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拍卖市场上常有署名“直斋孙思敬”的字画面世,钤印多用白文“臣思敬印”和朱文“直斋一字节庵”各一方。拍卖行大多介绍作者为“孙思敬,字伯萧,号直斋。光绪时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孙显子,画承家学,工山水,擅书法。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这里仅录一副七言联:“歌词自作风格老
诗卷长留天地间”。
http://s3/bmiddle/003ubXlYgy6ORrzCdP472&690
台湾国学大师谢鴻轩(1917-2012,又名佑海,号千联斋主人,台湾新党前主席谢啟大之父)在他所辑的《近代名贤墨迹》一书中,也收录了一副七言联:“几多怪石全胜画
无限好山都上心”。谢老先生的注释是“孙思敬,字伯萧,江苏金匮人,光绪廪生,其父显,字朂三,画工山水,喜用枯笔,有《妙香斋遗稿》。思敬幼秉庭调,精卜筮,擅书画,克承家学也。”看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的解释很可能是源自《近代名贤墨迹》,只不过因孙思敬常自署直斋,遂加上“号直斋”三个字。
http://s10/mw690/003ubXlYgy6ORrDSmMNc9&690
孙显何许人也?光绪七年版《无锡金匱县志》第二十六卷《艺术·书画》有传:
“孙显,字勖三,诸生。性闲逸。咸丰中尝借浙省试,显方治具入场,忽自叹曰:‘所以为此者,以父母在耳。亲已殁,乌用是为。’乃独游湖上而归。善以枯笔作山水;为小诗辄有远韵;兼精卜筮。一日与客弈局未终,起入内,卒。”
寥寥数语,孙显散淡闲逸的性情跃然纸上。上图藏《孙氏家乘》第七十二卷有一篇《论穷文》,就是孙显之友顾栻劝说孙显的文章。文中称“孙氏门第赫甚,勖三行尤卓卓,书画文词无不精,兼通数学。出一技以与显者游,…… 当必有相见恨晚者。”
然而孙显一身傲骨,“抱不世出之品”、“坚不苟入世之志”。顾栻说他只要“去其傲骨,换以媚骨则不穷”,称孙显的穷是穷在骨子里,无药可救的。
孙显长子思敬,字伯肃,又字俨若,并承袭了其父的堂号意园。他秉承家学,诗、书、画俱佳,也善卜筮。和他的父亲一样,孙思敬终生未仕,仅以塾师为业,无锡名士吴敬恒(1865-1953,字稚晖,国民党元老)、俞复(1866-1931,字仲还,出版家,辛亥革命后曾任无锡县长)、丁宝书(1866-1936,字芸轩,文人、画家)等皆出自其门下。孙思敬于光绪辛卯(1891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去世,年仅48岁。在他去世四十多年后,其幼女孙卓如(画家,尤工花卉,其夫是近代铁路专家胡鸿猷)搜集了他部分诗、书、画,编辑成《意园遗集》,由孙思敬的族叔(但比他年轻的)孙揆均题签,他的门生吴稚晖作序(吴自谦,称之为跋)。
《意园遗集》中完全没有提到孙思敬曾用过直斋和节庵的字号。虽说过去文人有多个字号是常有的事,但孙显、孙思敬父子两代寒儒,一身傲骨,视仕途如粪土,绝没有使用“臣思敬印”这样印章的道理。最近见到光绪癸巳(1893)署名节庵孙思敬所刻的
“楼高月近”
闲章,其时无锡孙思敬已去世两年,可见这位字节庵、号直斋的孙思敬是另有其人。
http://s16/bmiddle/003ubXlYgy6ORrOhKyz8f&690
有一个拍卖公司在介绍孙思敬时,在“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之后,加了一句“一说浙江绍兴人”。这不是蛇足,把疑点如实记下来恰恰为发掘真相提供了一丝线索。
浙江绍兴素以盛产“师爷”闻名天下。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浙江会稽的一介寒儒孙士达,号竹堂,先后投身曾国藩、李鸿章帐下为幕,治外交、办洋务,八面玲珑;曾督理直隶津海道,几年下来,盆满钵盈。退隐后在上海、常熟等地广置田产,并令两个儿子经营钱庄、房产和轮船公司,家业日盛。其中一子名思敬,字节庵,号直斋。据《申报》载,这位原籍会稽的孙思敬在1910年时年34岁,住在常熟天宁寺巷,已是江浙地区屈指可数的纳税大户。他和近代中国实业巨贾荣氏家族、金融大亨席氏家族都有姻亲关系。1940年,60多岁的孙直斋曾遭绑架勒索,从此家道中落。然而,“船破尚有三千钉”,孙直斋的子孙们仍跻身于上海滩的上流社会中。著名的海派作家孙樹棻(1933-2005),晚年旅居香港,写了不少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和散文,把当年十里洋场的声色犬马,以及解放后“老克拉”们的生活举止,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就是孙直斋的孙子。
所以说,“意园孙思敬”和“直斋孙思敬”是两个不同的人,所有的拍卖行全搞错了(只有一家表示了存疑),很有可能是被谢鴻轩老前辈的一时疏忽所误导。两位孙思敬确有共性:都是江浙名士、都曾在清末光绪朝生活过、又都爱舞文弄墨。但两人区别还是不小的:一个是江苏无锡人,孙显之子,寒儒世家,可以说属于穷二代;一个是浙江绍兴人,孙士达之子,官商世家,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两位孙思敬在生前大概从来没想到过,他们在百年之后竟被“和谐”成一人了。
更多有关无锡孙思敬,见我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68c9660101g9u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