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舍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京味小说的源头,而《骆驼祥子》是其中的经典代表。小说中,老舍对北京方言口语进行提炼,形成了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凝练的特点,俗白中有着精致的美,带有浓郁的“京味儿”特色。而这篇小说的京味儿跟老舍的用词是分不开的。小说中大量的北京方言词以及熟语的采用,使这部小说的词汇特点独特而鲜明。
关键字:骆驼祥子
北京方言词 熟语 儿化词
京味儿 词汇特点
老舍,中国的一代语言大师。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北京的人,北京的文化,北京的一草一木,毫无保留的出现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他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京味小说的源头。而《骆驼祥子》是他的京味儿小说的经典代表。小说中,他对北京方言进行提炼,形成了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凝练的特点,俗白中有着精致的美。用老舍自己的话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他强调文学语言的“俗”与“白”。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舍的语言主张。而这篇小说的京味儿跟老舍的用词是分不开的。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以及富有特色的熟语。各种类型的词汇的运用,形成了《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独特的词汇特点。
一、大量使用北京方言词,形成浓郁的京味儿
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老舍来说,北京方言是他最为熟悉的语言,他在《骆驼祥子》中对北京方言词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自然而不失风味。全书二十四章节中,带有浓厚的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包括短语)随处可见。比如:
1、名词性的北京方言词:嚼谷、窝窝头、胶皮团、棒子面、邪财、愣小子、花瓜、缝子、几儿、一程子、女儿寡、体己、心路、赶明儿、年下、扑满、邪行、临完、成天际、成年际、诖误官司、犒劳饭、三份儿、登时、咚咚嚓、闲盘儿、家伙座儿、红白事、话匣子、玩艺儿、娄子、疙疸、愣葱、眵目糊、打鼓的儿、刺儿头、布掸子、蹦儿、硬面饽饽、谱儿、阎王账、拉整天儿、车口、车份儿、拉包车、拉晚儿、老油子门、买卖、座儿、帮儿车、白房子、洋火、黑签儿会、黑屋子、水月灯、暗门子、叉杆、棱缝、鬼病、
2、形容词性的北京方言词:麻利、没发毛咕、张道、神眉鬼道、干净嘹亮、近便、迷头、瓷实、勤紧、豪横、抠搜、头顶头的、孤仃、欢炽、急里蹦跳、皮、牙碜、白饶、哗啦、了味、靠盘儿、棱棱着眼、
3、动词性的北京方言词:耍俏、杀进腰、敲人、答碴儿、平西、耍骨头、苦腻、缺着嘴、劈面、进钱、舍着脸、打穿堂儿、炸了酱、洗不清、咂摸、磨不开、吃心、挂火、颠算、合了辙、打水上漂、放了鹰、放秃尾巴鹰、别住、鼓逗、钉坑儿、费唾沫、言语、招急、拔创卖力气、照面儿、套近乎、吧唧、陪绑、瞎嚷、横打了鼻梁、落座儿、念道、泡、杀好、找病、倒贴儿、磨烦、抽冷子、可着院子、馏馒头、显排、合合稀泥、招翻、尥蹶子、倒出去、磨不开脸、过话、撒欢、激病、来吊棒、吃瘪子、绷着价儿、入辙、扒搂、耍个飘儿、扎空枪、耍刺儿、企扈、放了炮、干撂台、尽着、撂生、作惯、抄、
4、副词性的北京方言词:多喒、悠停着来、拿着时候、横是、浮面皮、门门的、嘎七八马、甭、胡塞、急叉白脸、背拉、木着、敢情、还许、归了包堆、压根儿
5、连词性的北京方言词:不论秧子、无可如何
老舍在选用北京方言词时,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对其有所提炼。因此,老舍的这些方言词,并没有很生僻的,基本上都能够根据原文的上下语境被读者所理解。同时,这些方言词的应用,使得老舍的语言通俗直白,但这种通俗直白又与白话的通俗直白是不同的,他带着文学语言的特色。老舍先生认为:“白话本身不都是金子,得由我们把它们炼成金子,我们要控制白话,而不教它控制了我们。”[1]所以老舍小说中的词语都是经过老舍的锤炼琢磨的。
二、运用多种熟语形式,形成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除了运用大量的北京方言词外,老舍先生还选用大量的民间熟语,使抽象的物形象化,让整篇小说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也使整篇小说的口语气息浓厚,表现出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老舍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所选用的熟语主要有四种,即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1、成语
《骆驼祥子》中的成语数量不如方言词,但也很有特色。如:刻不容缓、立见影、引经据典等等。
老舍对成语的应用,十分的讲究。看似很普通的一个成语,在老舍的笔下,你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韵味来。例如:“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2]其中的“南腔北调”不仅说明了杨先生的家庭,还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以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再比如:“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2]其中的“礼尚往来”本是一个中性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一种贬义的意味在里面,对杨先生家一些不雅的生活进行了讽刺,揭露了杨先生一家人的虚伪以及鄙俗。还有一处:“夏先生一生的使命似乎就是鞠躬尽瘁的把所有的精力与金钱全敬献给姨太太;此外,他没有任何生活与享受。”[2]其中的“鞠躬尽瘁”一词本是褒义词用在此处,带着一种明显的贬义及反讽的意味,把夏先生好货好色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用法比直接使用一个贬义词更能反映小说内容,并且能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
2、惯用语
惯用语的使用使得小说的口语气息更加浓厚,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也使小说更加的通俗有趣。比如:小说在写祥子的车被士兵夺取后对祥子状况的描写“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其中“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三个惯用语连用,为小说的语言增添了不少风趣,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再如其它的“阎王账”、“倒打一瓦”、“抽冷子”、“扎空枪”等等,不仅是表达更形象清楚,而且也跟人物的身份相符,并且和上下语境也配合的恰到好处,使人觉得此时此处就该说这话儿。
3、谚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谚语可以说是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在辛勤的生产劳动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出来的汉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它们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而老舍先生在这篇小说中对言语的运用是非常出色的,又为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增添了不少风采。由于谚语是对一些现象的总结,所以谚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暗示意味,它的比喻和反讽的色彩很强。所以,就会使语义表达更加的形象生动,更为大众所理解,同时也让小说的语言凸显幽默风趣的风格。比如:“是福不是祸”、“今个儿就是今个儿”、“狗事巴结人”、“一个萝卜一个坑”、“英雄遇上了好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当王八的吃俩炒肉”、“泥人也有个土性儿”、“满天打油飞”、“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盼有时”、“打一巴掌揉三揉”、“那斗落了大腿的蟋蟀,还想用那些小腿爬”、“心上多个黑点儿”、“一条绳拴着俩蚂蚱,谁也跑不了”、“傻人有个傻人缘”、“坏嘎嘎是好人削成的”、“太岁头上动土”、“鸡也飞蛋也打了”。
叙述中夹杂着这些有趣的谚语,使整篇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可以朗诵,富有音乐美。这些谚语句式和句型都很简单,但短短的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的丰富。老舍经常说:“远古至今,中国文学一向以精约见胜。……从汉语本质上看,它也是言短而意长的,每每凌空遣字,求弦外之音。……既简洁又有力。”[3]所以,谚语的应用也是老舍用词凝练简洁主张的体现。
4、歇后语
所谓歇后语就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它一般通过比喻和双关两种方式表现出来。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骆驼祥子》中的很多歇后语都起到了这种作用。比如在写到虎妞去曹先生家去找祥子,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这句歇后语就恰当地表达了虎妞对祥子不露脸的不满和怨恨,借调侃的口吻表达出来,显得语言幽默风趣。这样的例子还有: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
“鞑子拔烟袋,不傻假充傻!”
“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儿“
“客(怯)木匠——一据(句)”
老舍的这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熟语,通俗易懂,为普通大众所熟悉,所理解。这些熟语的运用,不仅使整篇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形成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并且有助于读者更为清晰清楚地理解老舍笔下的那个社会,更为深刻的理解祥子的悲剧命运。
三、大量采用轻快和软的儿化词,彰显“京味儿”特色
说到“京味儿”在语言上的体现,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儿化词。儿化是北京话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对于自小就生活在北京城的老舍先生来说,儿化词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中,是与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在他的这部“京味儿”浓厚的小说中,儿化词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他的小说和其他作者小说能够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特点。
《
骆驼祥子》中的儿化词,大部分都是名词性的。比如:“大嗓儿”、“坑儿”、“事儿”、“玩艺儿”、“数儿”、“明儿”、“道儿”、“座儿”、“影儿”、“样儿”、“面儿”、“整天儿”、“车份儿”、“今个儿”、“岔儿”、“子儿”、“账儿”等等。也有一些是量词,比如“把儿”、“溜儿”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儿化词“劲儿”,这个词在小说中作为形容词的词尾在书中被广泛的使用。比如“别扭劲儿”、“直诚劲儿”、“外场劲儿”、“热和劲儿”、“素净劲儿”等。形容词后加上“劲儿”是的描述更形象,更生动,也使得语言更鲜活、通俗、直白。
这些儿化词的运用,不仅体现出浓厚的“京味儿”,而且使小说语言显得更加亲切,更加轻松,从而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
《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鲜明的口语和“京味儿”的词汇特点表现出老舍独特的语言魅力,老舍先生不愧为近代中国的语言大师。所以历经那么多年,老舍的作品依然焕发着活力,不减当年魅力。同时,老舍先生的这种用词的特点也对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老舍:怎样写通俗文艺[M]
∕∕老舍·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72。
[2]老舍:老舍作品经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229-464。
[3]老舍:谈简练[M]
∕∕老舍•出口成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