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电影《刘三姐》1960年摄制,1963年获得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这部电影我看过八遍,每次看过都有一种提笔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它给我的一个总体印象是美。美在何处?桂林山水风景如画,广西山歌优美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喜剧效果令人捧腹等等。以上这些都可圈可点,但在这里,我想谈的是《刘三姐》中的歌词美。
《刘三姐》是歌舞类电影,音乐是其主要元素。音乐自始至终回荡在观众耳畔。许多经典唱段如《山歌不唱忧愁多》、《藤缠树》等,老观众耳熟能详,还能哼唱几句。能有这样的影响,旋律优美是一个因素,歌词富有艺术性是另一个因素。影片中人物的唱词即兴而作,发自内心,抒发了真情实感,且符合人物的性格。许多歌词恰当的运用了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一、比喻、夸张
例如,在答谢众位乡亲时,刘三姐与乡亲们有一段唱答。
刘三姐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
众人唱:山歌好,好似热茶暖透心,世上千般咱无份,只有山歌属穷人。
刘三姐唱: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
众人唱:好歌声,三姐开口赛洪钟,歌声还比钢刀利,难怪四方都闻名。
刘三姐唱:取笑多,画眉取笑小阳雀,我是嫩鸟才学唱,绒毛鸭仔初下河。
第二段唱词,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老百姓对山歌的热爱。
第三段唱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山歌对老百姓的巨大作用,它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与斗争武器。
第四段唱词,歌声“赛洪钟”、“比钢刀利”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刘三姐的喜爱与敬佩,这种爱是多么的鲜明。
第五段唱词,刘三姐将众乡亲比作能歌会唱的画眉鸟,将自己比作普通的“小阳雀”,比作“嫩鸟”、“绒毛鸭仔”,她是那样的谦虚谨慎,在劳动人民面前从不趾高气扬。
运用比喻的唱词较典型的还有:(以下,刘三姐简称“刘”)
刘(对莫管家):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老虎都见过,难道怕你这条狗?
刘(对地主莫怀仁):狐狸跑来修鸡窝,恶狼摇身变外婆。世上也有人一等,口吃人肉念弥陀。
陶秀才(对刘三姐):不知羞,井底青蛙想出头。见过几多天和地?见过几多大水流?
刘(对陶秀才):你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见惯几多风卷浪,撞破几多大船头。
阿牛:亏了亏,不见画眉岭上飞,不见画眉树头站,清早出窝夜不回。
亏了亏,画眉飞去不飞回,你今歇在哪蔸树?你今落在哪蔸梅?
刘(对阿牛):画眉困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八角笼门重重锁,眼望青山难出笼。
刘(对陶秀才):这点傲气你没有,你是财主桌下狗。亏你生来牙齿利,能啃几根剩骨头。
所谓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用事实上不可能有的事来对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它不是说谎,它是在对事物有异乎寻常的感觉而要把这感觉突出地表现出来时运用的,它能增强所说的话的力量,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启发读者或听者的丰富想象力。夸张的作用,简单的说是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例如,刘三姐骂财主:莫夸财主家富豪,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心肠有多毒?比蛇还毒,厉害吧?心肠有多毒?塘中鱼山上树碰到他就死,哪个敢与财主打交道?通过夸张手法,特别强调了财主的歹毒,表达了对财主的痛恨。
运用夸张的唱词,教典型的还有:
李秀才(对刘三姐):小小黄雀才出窝,谅你山歌有几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
刘(对李秀才):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刘(对三个秀才):这里是条清水河,你的歌书臭气多。莫把臭书丢下去,免得弄脏这条河。
二、即物起兴
中国的古诗有即物起兴的传统。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例如《诗经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雎鸠关关相对唱,嬉戏玩耍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前两句诗正是即物起兴。小伙子追求姑娘,正如黄河小洲之上嬉戏玩耍的雎鸠鸟。这种即物起兴的歌词在电影《刘三姐》中也有,例如:众百姓(对莫财主):州官出门打大锣,和尚烧香念弥陀,皇帝上朝要唱礼,种田辛苦要唱歌。前三句即物起兴,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落在“种田辛苦要唱歌”上。前三句类比,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山歌禁止不了。又如,刘三姐对阿牛: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前两句为即物起兴,刘三姐要表达的意思落在三四句上,意思是:小伙子要主动追求自己的意中人,否则空留忧愁与遗憾。
三、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这种辞格叫排比。其作用是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奔放的感情。
例如,众人(问刘三姐):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刘答:菩萨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少数民族人民对歌有一种形式是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问题一提就是四个,句式整齐,问题排山倒海而来。应答者必须及时给予正确回答,没有一些才情智力,断然不是对手。电影中,刘三姐问三个秀才:说眼前,问你眉毛几多根?问你脸皮几多后厚?问你鼻梁几多斤?三个秀才在船上到处翻书找答案,洋相尽出。气得财主莫怀仁将歌书扔到江里。
四、借代
李秀才(对刘三姐):真粗鲁,皆因不读圣贤书,不读四书不知礼,劝你先学人之初。
“人之初”出自《三字经》,这里代指礼仪道德。
刘(对李秀才):莫要再提圣贤书,怕你越读越糊涂,五谷杂粮都不种,饿死你这人之初。
在这里,“人之初”代指李秀才之类不参加劳动,满口仁义道德的读书人。
五、反语
刘(对莫怀仁):多谢了,多谢你这好心人。谢你拦路刀一把,谢你捆人绳一根。表面是多谢,实为谴责满腔愤怒溢于言表。
六、双关
三个秀才自我介绍:百花争春我为先,兄红我白两相连,旁人唱戏我挨打,名士风流天下传。
刘(对三秀才):姓陶不见陶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材也敢对歌来。
三个秀才分别姓陶、李、罗,刘三姐利用双关,幽默而辛辣地嘲笑了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
总之,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为电影《刘三姐》增光添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