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人物画:东晋卷

标签:
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文化 |
分类: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
顾恺之(346-407),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 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 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 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其对此自云:“此子 宜置丘壑中”。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 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又通画理,著《论画》一篇,对后人颇有启迪。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 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 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传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为宋人摹本),现均藏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420-58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六法论”也 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09s.jpg
《列女传》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现在画面绘有28人,分八段,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 线描”,线条刚劲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如在“卫灵夫人”一段中,画卫灵公与夫人相悟对,他既流露出内心对夫人识别贤德的明智感到惊喜,为不失自 己身份又故作镇静。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s.jpg
《女史箴图》东晋 顾恺之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 英国伦敦博物馆藏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今江苏无锡),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 “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 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 “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 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as.jpg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bs.jpg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cs.jpg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ds.jpg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es.jpg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0fs.jpg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s.jpg
《洛神赋图》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 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 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 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 风格相吻合。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as.jpg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bs.jpg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cs.jpg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ds.jpg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es.jpg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1fs.jpg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qinhan/renwuhua12s.jpg
《斫琴图》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9.4厘米 横1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 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 他作品一样, 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