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溽暑花卉图 立轴
水墨设色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花繁叶茂,姹紫嫣红;怪石嶙峋,空灵苍秀;其后池塘莲荷,清碧如玉,如清风拂来,幽香四溢。从画家自题诗可知,此画当作于闷热难解的酷暑,却画出一片
阴凉,令人观之而暑意顿消。以没骨设色绘花卉,兼用勾花点叶、点花勾叶笔法,没骨、有骨、色、线浑然一体,自成一格,群芳虽艳,却艳而不俗。

设色花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用笔、设色均极为精緻,自题诗云:「溽暑薰蒸苦昼长。葛巾葵扇竹匡牀。花阴水气相撩处。可有人间白玉堂。道复」。所画乃溽暑季节,群芳争艳的景色。湖
石后众花齐开,有栀子、玫瑰、百合、石竹、红丹等五种。花卉以没骨笔法描绘,栀子、百合这些白花朵则揉鈎花点叶法来表现。景物安排费心,设色温雅不俗,有
别于晚年放笔写意的习惯,应是五十岁以前的作品。

萱草寿石 立轴 设色绢本
款识: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为沾雨露深,颜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道复。 钤印:白阳山人、陈道复氏
题跋:萱草亦名宜男,且曰忘忧,故人都爱栽之庭院间,间作盆玩。此白阳山人画萱真迹,似出之晚岁,而不为狂肆态,实是难得。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夏月观之,京华客寓喜题。东海徐邦达,时年八十有四。钤印:徐邦达印
画花自白阳翁者,可谓天才秀发快如人意,其用笔用墨随心所欲,随笔流畅矣。山人长洲庠生,才品兼优,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初游文门,所宗宋元为法,独劈门
径,山水花鸟淋漓疏爽,唐宋以后一人也。是幅为绢本所困,其神妙处未能透达,犹英雄无用武之地,明辩者必能鉴之也。癸酉(1933)春夜雪窗记,半丁老人
陈年。时客燕市一根草堂。钤印:半丁老人、三家村里
此图绘庭园里湖石萱草,极其简洁清幽。上自题五律,应是他50岁以后之作。萱草又名忘优、宜男,古人也以它为母亲的代称。观诗意系为其母贺寿之作。所画湖
石甚为灵巧,淡墨勾皴,细密点苔;萱草用笔秀挺,浅色染花,石秀花润,一派温馨的气象,与他晚年岁豪放纵肆的画风迥然不同。裱边有近人陈年、徐邦达题识。
陈淳的时代是明代吴门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更是中国文人画在创作上渐趋成熟的阶段。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是一个以文人为主的书画创作群体,
他们特别强调在绘画内涵上对诗境的表现和在空间上与书法的协调,注重诗、书、画三者在作品中的有机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书画的表现空
间。陈淳出生在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家庭中,因父、祖的关系,得以少从文征明游,并接触到李应祯、吴宽、沈周等当时艺坛宗师和领袖级的人物,在这种环境中“涵
揉磨琢”,加之自身的明秀之质,使陈淳的诗文、书画日精。但中年丧父之后,其性格大变,从一位温雅谦抑的儒生,变成了不为时束的逸士。性格的改变也改变了
陈淳的书画风格,特别在写意花卉和书法方面,颇有超越沈、文之处。对此,不仅文征明称赞他有出蓝之胜,当时的很多艺坛名家皆有好评,如王世贞说他所写花
卉,沈周之后无人能比;臧懋循说他的画“淋漓跌宕,离合于古人,而抒其才藻往往有出待诏(文征明)上者”;莫是龙说他的书法亦高过文征明。从陈淳晚年书画
作品看,这些评价确非溢美之辞,这件《萱花秀石图轴》便是一证。
萱花是古代写生花卉画中一类重要的题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萱花比喻母亲有关。历代作萱花图者甚众,画史中曾记载:宋代黄荃、赵昌、徐崇矩,元代钱选、
赵孟俯、王渊、盛懋,明代戴进、李在(淮安明王镇墓曾出土其所画《萱花图》),以及吴门画家沈周、唐寅、仇英等都画过这一题材。但是,陈淳之前,对萱花的
画法多采用双钩填色的方式,即便是以没骨法创作蔬果花卉见长的沈周,于萱花一科亦没能突破传统程序,如他所作《萱石灵芝图轴》、《椿萱图轴》等,其枝叶、
花瓣仍延续宋元人之成法,缺乏创新。至陈淳出,萱花画法单一的局面才得以改变。他不仅用没骨法画萱花,完善了细笔小写意的创作模式,如《适兴花卉书法合
册》中《萱花》一开、《松石萱花图轴》;还进一步开创了以粗笔大写意之法画萱花,如《写生墨花册》中《萱花》一开。观陈淳所绘萱花,细笔者恬静从容,温婉
自如;粗笔者酣畅淋漓,豪迈奔放。二者虽笔墨技巧不同,然于花卉表现上皆各得其妙,在实践沈周作画当“求我于丹青之外”的思想时,于笔墨形式上真正超越了
前辈。陈淳在萱花的画法上无论细笔写生,还是粗笔写意,都成为后世写意画家学习的定式。如徐渭《写生图卷》、《墨花图卷》中的萱草,皆取陈淳大写意之法;
恽寿平《萱花图》、金廷标《蘐花寿石图轴》、赵之谦《萱花图》等,则沿袭其细笔没骨之法。
陈淳此本《萱花秀石图轴》,绢本淡设色,采用没骨小写意之法。画中于太湖石前,植萱花一茎;湖石勾皴点染仍取法文派风格,层叠而出,一丝不苟;萱花阔笔写
叶,细笔点花,以写为主,兼有勾勒,枝叶劲俏生动,花瓣层次分明,与上博所藏设色《萱花图页》的用笔风格完全相同;整幅作品设色淡雅,表达出一种高洁孤
傲、清新秀逸的情调。与花、石的幽淡形成鲜明对照的,画幅上端陈淳草书自题诗,此诗句因画而得,言语潇散自然,借花舒怀。而题诗的书体,则是陈淳晚年典型
的狂草面貌,这也是他在书法上超越文氏风格的又一例证。陈淳书法师从文征明,但又不同于其它文氏传人对文派书法的亦步亦趋,他能突破文氏门墙,上追唐李怀
琳、五代杨凝式和宋代米芾诸家“率意纵笔”的书风,兼取李应祯、沈周、祝允明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用笔特点,故其中、晚年多作行草及狂草,且笔法多变,迅疾遒
劲,随兴而出,不拘成法,对于晚明浪漫书风的兴起起着先导的作用。这一变革使陈淳弥补了文派书法“法度有余而天趣不足”的缺陷,为其书品赢得了“墨中飞将
军”的美誉。此画题诗的草书亦与陈淳晚岁书风相吻合,笔法苍劲,骨力开张,纵笔而书,任意挥洒,与花、石配合,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使此作堪称其晚年诗、
书、画三艺并绝的精品,显示了他超群的艺术创造力。画史上对陈淳艺术流派的归属或曰“吴门中坚”,或曰“青藤白阳”,前者道出了其艺术渊源,后者说明了其
在写意花鸟方面的创新及特色,这也正是他超越其它吴门传人而卓然成为开一代画风的大师的关键。

夏日玫瑰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庭院日初长,玫瑰正堪颂。香色两徘徊,声价令人重。道复。 钤印:白阳山人
陈道复的花卉有两种风格,一种水墨淋漓,用笔纵逸如其草书;一种为没骨法,花叶敷色,枝簃或色或墨,湖石多以墨绘,这种画法学沈周,用笔则较为放纵。此幅当属后一种。

秋江清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纵157.8厘米横4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紧扣“秋江”二字,撷取枯荷、芙蓉、芦苇等具有季节特征的折枝花草为主要题材,辅以翠鸟、家鸭,写出一派秋天的气象。荷叶用藤黄带墨点拓,表现枯的质
感;芙蓉用花青点叶,淡墨写枝,花用淡墨双钩填以淡红;鸭子用破笔皴擦,毛羽蓬松。笔法秀劲,色调清淡,构图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韵。

水仙
手卷 水墨纸本 (5500万元,2007年10月辽宁国拍)
款识:环佩飘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尘真不染、幽韵自生怜。道馥。钤印:白阳山人、大姚、陈氏道复、复生印
鉴藏御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宝笈三编、无逸斋、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御览之宝
明季中晚期,沈周创始了以江苏苏州籍画家为主的吴门画派,后世将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并尊为“吴门四家”,形成画坛主流。四家之后半世纪,浙江绍兴人徐
谓承袭吴门画派的水墨花鸟创新,形成泼墨大写意风格,直接影响明清两代的朱耷、李方膺与近代的吴昌硕。从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到青藤画派之间,陈淳是一
个重要的衔接性人物,他的画坛地位在明代是相当高的。嘉靖、隆庆时期“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
启南(沈周)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晚后的徐渭深受白阳山人画作影响,他从陈淳身上得到吴门水墨花鸟的真趣,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徐
渭晚年自号青藤道士,后人将陈,徐并称“白阳青藤”,共尊为高峰。
陈淳的这幅水墨纸本手卷《水仙》,堪称精彩之作。水仙花别号金盏银台,玉玲珑。以其色彩的鲜明夺目,成为冬日无花时节的雅供。出于吴门的陈淳,能以墨色的
深浅描绘出大自然的万紫千红。陈淳的水仙,是一长串突破太湖石的炽烈绽放,一个沉鱼落雁的娘子军阵,有婀娜,有气势,有整体的规矩,有每支或高扬或掩映或
横出或内敛的个性。
自然生态中没有这样如金如银开满汀岸的水仙,但是在诗人和画家的意匠中,水仙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画家就要把它的不羁之心表现出来,把它放归不受文人雅士干
预的洪荒野性时空。显然,陈淳是借《水仙》在拟人。这个手卷的前面,“道复”题了一首五言绝句,将画意做了升华。诗中“洛浦仙”指洛水女神宓妃。相传她是
伏羲氏的女儿,屈原在《离骚》中曾
“求宓妃之所在”。公元二二二年三国时期,曹植驻骖洛川,梦中“睹一丽人”,“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左倚彩旄,右荫桂旗”,因而写下《洛神
赋》。陈淳画水仙将《洛神赋》中“左倚彩旄,右荫桂旗”引入纸上,水仙已不是无情花卉,也不是泛指的凌波仙子,而是洛水女神簇拥的旄旗,飘然的环佩,在一
共才二十个字的诗中,陈淳至少用了三个典故:曹植的《洛神赋》、杜甫写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周敦颐赞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说明诗心和画意的密
不可分。
《水仙》的诗画配,应是陈淳爱用的一种形式。这幅水墨《水仙》的书法也不容小觑,五言绝句虽只二十个字,可称字字珠玑。徐渭自称:“吾书第一”,却尊陈淳
书法为圭臬:“余尝见闽楚壮士,裘马剑戟,凛然若熊蚣,及解而当绣刺之棚,亦赫然若女妇之可近也,非道复之书耶?”赞美他的笔翰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与陈
淳同代的申时行,官居万历朝首辅,也不吝称许:“白阳书出入米(芾)蔡(京),而时有幻态,盖勾吴之宗匠也,挥毫体势,俨若崖谷颠峨,烟霞吞吐。”这幅
《水仙》自明朝倾覆后,曾长锁清宫,被加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的朱文印,使它的收藏流传更增价值。

仕 女 立轴 墨色纸本
1529年作
松鹤遐龄图 设色纸本
1528年作

长春图
立轴 乙未(1535年)作
一路荣华
立轴 癸巳(1533年)作

松石萱花图
立轴 纸本设色
纵153.4厘米横67.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画中松树一株,湖石一丛,萱花一茎,三者结合,浓淡相宜。松树乔立,枝虬针疏;萱花掩映,光华竞发;墨色淡雅,风格疏爽,是画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表现
技法的典型作品。画幅上方自题五言一首:“乔松叵敷阴,宜男(萱草之别称)亦多花,光华发草木,知是地仙家。”款署“陈道复”,钤“复父氏”、“白阳山
人”白文二方印。

花卉
立轴
秋光满园 立轴

栀子湖石 立轴 设色绢本
题识:溽暑熏蒸苦昼长,葛巾葵扇竹方床。花阴水气相撩处,何有人间白玉堂。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陈道复擅花卉,跌宕任逸,风骨超然,与略晚之徐渭共开大写意画之法门,百年之后,遂成风气,人以“青藤白阳”称之。此轴写栀子、月季、湖石,花草有迎风作笑之态,湖石有烟润露湿之趣,平而不平,乱而不乱,看似不经意,却处处神韵兼到。

花石
立轴绢本
竹石菊花图

山茶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安徽省博物馆藏
图绘庭院之中,湖石玲珑,斜倾欹侧。山茶树三五株,傍石而生。红肥绿瘦,迎风摇香。石面苔草茸生,绿茵如衣,石后幽篁数丛,劲俏卓约。石下水仙垂露,疏励纷披。表现出自然界严冬过尽,春光无限的勃勃生机。
此图属其中年成功之作。风格自由,意趣闲适。无拘泥于物象的细节精确与否,而以行草之法,洒脱之笔,似不经意,糊涂率抹表现花石的自然生态。其双勾点染结
合,方笔构石,圆笔作花。湖石用侧锋扁毫连拖带擦阔笔大写而成,造成飞白效果并以淡墨渲染。花瓣以淡绯点染,花蕊点以浓朱,围绕花蕊的几片叶子则辅以浓
绿,显得很厚重,造成花色轻淡、花瓣莹薄的感觉。花朵随手点染:叶不沾枝,花不着叶,纵横历落,涉笔成趣。看似率不经意,但在放逸散漫的同时却并不失精工
细勤之巧:那用劲爽之笔双勾廓写的水仙花蕊与水墨淡彩略写的湖石茶花,勾成了浓淡、枯润、粗细、点面、柔劲、老嫩、虚实等对比。而背景充满动感的风竹则加
强了笔势的节奏韵律,表现出画家豪放的个性及英发的才气。

诗书画三绝册
册页设色纸本 (977.5万元,2011年12月中国嘉德)
对题:1.各花开蜀苑,婀娜醉东风。桃李应无数,仙凡自不同。道复。
2.洛下花开日,妆成富贵春。独怜凋落易,为尔贮丰神。道复。
3.苏葡花开日,园林香雾浓。要从花里去,雨后自扶节。道复。
4.波面开万柄,新妆互明灭。悠悠江上风,吹动青圆叶。道复。
5.江水秋弥洁,潆回玉有文。天寒向风立,花影自缤纷。道复。
6.清霜下篱落,佳色散花枝。载咏南山篇,幽怀不自恃。道复。
7.庭中老梅树,雪侯见花开。自笑不如梅,春风何日来。道复。
8.穷冬多雪霰,柔脆己先摧。不是丹砂质,岂能最后开。道复。
钤印:陈氏道复(4次)、白阳山人(7次)、复父氏(7次)、白阳山人(6次)
谢稚柳跋:白阳书画早年俱出于文衡山,然衡山称其自有门径,虽不免延誉,而其花卉清劲独绝,风格自创,实已度越其师。近世流传率多墨笔,着色者殊为罕见。此册为其较早之作,清丽生动,乃出墨笔之上,弥足珍爱。一九五六年六月奉为平羽先生题,谢稚柳。
鉴藏印:胥溪渔隐、狄学畊印、程其复印(3次)、程公之印(2次)、其复私印(2次)、狄氏曼农(2次)、铸梦庵主、种石轩、心乎爱矣子孙保之(2次)、双江逸老、老泉(8次)
陈淳《花卉草书双璧册》(即《诗书画三绝册》)写八花依次为:海棠、牡丹、栀子、荷花、芙蓉、菊花、梅花、茶花。每花草书另页对题五绝一首,对花写照,为诗、为书,画美,诗佳,书妙,堪称三绝也。
陈淳是文徵明的大弟子,山水、花卉俱擅,中年即自具门庭,有出兰之誉。其花卉受沈周影响,简略纵放、畅神抒怀,开大写意之先河。从技法论,他最擅墨花,是
“钩花点叶”派的开创者。《诗书画三绝册》则经陈鸿寿、程其复、狄学耕等人收藏,最为特别而又突出者,为其运色如墨。幅幅设色,风神娟秀而不失磊落大度。
其中钩花点叶者如‘栀子’、‘荷花’、‘菊花’皆极具其本色,其余多为点花、点叶,‘牡丹’、‘芙蓉’等又颇有‘没骨’法的神韵,开了恽(寿平)派花卉的
先河。
册后有徐森玉、潘伯鹰、谢稚柳三人另纸尾跋,对其十分推崇。徐森玉先生说白阳“以潇洒英多为擅场”,“不衫不履,而自有一种静婉名贵之气”。所谓潇洒、静
婉、名贵,皆与白阳性情有合,是一种不可掩的自然流露。潘伯鹰题诗称:“健笔妙堪三绝誉,好花韵近六朝人。”前句赞其“三绝”,后句说他的诗风近于六朝
人。谢稚柳跋语说:“其花卉清劲独绝,凤格自创,实已度越其师”。又说“此册为其较早之作,清丽生动,乃出墨笔之上。”一是风格自创,度越其师;二是着色
之作罕见;三是较早作品。所谓“较早”,实是中年壮岁之作,因其书、画、诗,自我风格已臻成熟、完备。

花卉六段锦
设色纸本
款识:1.春是花时节,红紫各自赋。自言薄脂粉,适足表贞素。道复。
2.丹葩有碧叶,雪中自层迭。山人倚醉时,耐可映頳颊。道复。
3.月窟多僊桂,秋花滴碎金。老夫无何事,聊尔动微吟。道复。
4.渡头秋水碧,上下明芙蓉。弄楫采花去,锦云自重重。道复。
5.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盈盈仙骨在。端欲去凌波。道复。
6.纷披散绿玉,错落聚丹砂。仙子凝妆处,花容映脸霞。道复。
钤印:白阳山人、复父氏、白阳山人、复父氏、白阳山人、陈氏道复
尾跋:1.相传南京有某妓,画法白阳,以此身价顿起,妓亦自负。一日白阳过之,蓬首垢面,妓初未知其为白阳也,懒慢不交一语,白阳因就妓案头画菊,甫数
笔,妓忽起曰:君亦法白阳者耶?白阳因自道姓名,妓亟命酒筵之,极欢而罢。今世士夫能真知白阳画者,百无一二,是其赏鉴又出此妓下矣。此册用笔似不经意,
而士气盎然,可宝也。旧为亡友灵鹣所藏,今归滨渔,癸卯(1903年)七月出以见视因题,冒广生试鸡颖。钤印:广公长寿
2.旧于陈阁学弢庵家,见白阳所作山水,云物映带,用笔轻澹如烟雾,挹之无穷。其见诸他氏者多赝本,不足贵。癸卯居京师,吕滨翁出此见示,笔致飘瞥,花叶
勾勒挥洒,野逸多趣,末有江建霞印章。建霞品学高邃,画涉能鉴古,金明心折,建霞既有题品,似可藏也。癸卯(1903年)八夕闽县林纾畏庐识。钤印:畏庐
经眼
3.五十年前为人题此卷项,紫宜都讲出以见示,不独吕滨渔为何人也,不复记忆,即字迹亦不能自辨。其时正与林琴南同任五城学堂教员,意是琴南为其友人索题
也。画凡六幅,每幅皆有紫岫评语,谛寀之,知紫岫名席倩,紫宜方与吾友吴湖帆为文字交。紫岫紫宜既同其字,湖帆又与席倩同名,何妨请湖帆补作六幅,紫宜自
评之,使后之观者诧为联珠合璧,亦一段奇缘异事也。癸巳(1953年)大寒,八十一叟,冒广生识。钤印:冒广生印、九九翁
4.清秘灵鹣席上珍,重游水绘着缤纷。采毫颊缀三分色,湘梦奁开六幅裙。脂潋滟,粉氤氲,诗中画里唤真真。倩扶花伴姑仙紫,五百年前疑是君。六迭清平绝妙
辞,春风秋色种相思。三生慧业眉先扫,双影临池花底期。开万紫,斗红宜,珠联小字倩芳菲。新妆旧曲回重数,十二栏杆合凭伊。鹤翁为紫宜题及贱名,紫宜索画
六花,因倚《鹧鸪天》二阙题后,吴倩甲午上元夜。钤印:吴湖帆、吴郎乐府、梅景书屋

花卉图 册页 水墨纸本
陈道复花卉,上承沈石田,而自出畦径,逸笔草草,脱略形似,总有真性情溢出。这种将画家的个性和情绪,强化于纵恣笔墨之间的大写意画风,更由徐渭的继承发扬而终于蔚然成风,影响至今不衰。此册以水墨写折枝花卉八种,勾花点叶,笔致遒劲,墨醇厚。玉簪、栀子、玉兰诸幅,尤其洗练净纯,耐人寻味。每开对题咏花诗,书法圆韧逸宕,是其盛年佳制。

折枝花卉
手卷 水墨纸本 1535年作

花卉
手卷 设色纸本 1536年作

花卉
手卷 水墨纸本 1537年作
款识:嘉靖丁酉春日写,道复。 钤印:花影(白)、陈淳私印(白)、陈氏道复(白)
题跋:一、光绪己丑春日,随庵万青选拜观。钤印:青选(白)、存道人(朱)
二、白阳山人真迹传世者不多,而赝鼎往往以豊缛取胜,鱼目混珠,未免有唐突西家之诮。此卷能寓绳墨于跌宕中,用墨深浅合度,所谓分别五色者,克曲尽其妙,洵非时手貌取所可几及,订为庐山真面无疑,书此以志眼福。光绪己丑秋日乌程周作镕观于袁江寓舍。钤印:陶斋作镕(白)
三、余家旧藏字画甚多,内白阳山人卷轴不下十数。惜兵燹之后无一存者。然收藏之画虽失,而胸次之画仍在,不啻历历犹在目中也。咸丰辛酉由粤赴都,道出鄂
渚,得见此卷。笔墨清逸,妙出天然,正与吾家旧物相类,洵为真迹无疑。其款字苍秀尤非近人所能貌袭,因志数语以留鸿迹。桂林王松涛书于襄阳舟次。印章未装
行箧又记。
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史上,陈淳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陈淳继承沈周、文徵明的写意花鸟画,而又有所发展:他进
一步发挥水墨晕染的功能,用更加洗练的造型、疏爽的布局和纵放。率意的笔墨来塑造物象,有时甚至勾染结合、色墨相融,以追求“逸笔草草”的效果,这无疑发
展了宋元以来文人写意画的传统。在运用写意技法的同时,陈淳还注意到物象的外形和质感,洒脱而不失准确,放逸中讲求法度,主观感受与物象的天然神韵相调。
这与稍后的徐渭有所不同。徐渭的水墨写意花鸟画, 则更加追求“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趣,完全是泼墨大写意的画法。此卷以水墨写意法绘牡丹、月季、蜀葵,将其神韵和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卉草书合璧
手卷 丁酉(1537年)作
款识:丁酉冬日,白阳山人道复书于浩歌亭中。 钤印:白阳山人、复父氏
释文:东风飘飘不绝吹,游蜂舞蝶相追随。名花嫣然媚晴昼,深红浅白纷差池。高堂列筵散罗绮,珠帘掩映春无比。歌声贯耳酒如渑,醉向花前睡花里。人生行乐当及时,光阴有限无淹期。花开花谢寻常事,宁使花神笑侬醉。
此《花卉草书合璧》手卷,书画合璧,所绘花卉,水墨淋漓;行草则圆润清媚,率意纵笔。
此手卷所绘花卉部分,画家发挥了水墨挥写的机趣,造型洗练,布局疏爽,笔墨放纵率意。追求“逸笔草草”的效果,这无疑是发展了宋元以来文人写意画的传统。
在运用写意技法同时,画家还注意到了物象的外形和质感,洒脱中不失准确,放逸中讲求法度,主观感受与物象的天然神韵相溶。此卷应为其写生画,一花半叶,淡
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陈淳拓宽了花卉画的表现题材,同时不为物拘,不受景囿。陈淳提倡随兴漫笔─也就是“适兴”的创作心态,摆脱形似的束缚,尽情表
现笔墨自身的意韵。
此卷书法部分写得舒展、劲健,笔法提按顿挫跌宕,动感十足,老辣而又透露出几分秀逸。莫云卿曾云陈淳草书“笔力纵横,天真烂漫,如骏马下坂,翔鸾舞空,较
之米家父字,不知谁为后先矣”,评价不可谓不高,又无丝毫过誉之处。此作品笔走龙蛇,跌宕起伏,表现手法上注重字数排列,笔划粗细注重变化呼应,气若长
虹,韵律感极强,给人一种气象万千,无法之法的感受。

花卉 镜心 设色纸本 1537年作

花鸟
设色纸本
杏花图 立轴 1537年作

菊 花 立轴 绢本

秋菊有佳色
立轴绢本
花卉 立轴 水墨绫本
题识:清霜下篱落,佳色散花枝。感咏南山篇,幽怀不自持。钤印:陈氏道复、复生印

花卉 立轴绢本

葵花湖石
水墨纸本
竹兰湖石
水墨绢本

葵石图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一枝秋葵倚斜而出,一花数叶,简洁清爽;根坐围以杂草、嫩竹,参差抉疏;背景湖石相衬,起伏多皱。此轴构图、形态颇具特色,如徐沁《明画录》所
评:“其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久之并伐色淡墨之痕俱化矣。”这种简洁又多姿、写实又灵动的形象,极具文人画“文而逸”的特
点。
画法运用水墨写意技法,用笔得益于草书功力,多跌宕顿挫和自然牵带之笔,具“逸笔草草”之韵。如湖石和葵花的轮郭线简略快疾,时见卧笔、折锋和飞白,
极似狂草用锋;石根的兰竹、杂卉亦多连笔或顿挫,富书写笔韵;葵叶则以水墨挥洒,一笔中即具浓淡轻重,外沿又见自然沁渗痕迹,显示出墨法之精熟。冼练的形
象与放逸的笔墨相结合,创造出了水墨大写意花卉画的新风,较之“吴派”前辈有质的飞跃。
本幅右上有题诗两句:“碧葉垂清露,金英側曉風。”诗句抒发画家怀感,增添了画面诗意。狂草字体亦与作画的笔致相协调,互为映衬。画家运用水墨写意的技巧和诗书画三结合的手法,将葵石的神韵和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其中年时的精品。

双清秀石
立轴
蔷薇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秋卉图
立轴 戊戌(1538年)作

花卉图卷
水墨纸本
款识:1.秋风开妩媚,晓露滴胭脂. 2.妩袅秋江上,娉嫡夜目中. 3.云落去初友,风摇香更清. 4.不共春花艳,秋风独少年.
5.红冠新翡翠,名誉旧昭关. 6.天仙不着地,故托水为名. 7.同心亦同蒂,朵朵并香肩. 8.曾同七矣隐,清风自千古.
钤印:陈氏道复,复父氏

写生花卉
手卷 纸本 1538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以水墨写意,将牡丹、兰、竹、槴子、荷花、水仙、山茶等花卉,以折枝的形态穿插安置,用笔清新活泼,构图错落有致。花卉点叶浓淡相间,鈎勒叶脉的线条
使转自由率性,全图传达出一种清新高洁秀逸的情调,此皆画家个人风格的呈现。陈淳自中年以后,思想发生了转变,淡泊名利,寄情山林,晚年艺术臻于纯熟自如
的境地。此卷作戊戌(1538)年,为陈淳五十六岁时的作品。

洛阳春色图
手卷 纸本设色 1539年作
纵26.5厘米横111.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绘数株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以没骨法写意。湖石枯笔勾皴,淡墨晕染,色墨并用。画风疏爽秀逸,艳丽清新。自题:“己亥秋日,道復书并图。”款“道復制”,钤‘白阳山人“朱文方印、”復父氏“白文方印。拖尾自题草书牡丹诗。己亥为嘉靖十八年,作者时年五十七岁。

猫石图 水墨纸本
钤印:陈氏道复、翁
本幅华嵒(1682-1756)题:白阳山人老手辣,端是画家大菩萨。满纸焦墨信笔图,图出猫儿活泼泼。此系白阳先生真迹,惜无题款,因咏半律较定,鉴赏者当许余之言不非也。雍正六年(1728年)春正月十日,新罗生华嵒题。钤印:秋岳

澄波凫泛图
设色纸本
花鸟 立轴

蓉塘浴鹜 屏轴 水墨绫本

柳丝八哥 立轴
富贵吉祥百禽图
立轴

枯木栖禽 立轴绫本 1540年作
款识:嘉靖庚子秋日,在五湖田舍浩歌写,漫为遣兴,工拙何晦计哉!白阳山人道复。钤印:白阳山人
鉴藏印:陈应麟印碧山得直余闲 李佐贤收藏书画之印 狄平子

石 榴
立轴
枇杷果
立轴

茉莉
立轴 1541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以淡墨画折枝茉莉一株,枝干由下往上伸张,枝柯花叶向左右斜分略成放射状,墨色层次细腻而微妙。茉莉构图约佔画面三分之二,上端则为陈淳亲笔行草诗
文。比起他的设色花卉,此画用笔明显简率朴实,勾花点叶全以书法入画,草草似不经意,而能得其生动自然的意趣。水墨画于淡黄褐色的藏经纸上,衬托画面更呈
柔和之感。画成于辛丑(1541)年,是年陈淳五十九岁。

百花图
手卷
水墨纸本 辛丑(1541年)作
题识:点染丹青五色拖,聊荡幽兴写花枝。旌英繁卉依稀似,淡抹浓妆贯四时。辛丑夏偶从湖上,故人设名花美酒,相赏忘归。绊舟时则花已立舟上。故人知我清癖,既至田舍秉烛对花饮酒,难顿增胜事,遂写此卷以复之。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引首:白阳家范,周天球题
钤印:周氏公瑕(朱文)止园居士(白文)江左(朱文)



秋花图 镜心
壬寅(1542年)作

花卉手卷
手卷 水墨纸本

花卉手卷
水墨纸本
款识:(一)红紫堪娱目,春来簇簇新,河当湖石畔,见此谈妆人。道复。(二)色与香同赋,江多种亦稀,邻家春光女,错认是蔷薇。道复。(三)昔闻茎葡种,远自天竺来,如何树头上,创见莲花开。道复。钤印:陈氏道复、白阳山人
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史上,陈淳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陈淳继承沈周、文徵明的写意花鸟画,而又有所发展:他进一步发挥水墨
晕染的功能,用更加洗练的造型、疏爽的布局和纵放。率意的笔墨来塑造物象,有时甚至勾染结合、色墨相融,以追求“逸笔草草”的效果,这无疑发展了宋元以来
文人写意画的传统。在运用写意技法的同时,陈淳还注意到物象的外形和质感,洒脱而不失准确,放逸中讲求法度,主观感受与物象的天然神韵相调。这与稍后的徐
渭有所不同。徐渭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则更加追求“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趣,完全是泼墨大写意的画法。此卷以水墨写意法绘牡丹、月季、蜀葵,间以题诗,诗书
画相结合,将其神韵和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神清气和
手卷 水墨纸本

荷花图
手卷 水墨纸本 壬寅(1542年)作

花卉
手卷 设色纸本 1542年作
(404.8万元,2005年12月北京翰海)
引首:漫兴。道复。钤印:复父氏、陈氏道复
款识:△宁知洛阳陌,化作梵王宫。道复。△月摇亭下佩,风递谷中香。道复。△娇娆看已足,何用复熏香。△绝无脂粉态,偏有向阳心。道复。△夜深香满屋,正
是酒醒时。道复。△虚室落清影,半夜月明时。道复。△抚玩阒无人,风摇松子落。道复。△美人来不来,临风默然想。道复。△枝头明玉胫,叶底度香魂。道复。
△折取一枝悬竹杖,归来随处有清香。道复。△自持颜色好,故向雪中来。△盈盈仙骨在,端欲去凌波。道复。△嘉靖壬寅秋日独坐五湖田舍,戏作此卷,聊以记
兴。白阳山人道复志。钤印:复父氏(13次)、陈氏道复(9次)
陈淳壬寅秋所作《花卉》是晚年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全卷长588厘米,高25.5厘米。通幅绘有牡丹、芝兰、海棠、秋葵、百合、茶花、菊花、芙蓉、檐萄、桂
花、红梅、水仙十二段花卉,每段之间皆以自题五言绝句相隔。所写各物,均以清纯雅淡之墨与浅淡之色为之,或钩画,或点染,或撇捺似八分,或连笔如作草。最
为突出的是,牡丹的画法与沈周所作牡丹差异甚大。沈周作牡丹是稳沉的,一瓣瓣辅写出来的。显出了丰浑朴质的气息。陈氏运墨如色。用水墨交融的笔连贯的,快
节拍写成,活泼而富有生机,叶是用墨绘制的,由于墨的淡浓程度不同,运笔的方法、节奏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质感和形态。笔墨在画家腕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
地!兰的长叶,舒腕疾挥、洒落痛快。试看那枯笔形成的花卉枝干,侧笔轻钩而出的花客,放笔挥即而成的兰叶,没有丝毫的做作,没有多余的笔墨,萧洒飘逸,无
可挑剔,陈淳的大写意已经进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国画,尤其是陈淳一路的写意画,使用纸和使用绢的方法有相当的差别,像陈淳洒落写意作风的画家,适宜于在纸上一挥而就,此卷花卉的材料无疑对作品的价值
增色不少。另外,花卉手卷,在陈淳的绘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尤其是那类亦画亦题的长卷形式,是在陈淳手上得以完善、完美。陈淳是一位诗、书、画全才,手卷
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显示作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的修养和水准,亦便于作者诸多方面的比较,品味和联想,这是文人展示多方面才华的一个最佳园地。可以说此
《花卉》手卷是陈淳一生艺术价的一个浓缩。
吴门诸家中对后世的影响,沈周、文徵明后,陈淳是屈指可数的,陈淳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写意方面。陈氏的花卉画,既完善沈周开创的文人意笔写意体系,又以大
草入画,开拓了花卉大写意的新境,这类画影响到清末一些花鸟大家如吴昌硕、蒲华、齐白石等。可谓影响深远,其艺术地位可想便知。

水墨花卉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542年作

墨 竹
立轴
幽兰图
立轴
菊石图 纸本立轴

仿云林墨竹 立轴 水墨纸本
1542年作 (106.4万元,2011年4月中贸圣佳)
款识:昔见云林画竹,超于形似之外,甚有萧散之趣。非寻常俗工所能及。吾今老矣,辄复效颦,其犹在梦想间耶。道复。嘉靖壬寅春暮,道复。印鉴:陈氏道复(白文)
熟悉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青藤白阳”在花鸟画中的地位。青藤即徐渭,白阳则为陈道复。二者的意义,在于他们开辟了文人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天地,将
传统笔墨的状物功能上升到抒发与宣泄个人情感的主观表现主义高度。开启这一变革之门者,始自沈周,而成于徐渭,陈淳承上启下,是这个链条中至为重要的一
环。他的贡献,在于完善了沈周开创的文人意笔写意体系,以大草入画,开拓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后人言大写意花鸟画,必称“青藤白阳”,其实徐渭晚于陈
淳三十八年,反而要受到陈的影响。只是作为与周之冕“勾花点叶”、恽南田“没骨法”并行的一路,是徐渭将陈淳开启的大写意花鸟发挥到淋漓放纵的极致,并影
响明清达四百年之久。
陈淳自幼聪颖,既为父祖钟爱,与沈、文又有世交之谊,继入衡山之室。从游唱和,品鉴书画,关系密切,不言而喻。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与其它文门子弟相比,陈
淳的诗文书画均较少为师门所囿,风标独具,卓然成家,是最富特色的一位。文徵明称“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最好评价。他的山水画效
法米友仁、高克恭,简逸放纵,淋漓苍浑,迥别文派。花鸟则尤擅胜场,上取元人,近师沈、文。中年以后以淡色或水墨作大写意,笔墨放纵,诗画结合,对明清花
鸟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吴门画派最著名的花鸟画大师之一。
《仿云林墨竹》创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作者时年六十岁。与乃师不同,文氏一生以山水画作为创作主体,花鸟(主要是兰竹)因局限性交大,虽然喜
好,亦只偶然为之;陈淳山水花鸟兼擅,可在其众多的花鸟画题材中,唯独兰竹不多,尤以墨竹为少。这件晚年墨竹,在笔墨上早已跳出了文徵明的窠臼。作品自云
仿元代倪瓒,云林画,自来“江东好事家以有无为清俗”,陈淳出身士夫家庭,家藏书画甚富,见到倪瓒的原作也很正常。但戏玩画中自题,似是忆写云林笔意更为
确切。“倪迂没已久,画品入清妍”,陈淳对倪瓒的钦羡在本幅作品中再次得到印证:画中墨竹两枝自右下而上负势而出,浓淡相生,聚散得宜,虽逸笔草草而尽得
此君萧爽出尘之致。陈淳“自幼好写生,往往求为设色工致”,此则不求形似,似乎云林画作中“超于形似之外”的“萧散之趣”才是他更加关注的。“观者当求我
于丹青之外”,这句话是他的前辈沈周对水墨花卉而发的,作为艺术理论,曾被陈淳反复引用。今天所见明人题跋花鸟册页,常书“写生”二字,这“生”,即为画
外的“生气”或“生意”。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超于形似之外、丹青之外的“意”与“趣”,才是中国画的灵魂,此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画家对这点的
彻悟与把握。

花鸟 立轴
1542年作
枇杷晚翠 立轴

昆璧図 立轴
1543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用墨画,景物简单,描写盆、座、水石、小树及杂草等,用笔不多,却能一一表现其质感。构图沉稳,用笔力道十足,几乎无一败笔。至于石上用焦墨点苔的方
法是受沈周的影响,都渊源于王蒙的作风。而画面上方长篇题字的作风则源自沉周。据题识所称,此画成于嘉靖癸卯(1543)年,是年陈淳六十一岁,为答谢朋
友送他的一座盆景而作。

菊石图
纸本立轴
1543年作
竹石菊花图
纸本立轴

瓶莲图 纸本墨笔 1543年作
本幅右下款题曰:“癸卯夏六月晦作于五湖田舍,时既醉,不知其草草也。”钤“陈道復氏”(白文)印。本幅上方作者草书沈周题自画《瓶莲图》“临江仙”词并
追和、题句:“花叶亭亭浑似采,坐闲凉、思横秋,几回相眄越娇羞。翠罗仍卷袂,红粉自低头。前辈风流犹可想,丹青片纸还留。水枯花谢底须愁,只消浮大白,
何必荡扁舟。石田先生尝作《瓶莲图》,上有此词,词调《临江仙》。今日小子效颦,再追和如右。道復。”钤“大姚”(朱文)印、“复生印”(白文)印。“癸
卯”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作者时年61岁。
作品以行草书作写意花卉,勾写结合,荷花清灵,花叶舒展,因是画家醉后遣兴之作,故笔酣墨畅,不拘泥于成法,且题跋的词句与书法皆放逸出尘,显示出陈氏晚年诗画自适、人书俱老、臻于佳境的艺术水平和文士之风流。
素富贵
立轴
夏蔬图
设色纸本
菊石图 立轴 水墨绫本

花鸟果蔬册
册页 设色绢本

花卉 设色绫本
1544年作
花卉
设色纸本
花卉 立轴 设色纸本 1541年作

繁花湖石 立轴 设色纸本
1543年作 (34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
印鉴:白阳山居、复父氏、陈氏道复
陈道复善作大画,有多幅传世。此图写寒梅、山茶、湖石、水仙之属,白白朱朱,偎红倚绿,花盛草茂,烂漫春色,已在乍暖还寒的晴空中夺人眼目。画笔奔腾畅
达,一气呵成,又不失敦厚朴茂之趣,艺进于道者方可得此沉着痛快之境地。癸卯为嘉靖二十二年,陈淳六十一岁,已是极晚笔了。

菊花
立轴
牡 丹 立轴

芙蓉图 立轴 1544年作
款识:东风飘飘不绝吟,游蜂舞蝶相追随。名花嫣然媚晴画,深红浅白粉差池。高堂到宴散罗绮,珠帘掩映春无比。歌声贯耳酒如渑,醉向花前睡花里。人生行乐须及时,光阴有限无淹期,花开花谢寻常事,宁使花神笑侬醉。甲辰春望,白阳山人道复。

花鸟
立轴
花鸟 水墨纸本
1544年作
花卉 水墨纸本

蜀 葵
立轴纸本
菊石图 立轴 纸本

富贵花开 水墨绢本







兰草图
立轴
春华正茂 镜片 设色纸本

牡 丹 立轴
1544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作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幅中画设色牡丹一枝甚清雅,用没骨法,笔意活泼而不失稳静,具写意意趣。可惜颜料日久褪色,故觉稍淡,然而无损其精研。款字行书沉酣飞动,是晚年得意之作,书画同幅,璧合珠联,尤为可宝。

花卉
手卷
纸本设色 嘉靖甲辰(1544年)作

水仙
立轴纸本
梅 镜心 纸本
水 仙 立轴
甲辰(1544年)作

墨荷
立轴
荷花小鸟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荷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花鸟 立轴 浅绛纸本 1544年作

花卉 册页(四开) 水墨绢本
此花卉册页四开,绘有水仙,白莲,玉兰,貌菔四种花卉,并每开自题诗句。画水仙赋“名花开署苑,婀娜醉东风”;绘白莲配“白莲开万柄,花叶自亭亭”;写玉
兰则以“东风日夜发,桃李不禁吹”形容;“貌菔含妙香,来自天兰国”一句介绍了貌菔的特点,产地。以诗入画,画随心走,是这四开册页的绝妙之处。
此册页看去很是潇洒,运笔似乎也很随便,但细察会觉得十分讲究。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花卉笔墨放纵,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
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渭“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以寥寥数笔,能勾世间万物,是对陈白阳一生的写照。书法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诗文书画均有
明显个性,当是其中晚年不可多得之佳作。


花卉图册(二十开)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院藏
图册共二十幅,册首有文彭棣书“写意”二字,绘花卉蔬果,水墨淋漓。选其二幅。《石榴图》以淡墨写出细枝,两双石榴,有成熟沉重之感,妙在笔断而枝意仍
连。《墨蟹图》写水面浮出墨蟹,伸出粗壮双钳,取食低垂稻谷,笔意简练而形态生动。而稻穗稻叶,则以细笔淡墨,飘逸有致。江南水乡平凡的小景物,赋予笔情
墨趣,而得生机,尤为可贵。此册作於明嘉靖二十三年,陈淳是年逝世,应是其最晚之杰作。

牡丹诗画图 手卷 1544年作
后行草书题:甲辰(1544年)四月望日,舟泊南湖嘴上,风雨甚寒,忆城中是日赏花,以零谢之。右于舟中寂寥,聊诗寄兴,此行乐之首。又行草书牡丹诗九首,末款:道复。钤印:复父氏、复生印、大姚

花卉图卷
纸本墨笔 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画上题诗为:"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其书为行草,字势欹斜跌宕,令人联想其画家的不平经历。自宋元以来,写意花鸟画就有一定的发展,但真
正能够发挥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的,应该归功于徐渭。

折枝花卉 手卷 1544年作

墨花
手卷 1544年作

书画双清卷
手卷 水墨纸本 甲辰(1544年)作
(115万元,2011年12月上海朵云轩)
款识:嘉靖甲辰春日书并作小图,道复记。钤印:陈氏道复、笔研精良人生一乐
董其昌卷尾题识:白阳山人为盛时逸品,奇兴笔墨,潇洒不群。兹所作水僊图,翩翩有凌波之致,并赋一篇书法,高古俱非尘寰中物色也。雅人自能爱之秘之。其昌识。钤印:董玄宰、太史氏
钱谦益题识:虞山钱谦益鉴赏于碧梧红豆村庄。钤印:钱谦益印、牧斋

洛阳春色图
手卷 水墨纸本 甲辰(1544年)作
题识:甲辰三月既望,道复作。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引首:洛阳春色。周天球书为存吾先生。 钤印:周氏公瑕、止园居士
後纸:十幅飞云簇绛纱,轻笼一树九霄霞。携将天上双龙女,来看人间一品花。日日临轩消富贵,年年开宴受浓华。歌钟四合兼吟赋,疑是前朝宰相家。徵明。钤印:文徵明印、徵仲、停云
名花开近掖垣边,一朵风吹映日鲜。色借相来衣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杯含仙艳春为酒,翰染天葩锦作篇。何辛书生叨共赏,不才深愧沐恩偏。王穉登。钤印:王氏百榖、王穉登印
落尽残红始吐芳,嘉名号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醉态迎风娇欲语,妖姿含露湿啼妆。闹花浪蕊君休看,足称栽培向画堂。周天球。钤印:周氏公瑕、止园居士
名高号作百花王,幻出璚肌异众芳。映日妖娇呈素艳,随风冷澹散清香。玉容莫妬啼妆女,雪脸浑如傅粉郎。檀板金尊来胜赏,何夸魏紫与姚黄。强存仁。钤印:强氏善长、强存仁印
光绪丙午(1906)冬月,武进盛宣怀病榻观此消遣。

仿米山水
手卷 纸本水墨
纵14.8厘米横24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山峦隐现起伏不断,雾气弥漫,杂树成林,山涧泉水激流入江,屋舍茅亭、渔翁小舟、板桥雅士点缀其间。画面上云烟飘渺,草木华滋,笔法纵肆,神变万状,墨沈淋漓,苍茫浓郁,气韵生动。虽为仿米之作,却自具风貌。
江景闲趣
水墨纸本
烟雨高亭
水墨纸本
云山访友 立轴 水墨纸本

墨笔山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嘉靖丁酉春日,白阳山人陈道复。”钤“白阳山人”、“陈氏道复”。
陈淳以写意花卉享誉画坛,与徐谓并称“青藤白阳”,传世山水作品并不多见,此作显示出他在山水画方面别有一番造诣。图中近景绘平坡古树,树下一人翘首远
眺,远景高岩耸立,秀木成林,烟云缭绕,掩映着溪流的尽头。画家用笔写意韵味很浓,笔迹放纵老到,淋漓疏爽,细看似乎笔笔皆不经意,纵览全幅却是结构严
密,墨色轻重有别,虚实得当。画面中清雅空幽、萧散闲逸的意境流露出来自文氏门下的师承传统。

江津山色
设色绢本
春山放棹 立轴 水墨绢本

江中所见 立轴
嘉靖甲辰(1544年)作
在文徵明的学生中,陈道复是最纵放不羁,不肯恪守师门的一个,所以他的画也最具个性,风格也最突出。特别是他的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深广,晚明以至有
清一代的写意花鸟画家,几乎无一不推崇他,取法他。人以“青藤白阳”并美,其实开风气之先的还是白阳,青藤的发展仍是由他而来的。陈亦善山水,大都云烟满
幅,取便于挥洒的米家笔意。
此幅忽法大痴、黄鹤,逸笔纵横,如风卷残云,墨花飞洒,而繁密的构图,在他的山水画中极为少见。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陈氏已六十二岁,他于是年去世,此图是他最晚年之作了。此幅曾经明代大藏家项子京收藏。

山水
设色绢本
1512年作
墨笔山水
立轴
雪竹图 水墨绢本
空山雪霁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绘事非我所长,而为吾所好。点染之次,倘得佳楮,最恰吾情。庚子之秋偶寓山寺,客持此幅索图。为作雪意。时黑云四起,大雨将至,足慰农家久旱之望。吾作是图,未必无望于有年也。白阳山人道复。钤印:道复(白文)、陈生印(白文)、复父氏(白文)、大姚(朱文)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艺术家,学识渊博,凡经学、古文、诗词及书画无不精辟通晓。他的写意花鸟画极为逼真、生动,与
后来的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中年方作山水,学米芾、米友仁、王蒙等而笔墨更为放纵,萧散闲逸,不落蹊径。陈淳晚年作山水已脱离文徵明法度之外,脱离吴
派,而能自立门户。在吴门弟子中陈淳年龄较长,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空山雪霁图》描绘雪后之景。远眺山色茫茫一片,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深山之中茅屋一间,两人对座,空儿不空,寒而不寒。此作陈淳以水墨点染山峦寒林,天
空则以淡墨刷染,烘托出雪色的莹洁。用笔淡雅、简练、突出一个逸字,在率意放逸中显现雅潤的格调。画面右上角有陈淳自题款识,记述他对民情的关注、訪友雅
集的情景以及半隐半居、平易真切的生活情趣。
归舟图
设色绢本 渔父图
立轴

秋光古木 立轴 设色纸本
嘉靖改元(1522年)作
款识:山色远涵空,秋光古木中。寻幽向何处,溪上问渔翁。嘉靖改元秋日画,白阳山人道复。印鉴:陈淳私印、陈氏道复、道复

溪山风雨图
水墨纸本
云山雾障 立轴

江城夜色 立轴 设色纸本
辛卯(1531年)作
款识:月明水无痕,冷光弦清露。微风一披拂,金影散无数。天地青茫茫,白者独有鹭。鹭去月不摇,一镜湛如故。嘉靖辛卯十月朔日,陈淳作。印文:复父氏(白文)、白阳山人(白文)、贞朗(朱文)、大姚(朱文)
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陈淳曾学画于文徵明,后不拘师法。又法米芾、黄公望、王蒙。其山水较文徵明疏放。
这件山水表现的是江南护城河边傍晚烟云空蒙的景致。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云烟飘渺、水波泛泛;近处杂木参差,村舍若隐若现,小渔舟静静地停于岸边,草木吸饱
了水分,郁郁葱葱。在技法上更多运用点子,有米芾的遗意。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整幅作品给人一种空旷清逸、闲适宁静的意趣。

山水
水墨纸本
烟雨孤舟

恒山秋雨图 立轴
设色绢本
题识∶丙辰春暮拟巨然恒山秋雨图,白阳山人,道复。 钤印∶白阳山人、清闲、吴松、松工
题跋:会朝胜地,宛然游巡,狩于今越,古论昭赫,应情非祷至浑濠无迹可追寻,中间飞石成,峙南北屏峰尽,弟昆写到群源相簇,袭花异草,竹鸟声喧。恒山秋雨。

前赤壁赋
手卷 水墨淡彩 1537年作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款识:客有攜前赤壁賦來田舍,不知於何時所書,乃欲補圖。余於赤壁,未嘗識面,烏能圖之?客強不已,因勉執筆圖。既玩之不過江中片時耳,而舟中之人,將謂是坡公與客也,夢中說夢,寧不可笑耶?嘉靖丁酉孟秋二十日。白陽山人道復書。

山水
手卷 设色纸本

山水
手卷 纸本 乙未(1535年)作

山水冊
1540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淳少年作画学元人,中岁以后倾心米芾、高克恭,画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径。亦曾游学文徵明门,然徵明仅谦称是他的举业师,而不敢以书画师自居。此册画成
于一五四○年,为陈淳五十八岁时的作品。前副叶之「漫兴」二字,表达其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册中各幅山水综合各家之长,笔法奔放简练,抒发了閒适幽淡的文
人生活情趣。此种水墨写意的山水画,在当时文人画中亦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