员的母亲才享有“太君”专属封号。唐朝,官员达到一定级别,他们的母亲就可以被称作太君。宋朝,为了体现对大臣的优待,朝廷为群臣之母专设“太君”封号,刺史以上官员的母亲封为县太君。之后的每个王朝沿袭此制。《红楼梦》故事发生在清朝,出现“太君”封号就不足为怪了。
贾母在荣国府和宁国府享有崇高威望,获得“太君”和“老太君”封号实至名归。“史老太君”毫无疑问的是贾氏家族的领军人物,出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她嫁于荣国公长子贾代善为妻,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贾赦虽然属于平庸之辈,但“沾了天恩祖德”,世袭“荣公”之职。次子贾政受到皇帝赏识,官场上平步青云,由“主事之衔”被迅速地提拔为“员外郎”,另肩负“钦差大臣”使命,成了皇帝身边的一位大红人。由此可见,贾母凭母以子贵,荣获“老太君”封号。曹雪芹笔下的贾母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伟大女性,虽年事已高,但余威犹存。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一心一意的为荣国府和宁国府着想。她凭着精明能干,对一些大是大非的决断具有远见卓识。一是发现有人在园中聚赌,马上派人查实,作出严厉地处罚,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二是在元春省亲过程中,贾母深谙皇家规范,做得有条不紊,可圈可点。尤在元春期盼见到弟弟贾宝玉时,贾母给予及时提醒:“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春听后幡然醒悟,下达召见令,姐弟俩得以倾诉亲情。不仅如此,贾母还是一位慈祥老人,为人和蔼,扶贫救弱。亲近刘姥姥和善待小道士之举值得人们称道。
考证贾母原型是揭示“真事隐”的重要一部分。曹雪芹坚持用“太君”或“老太君”称谓对贾母定位,为贾母原型考证超前预设了一条永不消逝的伏线。通过对“佘老太君”称谓的来历进行严谨地分析,不仅有家庭因素,还有政治上的考量。既如此,“太君”和“老太君”的称谓无疑成为考证贾母原型的“探测仪”。有一点至关重要,考证必须尊重历史,用事实说话,不能轻率或武断地作出一些结论。否则,犯方向性错误就不可避免了。只有对准“史老太君”这一特定称谓追根溯源,从百年曹家史上搜索“老太君”级别的人选,才能找准找对相应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查到曹家实有一位完全同“史老太君”划等号的重要人物——孙氏。
为什么贾母原型是孙氏,而不是李氏,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由客观的历史事实所决定的。既然能称得上“史老太君”,那必定是曹氏家族史上最显赫的一位老太太。纵观曹家史,曹雪芹有祖母李氏和曾祖母孙氏两位伟大的女性,若用“老太君”这一标尺来衡量,李氏地位同孙氏地位相比有天壤之别。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才是一位建有不世奇功的“老太君”,她曾做过幼时康熙皇帝保姆,这是整个曹氏家族最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曹雪芹的祖上原是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家奴,直至曹雪芹曾祖父曹玺时,即顺治八年(1651)二月,顺治皇帝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才把曹玺等人直接划归内务府管辖。这样,曹雪芹曾祖母孙氏就有了入皇宫做保姆的机会,时称“叫引嬷嬷”。正因有这层特殊关系,亲政后的康熙皇帝对曹家另眼相看,数人加官晋爵,委以重任,一手促成了曹家名扬四海。这些荣耀的取得与孙氏密不可分,孙氏必然成为曹家当之无愧的“老太君”。在孙氏耀眼的光芒照射之下,身为儿媳妇的李氏充其量仅是一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知识渊博的曹雪芹也不可能错把李氏置于曹家“老太君”之列。鉴于这种情况,在贾母原型的还原过程中,完全可以将李氏排除在“老太君”考据之外。此时此刻的孙氏端坐在“老太君”位置上,不仅是适得其所,而且是众望所归。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生于1632年,卒于1706年,享年75岁。关于孙氏的死亡时间,有史料证明,康熙四十五年
康熙皇帝尊敬孙氏,史上独一无二,时人惊叹。现实生活中,江宁织造府高悬一块“萱瑞堂”大匾,它出自康熙皇帝之手。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第三次南巡,在江宁织造府亲切接见了曹雪芹曾祖母孙氏,与大庭广众之下称孙氏为“吾家老人”,并亲书一块“萱瑞堂”金匾,曹寅等人感到是“旷典奇恩”。时官僚兼文人冯景在《御书萱瑞堂记》一文中为此大书特书:“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赍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尝观史册,大臣母高年召见者,第给扶,称‘老福’而已,亲赐宸翰,无有也。”
从文本里捕捉到贾母原型是孙氏的蛛丝马迹
荣国府和宁国府经常出现猴把戏以及上演《西游记》,系曹雪芹巧妙的向人们暗示贾母原型姓孙。《西游记》里的那个神猴被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冠以孙姓。神猴又称孙悟空,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穿一切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所用的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威力无比。占山为王时,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彻底失败,被压在五行山下达五百年之久。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斗妖降魔,化险为夷。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因孙悟空有与贾母原型同姓孙这一缘故,曹家几代人使用“树倒猢狲散”一语的频率极高。“猢狲”即猕猴,“狲”谐音孙。从曹雪芹祖父曹寅到他本人都说过此类的话。清代施瑮在《隋村先生遗集·病中杂赋》诗集里证明曹寅曾说过这句话,他有首诗:“楝子花开满园香,幽魂夜夜楝亭旁。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另在诗末有注云:“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以瑮受公知最深也。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楝亭是曹寅的号之一。曹雪芹将这句话写进文本,第十三回:“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脂砚斋批语里也有这句话,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宁国府上演《孙行者大闹天宫》。元春省亲结束之后,两府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宁国府以唱戏和放花灯为主。演出的节目有《孙行者大闹天宫》。第十九回:“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戏文。”
聪明的薛宝钗为贾母点戏首选《西游记》。贾母多次公开地表扬薛宝钗:“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为了庆祝薛宝钗十五岁生日,贾母破天荒的个人出资,为她操办一次生日宴,晚上还安排唱戏。演出即将开始,贾母坚持让小寿星优先点戏,薛宝钗也无法推辞,点了一出《西游记》。这场戏热闹非凡,贾母观看后喜笑颜开。第二十二回:“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
贾宝玉在鸳鸯面前使出一招猴式动作。鸳鸯是贾母身边最得力和最贴心的一位丫头。王熙凤曾这样评价鸳鸯:贾母是一时也离不开鸳鸯的。有一次,贾宝玉在她跟前使出一个猴子动作,这是曹雪芹提示鸳鸯是孙氏的手下人。第二十四回:“宝玉便把脸凑在她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充分利用史湘云与贾母之间的血缘关系进行姓“孙”互证,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史湘云是贾母娘家孙女儿,她喊贾母为姑奶奶,两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从史湘云方面入手搜集证据显得尤有必要。
史湘云制作“猴儿”谜底。史湘云积极地参与了贾母组织的猜谜活动,当然明了贾母亲制的那个谜底。第五十回,史湘云制作一个谜:“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在场人大多数人感到茫茫然,如坠五里雾中,不得其解。只有贾宝玉心知肚明,当众揭开了“猴儿”的谜底。“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
史湘云的“孙”姓不可思议地闪现在文本。哪怕从原著中找到史湘云原型姓孙的只言片语,证明贾母的原型姓孙就易如反掌了。第四十九回,可以见证这一奇迹。林黛玉看见史湘云风尘仆仆地赶来,当众直呼她为“孙行者”。林黛玉为什么不喊她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武行者(武松是著名的行者),而恰恰就是“孙行者”呢?通过分析,曹雪芹用了一语双关,适时为史湘云冠上一个“孙”姓,既符合史湘云外向的性格,也巧妙的向外界传递了这一重大信息。原文是:“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尚烧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她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 ’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
有关脂批证实贾母的原型是孙氏
脂砚斋何许人?经笔者考证,脂砚斋是故事里人物薛宝钗,曹雪芹的亲生母亲。她不仅对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心领神会,还对素材的来源了如指掌。脂砚斋利用其特殊身份为贾母原型“背书”,收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以“家里人”身份认同贾母的“太君”和“老太君”地位,确指这位老太太必是孙氏。
脂砚斋的若干条批语涉及贾母,大量地使用“太君”和“老太君”这一特定称谓,同曹雪芹立场完全一致。作者和批者不约而同把曹氏家族的“老太君”指向了孙氏。
使用“史氏太君”这一称谓。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家情况:“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这位太夫人就是贾母,甲戌侧批是“记真,湘云祖姑史氏太君也。”
使用“老太君”这一称谓。第三回,贾母向新来的林黛玉介绍王熙凤:“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甲戌侧批是“阿凤笑声进来,老太君打诨,虽是空口传声,却是补出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看官勿以闲文淡文也。”第四回,贾母安排薛姨妈一家人可以住进荣国府:“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甲戌侧批是“老太君口气得情。偏不写王夫人留,方不死板。”
还有数不胜数的“太君”这一称谓。甲戌侧批:“贼道婆!是自‘太君思忖’上来,后用如此数语收之,使太君必心悦诚服愿行。贼婆,贼婆,费我作者许多心机摹写也”等。
以“当事人”眼光看待薛宝钗当时的做法,肯定这位特受尊敬的老太太只能是孙氏。
脂砚斋就是薛宝钗这一人物的原型,当然很清楚薛宝钗的所作所为。薛宝钗虽“罕言寡语”和“安分随时”,并不代表她心中无数。她十分清楚“老太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以“老太君”开心为第一要务。这种绝对孝敬长辈的做法,也是那个时代女孩子必须做到的规范。薛宝钗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对“老太君”的喜怒哀乐以及饮食习惯了然于胸。有付出必有回报,薛宝钗终于获得“老太君”的高度评价。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十五岁生日那天,贾母出资为薛宝钗庆生。在举办的晚会上,为讨欢心,薛宝钗特意为贾母首选了《西游记》。据脂砚斋透露,薛宝钗做出这种安排,纯属为了顺从和迎合贾母。还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部以《西游记》为题材而编排的节目,孙悟空都是当然的主角。曹氏家族的“老太君”非孙氏莫属,脂砚斋批语点石成金,表明薛宝钗对“老太君”尊重程度之高无可厚非。脂砚斋庚辰双行批语:“是顺贾母之心也。”
以“知情人”视角点破贾政关键的春灯谜,用祖宗字“玺”力证这位老太太绝对是孙氏。
该故事情节发生在第二十二回,元春从宫中送来了一个谜面,贾母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马上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一场猜谜活动,连贾政也主动地参与了。贾母首先制作“猴子身轻站树梢”谜面让贾政猜,贾政不假思索的猜中是“荔枝”。紧接着,贾政制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的谜面让贾母猜,在贾政授意下,贾宝玉迅速向贾母通风报信,贾母故作思考模样,回答是“砚台”,为此还喜中奖品。贾母和贾政两人的率先垂范,为这场活动开了个好头,大家积极参与,掀起了一场猜谜高潮。
脂砚斋利用批语形式对“砚台”的谜底行使了否决权。曹雪芹描写的这场活动既精彩又热闹,并没有明显的破绽。可脂砚斋作为一名知情人,一语道破玄机,指出正确答案不应该是“砚台”,而是“贾府祖宗自身”。经过脂砚斋点拨,重新进行推敲,“砚台”的答案确实有些瑕疵,它具备“端方”“坚硬”的品质,却不具有“虽不能言,有求必应”作用和功能。这时,再沿着脂砚斋指引的“贾府祖宗自身”方向搜索,曹雪芹祖宗里是否有人的名字符合谜面的条件。经查,曹雪芹曾祖父的字恰巧是个“玺”字,他就是曾祖母孙氏的夫君。另外,脂砚斋的“‘必’字隐‘笔’字”也是一枚“烟幕弹”,笔指毛笔,它有长长的笔杆,中国古代人主要书写工具,较之“端方”“坚硬”的描述也相去甚远。该谜底若是一个“玺”字就不差毫厘了。“玺”通常指皇帝大印,那个时代惟有加盖了玉玺的皇帝圣旨才能做到“有言必应”。至此真相大白,脂砚斋利用揭秘方式既突出祖宗曹玺,又从侧面证实贾母原型必定是孙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庚辰双行夹批:“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
过于浅显的“荔枝”和“砚台”的谜底,乃是曹雪芹使用了“障眼法”。“障眼法”即乾隆皇帝堂兄弟、永忠的堂叔弘旿所言的《红楼梦》有“碍语”。经脂砚斋对原谜底着力纠偏,贾母和贾政母子俩的谜底水落石出。这同本回里出现的元春和迎春等人所制的灯谜完全一样,均有特定的寓义,用意极其深刻。
贾母的谜底绝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荔枝”,实隐一个“孙”姓。“猴子身轻站树梢”的谜底,文本中出现的“荔枝”两字是“真事隐”的需要,并不是曹雪芹的初衷。它的弦外之音是:猴子之所以能站在树梢上,说明这颗大树还未倒下。联系到曹家实际,康熙皇帝给足了孙氏“面子”。只要有康熙皇帝作为保护伞,孙氏这颗“大树”不倒下,曹家就不至于发生“树倒猢狲散”的惨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是常理,无任何人能够做到准确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谁知这句话一语成谶,后来果真在曹家得到了应验。
贾政谜底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砚台”,而是曹寅在孙氏面前追忆父亲曹玺的丰功伟绩。“猴子身轻站树梢”的谜语出现后,曹寅(贾政)迅速作出了反应,马上制成“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的谜语。知情人脂砚斋泄露天机,捅出其间“包藏贾府祖宗自身”的“玺”字。曹玺是曹家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忠实勤奋,深受康熙皇帝宠信,获得赏赐的蟒袍,获赠一品尚书衔,获得御笔亲书的“敬慎”匾额。康熙二十三年,曹玺“积劳成疾”病死在工作岗位上。康熙皇帝南巡到江宁时,亲自到织造署慰问曹玺的家属,特派内大臣去祭奠曹玺。曹雪芹对这次猜谜活动浓墨重笔的目的,突出曹寅利用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向母亲孙氏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充分地肯定双亲为曹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曹雪芹对贾母原型的布局既巧妙又合理。笔者以文本为基础,参考了重要的脂批,推定贾母原型是孙氏。成功考证贾母原型的意义非同一般,以孙氏为基点可实施对曹家重要人员探测全覆盖。同时,用铁一般事实,再次证明《红楼梦》千真万确的存在着“真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