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于丛山中 古徽道述说往昔繁华

(2013-08-09 09:47:30)
标签:

旅游

【记忆碎片】

    沧海桑田古徽道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正如这句徽州民谣所云,历史上皖南等地的徽民,从商外出者十居七八,沿着不同的古徽道走出大山,行遍华夏,于是在江南各地至今仍流传着“无徽不成商”的古语。

    如今,那一条条成就徽商的古徽道则像一位隐士,抛却了往日的辉煌,静静归隐于皖南的丛山间。

    【寻找之旅】

    风蚀古徽道,当年遗迹依旧可循

    石台仙寓山大山村王村村民组,一个山拥水抱的村庄,村民王自建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居住在这个山村的人们目睹了古徽道的兴衰。

    “我们这是行走在古徽道上行路商人的必经之路,听长辈们说,我们家在很久前就开了个饭庄,之后古徽道没落了,祖上的饭庄也停了下来,现在,看中大山村风景的城里人多了,我便开了这家农家乐。”

    当曾经沉寂的大山村炊烟升起的时候,却不再有行路商人从此踏上那段仍然沉寂的古徽道。 从榉根关往下走,便是古徽道。如今关门已不复存在,但安装关门的户枢,清晰可辨。曾经的关隘已被绿树苍苔覆盖,只剩下这被岁月风雨侵蚀的残存户枢。

    榉根关向下几十米,有亭曰玉泉亭,可在历经百年风霜后,玉泉亭已成断壁残垣。一旁有泉名玉泉井,也早已废弃,只能任由蜘蛛在井口拉起了“八卦图”。

    深山古道与现代道路不同的是,每隔二三里就有一个石砌的亭子,亭里有石凳,有的两边还建有耳房,可供旅人小憩或暂宿之用。而在100多年前,这里则是行路商人和挑夫们暂歇和避雨之所。停伫于此,飒飒轻风中恍惚间还能听到人喧马嘶。

    寻隐丛山中,徽商发家不忘兴故里

    几百年间,一代代的徽州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与一门心思做生意的晋商相比,徽商对读书入仕看得很重,从明中叶到清咸丰时,徽商子孙中读书、做官、经商已成为三位一体的局面,他们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济。深厚的新安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他们在致富后除了扩大资本追逐利润外,大多把聚敛的财富转回故里,修祠堂、造宅院、修族谱、置族田、建书院等等,甚至全面规划一族人聚居的村镇。以徽商为主的捐资助学,使古徽州府学、县学、村塾、家塾、义塾、学馆、书院等遍布城乡。真正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庵堂修学,孕育古徽州地域文化

    古徽道旁现有佛教庵堂遗址四处,当地地方史记载,附近很多大户人家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佛堂里读书,后来从这些佛堂里也走出过一些封疆大吏。

    古徽道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行人如织的繁华大道,在这样深山老林的古道中,选择个适当的地方出家修行,既能得山林之乐,又能近香火之盛,真正是一个闹中求静、动中取隐的好地方。而这些庵堂不仅是出家人吃斋念佛、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还是大户人家子弟攻读四书五经的清净处所。这些庵堂的佛事活动、日常生活,除了靠正常的香火收入之外,还得借助一些富家大户提供的经济支撑。而这些作为“檀越”的大户,也就此在庵堂里给自己的孩子借一席清静地,延请名师,重点施教,尽量减少外界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干扰。比如,明代李崧祥就在密岩庵里读过书,后来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密岩”的字。李崧祥17岁中举,18岁进士及第,历任户部主事、山西按察司副使、河南布政司参政、江西右布政使等职。

    古徽道上的各处庵堂,不仅是古徽道所在的仙寓山及周边地区内传播佛教文化的阵地,同时,还是这一地区传承传统文化、造就优秀人才,甚至是孕育一方地域文化的摇篮。

    继保亭、古稀亭、玉泉亭、启源亭、输山碑等象征丰厚文化积淀的亭台碑刻遗存,让徽商行走的这条古徽道,于几百年浸淫间也渐具“儒”家的气息。

    隐逸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种情怀,无数的中国文人隐居以待时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功成则归隐山林。

    曾经喧闹的古徽道已洗去繁华,恰如一位先仕后隐功成身退的文人,隐居于丛山,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泉。

    行走于石板铺就的古徽道,抚去古稀亭上落叶,寻的便是这个意。

    古徽道留存至今,得益于数百年的保护

    古徽道旁,竖有一块镌有“徽商林”三个大字的石碑。原来,新徽商的代表人物,为缅怀先贤的徽骆驼精神,踏着前辈的足迹徒步走了一遍古徽道,种植了一片石楠林,并立碑为记。

    除了新徽商,更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踏足古道,寻访徽商足迹。虽历经千年风霜、受几多地质灾害,有赖于周边村民数百年的悉心保护,这条身处山中的古道才得以留存至今,成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古徽道之一。

    “古稀亭”不远处,有一建于清代道光八年的“输山碑”,石碑的内容全文是:“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雍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德好善,自岭头到岭脚,凡崎岖之处,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爰勒芳名,永垂不朽云。”为了确保古徽道不因雨水冲刷而塌陷和不为泥石流所吞噬,永远畅通无阻,道路两旁的古人在刀耕火种、靠山吃山的历史条件下,宁可抛荒道路两旁的土地。不仅给古徽道上的商旅行人输送出三二丈遮阴的山林,也给后人留下一段舍山护路、舍己为公的佳话。

    古徽道能较完好地保存到如今,靠的就是古人重视公益与生态保护的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