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嘉兴.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欣赏(5)

(2015-07-17 23:42:08)
标签:

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文化

分类: 近现当代画欣赏
浙江嘉兴.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欣赏()



作者:求是2013来了



浙江嘉兴.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欣赏(1)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 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他的母亲将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乡念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什么选举。 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 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他就以这个名字进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当时的子读作”TSU“。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师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丰子恺曾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
  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 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 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 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 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 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和美术、音乐教育家。从1925年开始,丰子恺先生在刊物上发表漫画, 在郑振铎任主编的上海《文学周报》上冠以“子恺漫画”的题头连载他的作品,自此,我国绘画史上,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而子恺漫画也不胫而走,受到 公众的喜爱。

    生活无一不可以成为丰子恺的漫画题材,用他自己的话便是“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一时兴到之寥寥数笔便揭人生百态。俞平伯赞其漫画“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怀”;朱自清评其漫画是“一首首带核的小诗”;其文更是激情性灵、真情流露。

    丰子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使他的漫画情趣盎然,富有哲理却又平易近人,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子恺漫画”问世以来,风靡至今,并远播海外。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幅画引用了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把我们带到春天的田野里放起了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首清新明丽,生气盎然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景,写得生机 盎然:青草、黄莺、蓝天、绿堤、碧柳、白烟,作者虽没有直接让浓墨艳彩沾其笔端,但春之色彩跃入眼帘。草之“长”,静态中显生机;莺之“飞”,动态里传声 韵;“拂”与“醉”,明写杨柳摇曳之姿,暗含春风荡漾之意,为下面写“纸鸢”作准备,同时也是诗人春日心境的形象写照。后两句写人,写得朝气蓬勃:诗人选 取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表现人们在春光中的活动。着一“早”字,可见“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注一“忙”字,写出了儿童那种急 于玩耍的心理和神态,一群可爱的孩子就仿佛在读者眼前,他们追逐、跳跃、欢呼,那村头、田间、路旁、河滩,到处是他们的影子,天空中,各种风筝随风飘荡, 红的、黄的,蝴蝶形、蜻蜓式、老鹰样,不一而足。短短四句诗,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精神爽然。



               

 

              画廊东畔绿窗西,斗草寻花又捉迷

 

     这幅画引用了南阜山人之作《小娃诗再效前体》:

         画廊东畔绿窗西,斗草寻花又捉迷。

         袖里偷来慈母线,一勾小袜刺猫蹄。

 

 

            

 

                      锣 鼓 响

 


                              挖 耳朵

 

 

            

 

                     庭前生青草,杨柳挂长条。

                   新鲜空气里,功课温得好。


            

 

                          张家长,李家短

 


                    

 

                           小 母 亲

                 

 

                          无条件劳动

题识:

     一、无条件劳动。子恺。

     二、昔年先父常将世间诸事画于笔端,对儿童则更为关注。家境优裕之小孩不知世间有贫富之分,其劳动之艰辛。故先父话此二孩童参加劳动游戏,示之唤醒世人以助人为乐之精神。

                                            女儿丰一吟敬题于石珊楼。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这幅画引用了清代袁枚诗《偶作五绝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勤俭治家
             

 

                             妈妈刀尺忙

 


             

 

 

                               儿 戏 图

 

 



 

                         《努力惜春华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幅画引用了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空将荷叶盖头归

题识:

      一、“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一九六二年,子恺画。

      二、先父曾说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因此他对孩子情有独锺。孩子赤裸裸地来到人间,天真烂漫逗人喜爱。此画中先父取天真活泼之孩童,便回忆起昔年自己亦曾如此感慨系出其实也。

                              一九八六年六月,丰一吟敬题于细雨蒙蒙之窗下。

 

       这幅画引用了唐代诗人滕传胤《郑锋宅神诗》:

               浦口潮来初渺漫,

               莲舟摇飏采花难。

               春心不惬空归去。

               会待潮回更折看。

               忽然湖上片云飞,

               不觉舟中雨湿衣。

               折得荷花浑忘却,

               空将荷叶盖头归。

     这首诗是写荡舟遇雨、折荷盖头、狼狈回家这一雨中情景的。丰子恺据以成画,却别有一番趣味:画面中的两个孩子头顶荷叶,悠闲自在,一点不像遇雨窘急的样 子。这幅画不禁让人想起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是一个多么单纯快乐的人生季节啊!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成天都想着追逐生命的乐趣。可是,时间转瞬即逝,当你 意识到它的珍贵时,却很难昨日重来……

             

 

                              种瓜得瓜


             

 


                        东风浩荡,扶摇直上


                       

 

                       小松勤灌溉,他日当参天。


              

                            欢乐的恐怖

 

 

                   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深。

 

          这幅画引用了[元]贡性之的诗《涌金门外见柳》:

              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

              

 

 

                           依松而筑,生气满屋


                     

                        

 

                              两小无猜

                  

 

 
                            两小无猜

            

 

 

                            郎骑竹马来

 

          这幅画引用了出自李白的诗《长干行》,全诗如下: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昨夜剪刀寻不着,晓来横在石栏杆

 

            作为题的两句诗,取自清朝吴陶的一首七绝:
              藤梢橘刺罥烟鬟,芍药捎裙露未干。
              昨夜剪刀寻不着,晓来横在石栏杆。
  昨夜两个姑娘一定是在园里忙乎了一番,看看夜色越来越浓,便急着回屋,但剪刀怎么也找不到,无奈,只好先回屋再说。
  次日,两人有事出门,经过石栏杆,才发现原来剪刀好好地躺在石栏杆上。
  与这相似的情况,我们自己好像也体验过。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孩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幅画引用了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庆 祝 国 庆

             

 

 

                            雀巢可俯而窥

             

 

                             天空任鸟飞

            

 

                              闲庭春昼


            


                              爸爸回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