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与随州(3)】李白隐居广水寿山三年

(2014-04-02 16:16: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汉东掌故

    唐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出川,辞亲远游”。东游二年后,李白开始了以安州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李白旅居安陆的第一站在淮南小寿山(今广水寿山) 
    在此李白娶了前朝宰相的孙女为妻,相中了与安陆一水(即涢水)之隔的广水的寿山,将此地作为夫妻二人“度蜜月”和隐居的风水宝地,整整度过了三年时间。 
    在一个朗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在隐居的寿山畔,彻夜难眠,仰望浩渺天宇,对着一轮明月,思绪万千,诗情迸发,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作涓涓流淌的诗词,挥毫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静夜思》。这首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朗朗上口,享誉世界。
    李白在寿山隐居三年,这段时间是浪漫派的他身心最为放松和仙气流露的时光。寿山之所以被诗仙看中,大概是这座山的内在吸引吧?寿山以其仙风飘飘,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看两不厌,唯独是寿山”。据说,寿山脚下,村民皆很长寿,山上至今还有龙泉寺等古建筑的遗存。今天,国内很多驴友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网络了解了广水,并不断组团到寿山探访仙踪。
    最能说明李白在寿山隐居的证据是李白写给好友孟少府的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携妻隐居寿山,收到杨州孟少府来信 ,信中认为李白不应安于寿山之“小隐”,而要外出见大世面。 好友劝其出山为仕,李白不肯,李白即用寿山之口气写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并以诙谐的语气 ,纵横驰骋的笔调,赞颂寿山景物之壮美,抒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的政治理想。这篇书信体散文,文笔戏谑,流畅自然,引古博今,才华横溢,宣告了昂扬热烈的入世意愿,展示了浪漫主义情怀和激情四射的文风,成为后世研究李白的重要文献,也成为国人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观教育的经典名句。  
     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矣。”李白到安州看云梦泽(今云梦、广水唐属安州),后被许家招为女婿。给裴长史写信时,已是婚后隐居寿山三年,故云三霜。

相看不厌是寿山
      淮南小寿山(今广水寿山)。按当时的行政区划,淮河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再向东直到大海,都归淮南道管辖,其治所(首府)在今天的扬州。因此,当时的寿山被称做“淮南小寿山”。
       公元727年夏天,当李白站在平林渡口仰望寿山时,寿山东峰之巅的紫霞观,在艳阳的映照下,正反射出一道道紫色烟霞,看着那片片祥云,听着那悠悠钟声,李白就对寿山恋恋不忘了这或许就是他心中的向往的灵山秀峰。李白崇尚道教,在四川的时候,就游遍了天府之国所有的名山大川,对道家学说及思想更是情有独钟。此刻,当李白满怀激情地阔步走向寿山时,不由就想起了两年前出川时,在江陵拜会天台道士司马承祯时的情景。那天,当李白真实地站在天台道士面前时,怎么也抑制不住胸中对司马承祯的赞佩之情,当晚便写下了那篇名扬天下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在这篇文章里,李白以大鹏自喻,并流露出终有一日,必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司马承祯也赞叹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自此,年轻的李白就像大鹏一样,在广阔的江淮大地上,开始了鹏程万里的飞翔。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当李白第一次登上寿山时,才发现眼前的寿山,比自己想像的那个寿山,不知要美多少倍。在他的眼中,寿山真是个“攒吸霞雨,灵仙隐居”的秀色可餐之地,虽高不过百丈,但群峰秀出,尤其是东西二峰,更有“阆风接境”,大有“与昆仑抗衡”之势。仅短短几天时间,李白便游遍了寿山的奇山秀水,三观十八寺。李白在寿山不仅拜谒了龙泉寺和紫霞观,还游笕寿山之西石门山上的石岩寺,白兆山上的桃花岩和白兆寺。
       这段时间,李白既不住在寿山之阴的龙泉寺,也不住在寿山东峰之巅的紫霞观,而是选择了寿山之阳的长寿观。长寿观虽说有些破败,但观里的掌门道士是当时隐居随州的著名道士胡紫阳的弟子。在长寿观里,李白与观里的长寿道人谈经论道,各自抒发心中的情怀以相互勉励。与长寿道人谈话间得知,这位道士的师爷,也就是胡紫阳大师的师傅,就是李白在江陵拜会过的天台道士司马承祯。此时李白也对随州紫阳道人渴慕结识。  
       正当李白陶醉在这种闲情逸致中时,一日,一位信使从山下送来了一封书信,信是扬州的孟少府寄来的。少府是个官名,是当时县丞一级官员的称谓,这位孟少府是李白一年前在扬州结交的知音,他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李白在江南游历时,得到他的赞助和关照最多,他崇拜李白的诗文才气。李白初到寿山时,就将要隐居寿山的打算写信告诉了孟少府,这不,听说李白要隐居,并且还成天沉醉于涢酒佳酿和寿山的青山绿水之中,这位好心的孟县丞坐不住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李白消沉下去,让这么好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在年轻的诗人身上白白地蹉跎殆尽。
      这是李白隐居寿山来收到的第一封信,虽说信中有些抱怨和批评的成份,但都是出于对李白的关爱,在信中,孟少府责备李白胸无大志,不该如此“小隐”,更不该以“特秀”、“多奇”自居,他还是希望李白认真读书,走科举取仕的道路才是正途。李白读罢信后心怀感激,不觉间潸然泪下,他知道孟少府在真心关爱他。可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一直觉得科举之路太漫长,太崎岖,他深信,只要自己隐居深山,潜心修练,他日一定会像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晋代的谢安,三国时的诸葛亮那样,得到破格提拔,必将成为匡君济世的杰出人物。
      中秋月圆之夜,李白再一次捧着挚友的书信,感怀着自己已近而立之年而一事无成,心中的块垒却不知向谁诉说。望着天边银盘似的一轮皓月,李白走向洒满月光的案头,点起如豆的青灯,挥笔写下了一封长信。在给孟少府的回信中,李白不仅将寿山的自然风光大大地赞美了一番,而且还以答辩的口吻,阐明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胸中远大志向。他在信中明确提出,自己的人生操守应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自己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就是那篇著名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千古流传寿山月
 当时的淮南道小寿山(今广水寿山)是名不见经传的,与之仅一条涢水之隔的白兆山(今安陆白兆山)更是不足为人称道。然而,李白却在这“一水担二山”之间诗意地栖居着,而且一住就是10年。据可靠的资料记载,李白在旅居安陆的10年中,李白与寿山相依相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寿山幽美的山村里,娶官家之女许氏为妻,过着充满诗情画意的日子。称寿山为“ 淮南小寿山”, 盛赞寿山“颇能攒吸霞雨 , 隐居灵仙”, 可与“昆仑抗行”, 远胜庐山、天台山等名山。


  这年深秋,开始隆霜,凉气袭人。一天,李白友人元丹丘从外地来到安州(今安陆),约其前往。老朋友一见就开怀畅饮,李白多喝了几杯,便打马出游。行至途中,对面来了一行车马,李白因醉迟钝,来不及回避,撞了对方的道。待他猛然清醒一看,才知是安州长史李京之的车马,要拿他是问。有人惊了长史的驾,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若是一般市井小人,当有不小的罪过。长史大人听说挡驾者是李白,自然没有过分为难他,只吩咐手下人对其进行口头教育,并要求李白写个检讨亲自送到长史府。酒醒后李白以自己的事业前途为重,连忙按照吩咐,洋洋洒洒地写就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检讨,是为《上安州李长史书》,并亲自上门给李京之赔罪。解释他是酒后失礼,请求原谅宽恕。最后总算得到李京之的谅解。      

      中秋的月亮升起来了,李白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寿山,白天的窝心事还一遍遍地在脑海里回放。李白想起白天所受的羞辱,平生还是第一次,恨不得立刻用宝剑将自己剁个稀巴乱。可他转眼又想,我李白怎么能死呢?我死了我那将要成亲的红粉知己怎么办?我若死了将来谁人能替代我辅佐帝王,扫平天下?望着窗外的天空中那轮明月,李白想到当初在川中老家出游时的一腔激情,要登龙门,直上青天,现在却遇到这样不适意的事,在痛苦惆怅中,他想到了家乡,以及家中的亲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你们还好么?你们会在这中秋之夜记起我么?你们也会跟我一样对着月亮许下一个愿望么?你们知道我在这个叫寿山的地方有多么孤独么?

     月夜如昼,虫唱鹑鸣,仰望那圆月,李白心中便起了寒意。月光照在窗棂上,一半筛过薄薄的窗纸,映照着静静的书台,另一半则落在李白的身上,将诗人高大的身躯,雕刻成一幅清瘦的剪影。就着那清亮的月华,李白的灵感顿时触发,于是挥笔写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

就这样,成就了一首流传一千多年、万口相传、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