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学牛成玉老师“圈点批注”历史教学法
2012年12月25日,有幸参加由陕西省教科所举办的年度高三教师历史高考备考研讨会,在会上,由天津中学牛成玉老师为各位高三教师做了一场以《高考历史二轮复分效率及策略》为题的报告。报告上,牛老师对自己十几年来在高中历史教学方面所总结的方法和心得倾囊相授,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圈点批注式”历史教学方法。下面一段文字是牛老师对该方法的解读,以享给位历史教师。
“圈点批注”是中国传统读书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观的突出体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作再加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并升华情感。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能性。
历史课的“圈点批注”,是指学生在老师的讲解、点拨、引导下,在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课文结构层次及历史要素的勾勒与圈画,对课文内容的注释与品评,圈点批注的过程。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思考、识记的整合过程,也是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的自由抒发过程。
课题提出的背景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取代。自主性学习正是,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学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教育活动,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生活引进教室。
“圈点批注”的研究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使学生联系实际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具备一定的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培养出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的感知与抒发创设条件,帮助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能持续学习的人
“圈点批注”教学法的实行基于科学的教学思想,天津中学历史学科组的历史教学观上: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述和识记历史知识,更不是讲述和复述历史故事,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仅是案例,我们借以认知社会、品味人生。历史也是载体,我们借以抒发情怀、展现理想。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课堂变学堂、教本变学本,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自我感知和情感抒发。
“圈点批注”教学法包括以下几种:结构类批注、知识类批注、认识类批注三种,这三种。
1、结构类批注
历史教材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有理解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结构化的知识最容易被接受,一旦整理出准确的文本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结构的枝干上,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达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结构类批注更加关注教材文本结构更加关注章-节-目-段落-段落-引文插图-正文关系。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应突出文本性问题。如:此节此目在本章本节的地位怎样?编者选用此图的意图是什么?引入此段材料的作用是什么?等等。“粗枝大叶”式的知识框架构建有效地控制了繁杂的历史知识,不仅增强了对历史现象的识记,更有益于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的掌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历史课本插图,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直观教材,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教材文本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引导学生重视对插图的解读与思考,从重知识识记到重知识框架的认知。有益于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的掌握。把握文本的逻辑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把书读薄”。
2、知识类批注
在对教材内容结构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框体内课文做注解式批注(概念、词义的注解与隐含知识的挖掘等)、关联式批注(知识的链接、比较与扩展)。这不仅增强历史知识的可比性,提高历史学习的认知能力,也有效扩展了知识涵盖面,丰富了课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知识相关链接,凸显个性,有助于克服历史学习中,同类事物的易错易混现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时间、空间、手段,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长见识。特别有益于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补充,对概念作注解、对相关知识作链接,有利于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书读厚”。
3、认识类批注
创新的实质是发现、发明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质疑式和情感式等认识类批注,可以充分体现和满足这个需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口,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圈点批注式教学的基础,打破权威,是进行质疑、有效创新的重要条件。
在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意识均在改变,知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性,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作个性化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把书读活”。
总之,“圈点批注”教学法这就好比画龙点睛,只要注入我们的情感,无论多么遥远、沉寂的历史,都能马上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用心、用情感品读历史,此生发的认识才是最深刻的。组织同学间的交流展示以达到相互借鉴、交换信息、分享思想的目的。
在学期终或学年终,还可选编精彩和典型的批注,辑稿成集。以利后学。使之成为重要的、特色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以往学习习惯的因素。最初的批注可能显得幼稚,教师在检查反馈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反馈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把握,善意期待和热情激励,是学生进一步作好圈点批注的保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