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规范2023版

标签:
365 |
二
结构改变,性质改变。由多个板块组成的一套试卷,用一个什么样的操作顺序去完成,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有人说,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做到最后,不就行了?
不,此法刻板落后,除语文能力水平高于平均数的少数人(语感要好!)或许能行得通,大多数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操作顺序,即人各有法!
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就是要让大家摸索到适合自己的操作顺序,然后再调整再实践再强化,直到最优化,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最理想的分数。
多年来,我融合各方经验,不断总结,认为以下操作顺序的实用性比较适合本地区的情况。
1先做默写填空,得一二分。即开战即胜,当然是把自己觉得最准确的空填上,先写在草稿
纸上写,逐一检查字形书写无误后,填在答题纸上也行,但切记要一笔一划的写,不能连笔!
记忆力好,背诵任务早就三轮关的同学,都写出来也行,当然前提是准确。
为什么写这个题,因为考试刚开始,大家都既紧张又兴奋,这时记忆最易激活,还不适合冷静下来做比较复杂的思维运动,比如第一阅读板块的论述类文章阅读,同学们口里喊着难时反思过在什么时间做这个板块没有?
我多年来的心得是,必须放在自己状态最佳时去做,不能一开始就是它。容易多占用时间,尤其是影响整场考试的自我心理调整!
2完成作文的审题。
先回顾一下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脉络。命题专家在落实“反套作反宿构反抄袭”精神的同时,一直紧扣考纲紧扣时代焦点来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最高原则。
高考作文题,2017年以前是不在审题上难为考生,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原则。但2018年的命题又重新回到保持审题的难度的一贯传统上来,导致许多考生作文书写时间不足,写到一半就飞起来,其至许多人没有审明材料的含义,写时只好抄前面阅读题里的文段来填字数。这是当年全区作文平均分不到42分的主要原因。2019年,开始考有情境限制的实用文;2020年和2019年操持一致,到2021年,又重新回到“材料作文”的主线上来。再次重视思辨能力的考察。
一般说来,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日的白由练笔。它要有一个审题立意,覆验查对,构思拟写提纲,行文书写的操作过程。我说,这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即既要遵守它内在的各种制约,又要展现你思想认识的深广度和语言表达的功夫。
材料作文要的是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是要求即将步入人生更高阶段的高中毕业生有高水平的思想认识!
什么是高水平的思想认识呢?
就是能全面辩证的分析,小到一则材料,生活点滴,大到是非问题,政治,操守,人伦。
再拔高一点说,就是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作文中展现出思辨性特点的,肯定符合评分标准里的深刻,新颖,自然就得高分。
作文没有什么高水平的思想认识的,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肯定泯然众人!
下面,依次说说审题,立意,覆验,构思,拟提纲,行文书写应该怎么操作。
A审题
审题要“抓关键词句”“抓转折词”“抓反复出现的词句”“抓住后置的重心”。
一般先聚合思维抓住材料核心后,再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
无论材料是文字形式,还是图表,漫画形式,首先要明白其寓含的原理,规律。
也就是材料说的是什么?
审题力争有透视效应,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最高点审视,在最深层剖析为佳。
解读材料,现在已知比较可行的是用二元法,即仔细分析材料中密切相关联的两方面因素,如冲刺压轴卷三的作文“科技化与老龄化”问题,明显是紧扣当下社会热点之一的“科技与人文”来命制的,420统考作文是紧扣“宏观与微观、道与术、全局与局部”来命制的。
明显含有辨证分析的倾向。
注意:2021年全国卷二出现了反“二元化解读的倾向,让考生就“理想”和“基础、方法、路径”的关系来展开论述。
如果再从全国历年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传统来看,要求考生用辨证性思维来解读材料,认识材料,分析材料,则更是多少年来作文命题的出发点和旨归,作文有六十分之巨,天下第一大题!就是要凭思想认识层次的高低分出三六九等。
审题犹如打靶,正中靶心=十环,六七环那就是出现了偏题,跑题就是脱靶!
便成了36分以下最低档的文章。
B立意
原则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比如2018年沃德幸运者偏差这个材料,内蒙高评委专家组给出的一类立意是全面的看问题,统筹兼顾,要逆向思考,实践出真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坚持自已,创新思维,善于发现等则归为二类立意,最高只能到45分。
文科的考生在这方面比理科生稍微占优势,因为政治里哲学常识就是讲这个的。理科学生也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几次有针对的训练即可。
切记:考场作文凭什么分出三六九等,答案只有一个,靠思想认识,卓尔不群的观点必然带来出类拔萃的分数,平庸的观点当然得到的是淹没于人海的分数。
即审题定成败,立意分高低。
多年来备考的经验表明,还确定立意后还应再加上一个“检查”的环节,也就是拿你提炼出来的观点再和材料对照一下,看看你的论点能否和材料的核心相扣。也是420作文,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立意是“细节决定成败”,就是因为缺少检验的环节,没有覆验,极容易出问题。
拟写提纲
这是大多数考生最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导致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分数淤堵在42
好比盖房子,动工之前一定要有图纸,提前设计好各种构件一样,你不能说盖着看,结果地基还没起来,经费花光了!那些无构思没列提纲就开写的,被我称为“跟着惑觉走”,常出现文体特征不清,写到六百字就写不下去等情况。这是考场作文大忌。
必须在初步确定了立意后,把中心论点按着“类、因、法、果”的方向分解成适当的分论点,并进一步推敲总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分得开合得拢排得顺。
这个提纲必须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结合自己想到的那些有亮点的句子(审题立意思考过程中,会随时想到一些好句子。应及时记下,然后研究一下各有什么用途。有的可用作开头,有的可用作结尾,有的可用作题词)推敲一番后,特熟练的可以不写。
接下来谈书写。
即要把文章所需的八百字做一个怎样的排兵布阵,两次参加高考阅卷判作文加上无数次评模拟考试作文题的切身感受,总结为一句,写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文章!
它包括以下特征:
1.
别绕远,別兜圈子,别卖关子。已经想好的思辩性观点,直接写成题目,如2008年全国二卷作文,“别让善愿结恶果”。2009年新课标二卷,“化不利为有利”,2018年全国二卷,“生活需要多一些逆向思考”等等。
题目上最忌有错别字出现,最忌涂抹勾划。想想为什么。
2.开头。宜精宜简宜短,忌拖沓冗长,云山雾罩,花哩胡哨。让阅卷老师一头雾水,摸门不着,不知所云。
字数上百字左右,直观上去不超四行!
最忌写了二三百字,甚至四百多字了还没什么观点出现,我经带形容这样的文章,犹如吃豆包,啃了四十里地了,还没吃到豆馅。
开头最实用的技法,不用学那么多花样,初高中必背文言文做了很好的示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的典例叠加法,《劝学》《师说》的开门见山法,《六国论》的以退为进法足够用了!
3结构层次,宜总分,写不成层进式就来并列式,完成对中心论点的分解(分得开合得拢排得顺)后,预想每个分论点的论证展开写二百到三百字,务心使行文结构匀称。展现出“黄金八段”样式为上。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务必以独句段的形式单列出来。
最好在分论点前加上表明思路,标志层次变化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总之”等词语。
4.展开论证。要避免以叙代议。文章主体部分的并列或递进不是材料的并列或递进,而应是分论点领起的论述层次之间或并列或递进甚至综合。初学议论文写作最易叙多于议,要努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一句说完事件,为议论分析留足空间,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样处理叙议比例为佳!摆事实后自然要讲道理,而且重点是讲道理,这样的议论才规范。
怎样讲道理?初高中必背文言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论据方法示例,有因果论据,对比论据,假设论据,譬喻论据,类比论据,足鸲我们借鉴运用。
5文章样式。宜写成标准样式,结构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有人干脆称其为“黄金八段”。不无道理。
6字体。宜横平竖直。宋体字最佳。所有印刷品几乎都使用宋体(含楷宋)的原因就是它的长宽比例符合黄金率,确实使人有视觉愉悦。
书写时,最忌涂抹勾划!会被扣除卷面分!
这样“灵肉骨血齐全”“类因法果具备”的文章,肯定是起评线以上的分数。
【语言表达题】
深入理解“限制性也是提示性”!
选择题部分贯彻落实排除法。
先排除一组,后排除一项。第一次排除务必精准,用反复推敲后无懈可击的一个标准去排除。病句题严格落实“两个字五类词”,抓虚词是最简手法。
作文前的两个语言运用题要审题到位!严格按要求来完成。
补写句子多数“看下文”!
提炼改写,抓主干。
【诗歌鉴赏以读懂为核心】。
基本上分析题辨体,知人论世,揣摩诗情,研究手法四个步骤。
【文言文阅读】
呈现向课本回归的重要特点。后期复习,要吃透课本。
入手以勾划专有名词为抓手,当突破口,快速理解文意。历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材主要是正史人物传记和散文两类。2021年开始使用纪事本末体,语言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但都会在文中出现下列专有名词:
1.称谓类。包括人物的名字号,敬称谦称和贱称等。
2.地理类。包括大量的山川关隘名和各代行政区划,以及周边国家,民族政权。
3.职官制度类。包括察举制和科举制,历代中央和地方官署,职务及职官变化,构成了了传主的履历。其中重点是表示官职变化的系列专称。
4.礼乐教化类。
5.纪年纪月纪时类。
6.服饰器物类。
断句题深入落实分清“该断”和“不断”的原则,充分利用先前勾划出来的专有名词。
所谓的文化常识不对,是在考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理解除平时积累外,还要看上下文语境的限制提示。
人物形象分析题一般“概括无错,分析有误”(个别也有在分析上设错的)。采取切片式比对的做法,重点比对人,物,事,时,地,关键词及因果关系。
翻译句子10分,是除作文外笔答题里分值最大题之一。也最能反映考生文言阅读水平。多年来内蒙古评卷一直使用五点赋分法,极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也是阅读理力高的同学的利好。译句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因为文言文中用语追求简洁,能省略的都省去了。而番译时却要补回来,有时也是采分点。
2.译句应遵守的原则是信达雅。信是忠于原文,尤其是各种专有名词不能改变,单字人名更不能变,要补充全了。达是意脉通顺,雅是尽量保持原有风格。
3译句常用手法是增删改换。文言极简,能省略的都省略了,所以先要增补。删主要针对的是重复表义的词语和偏义复词(重说和互文),改换主要针对典故等文化常识比较集中的词句。
4.译不出来的词往往就是采分点!要有这种敏感。
译不出时的正确做法是回原文的语境中去推敲,这也是做阅读题必须遵守的同文互解原则的重要体现!
上下文语境如果还不能提供有效的提示助译信息,那就要有辅助思路,一是朝初高中古诗文联想,因为命题专家不可能出超出这个范围的词义和用法来考大家,必背篇目中的实词和虚词更是考察重点。二是朝成语和名句联想。尤其是成语,它最初产生的语言环境多数就是文言文语境,现在不妨逆推一次,来旁证一回文言文语境中的意义。
#译句补充省略成分可在试卷上完成,初稿要在草稿纸上完成,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的答案才能抄在答题纸上,不要在答题卡盲目下手贸然硬译!
【实用文阅读】。
命题材料都来源于社会热点新闻。从哈三中二模的命题趋势看还有增加阅读量的可能。
这种选文的属性是主题相同,来自不同媒体的不同审视。是不相连属的文段。所以有同学作答时习惯用层层递进就错了!因为层层推进的前提是在一篇文章里!多篇实用新闻只能是说它多角度全方位。
选择题的答题策略和第一个论述类阅读题相同。
主观题作答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问的是各则新闻的侧重点,然后还问什么问题,以保证有针对性的作答。
对策出路型问题,现象表现型问题,成因分析型问题作答时都要先落实并表明角度。
6分的题,要组织出4条以上的答案。
序号标注统一加圆圈。不能用一,二,三和123。也不用圆括号。更不能用分号来点断。
【论述文阅读】
第一,把它放在状态最好的时段里完成。
第二,用时九至十二分钟,超十五分钟还一头雾水,果断放弃,不可恋战,避免挤占其它板块的答题时间。
第三,严守“同文互解”规律。不能说我觉得说得没错---是原文表述没有错。
第四。尤其是需转换思维!别从做题人答卷者的角度来看每个选项。要从出题人的角度来审视每个选项!它的构成都是“摘引原文”+“转述”两部分!
往往呈现“摘引无误,转述有错”的规律!或者说命题专家就是在转述上作文章呢。
第五,第二题论证过程的分析与理解,越来越注重全局观---即要对选文有整体上的理解:清晰的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可提高准确性!
如果是针对一个段落设题,对它的论证分析则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1、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清“中心句”和“支持句”。
2、给每个句子标上带圆圈的小序号,研究各个句子间的关系。
3、试着划分层次,既可从小处入手,也可从全段入手。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研究”。如果能准确理解了一段话,就能顺势理解其它段落。
我的经验是“三大关注”:
即,概括大意提炼中心时要格外关注段首、段中、段尾,因为这些位置上常常有中心句出现。
划分层次时要格外关注句号(甚至分号)。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清了,往往段落层次也就明白了。
研究段落结构时要格外关注标志性词语,表明并列、递进、对比、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词语是必须一边读一边勾划出来的。
这个研究的过程,争取兼顾到关于“论证”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来深入理解文意。方法千万条,读懂第一条!
一般说来,论证包括如下几点:
1、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即“立”和“破”,立论往往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驳论是先把错误观点摆出来,然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比如《拿来主义》。1992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驳论最精彩。
2、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分清通例和典例),引证法(数字属于理论论据),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等。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用材料证明观点。
3、论证角度。主要是正面和反面,典型语段是《劝学》;其次是古今中外,这是最有利于选取材料、展开论证的常用角度;“个人、集体、国家”“理想和现实”也经常用。
4、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总)式、综合式;好的议论文还应该有些“起承转合”,灵活运用“引议联结”。
5、论证语言,主要是精确又不失文采,严密又有活力。好的语言能为文章增色。分寸感是议论语言必须有的素养。有时也经常在论证语言上设题,这就需要大家分清最常见的几组概念“未然--将然---已然”“或然----偶然----必然”。
分析论证思路题,一般使用“开头先提出----”“接着-------”“最后------”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