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

标签:
质量诊改 |
(本人梳理整理)
目的:可以理解为梦想与期望。时间、空间、事件和效果,是构成目的的基本要素。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事件的性质、效果的好坏,是衡量目的的基本标准。目的可以分解为具体目标,有明确标准的目的才称为目标。
计划:指达到一定目的(目标)的筹划,包括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计划=目标+任务/子任务。目标是结果,任务是整个过程,通过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一般先有目的,才有计划,再有目标,用任务完成目标。
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期望达到的状态或追求的最终结果。目标要为围绕一定的目的而进行。设置目标应当遵循的SMART原则: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Time-bound)(时限性)。
任务:交派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任务是为了目标而存在的,任务是目标的具体化,对同一目标而言,可以由多个任务构成,目标不同任务也不同。任务里面可以嵌套任务,即一个主任务下面可以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任务有特定的委托人(组织)、执行人(组织),并规定执行时间,其结果是可预期的。
目的、目标和任务:三者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一是在表述上,目的一般较为抽象和概括,目标则比较形象和具体,而任务则更加形象和具体;二是在内容上,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目的是目标的总和,目标是任务的总和;三是在形式上,三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完成了任务,才能实现目标,实现了目标才能达到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确定目标,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区分任务。
指标:预期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可以理解为达到目标的具体要求。指标具有可以衡量的属性,一般表现为计算公式或衡量标准。指标说明和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尽量用数字来回答问题,并且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一个完整的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指标由名称和数值组成,可以用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制定指标的原则:指标能够用于衡量;指标必须统一标准。
绩效:执行、履行、表现、成绩之意。绩效是一个多维建构,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理解:绩效就是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结果或产出;绩效就是行为(过程);绩效是结果与行为(过程)的统一。绩效=能做什么(预期收益)±做了什么(实际收益)
关于内部质量诊改: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制定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要求,建立各关键控制点的有机联系和制衡。难点是如何设计核心指标、关键指标以及关联指标,建立有逻辑关系的目标链、任务链、标准链,从而形成完整的质量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应做到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这些质量指标由一定的体制机制编织而成改进螺旋。
质量文化:以人为本、自主自律、合作发展、开放共享。
做到“三改”:应当改进——能够改进——已经改进。
关于质量任务:指标化、流程化、程序化、表格化。
关于质量标准:不能用规章制度简单地代替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一定是可操作、可检验的。做到“量化、简化、淡化”,防止“繁化、僵化、虚化”。
平台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平台(1)源头采集:人人是源头数据采集者;(2)即时采集:源头数据生成即予采集;(3)开放共享:人人是数据使用、监督者。终极目的是如何实现大数据管理。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1)目标和标准设定是质保体系建设的前提。(2)条件保障是质保体系建设的基础。(3)过程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点。(4)完善的自我评估制度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5)反馈、调节、改进是质保体系落脚点。
高职质量诊改的理解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
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质量是生命——以人为本的文化;质量靠自身保障——自律的文化(从“管理主义”走向“自主自理”);质量需“三全”保障——合作的文化(“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工作方针: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任何工作都是一个过程,都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并以由一定的体制机制编织而成的网络化体系保证质量。
重点:方向理念、框架体系、平台建设、关键环节、改进螺旋。
“三化”:量化、简化、淡化,防止繁化、僵化、虚化。
基本架构:
五个系统——纵向
决策指挥: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协调管理等;
质量生成:教学、学生工作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等;
资源建设:组织、人事、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发、储存、使用、管理等;
支持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合作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安全保障等;
监督控制:质量数据(信息)采集、汇总、分析,质量报告,预警发布等。
五个层面——横向
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一个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1)源头采集:人人是源头数据采集者;
(2)即时采集:源头数据生成即予采集;
(3)开放共享:人人是数据使用、监督者。
动态数据
基本单元:质量改进螺旋
难点: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制定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要求,建立各关键控制点的有机联系和制衡。难点是如何设计核心指标、关键指标及关联指标,建立有逻辑关系的目标链、任务链、标准链,从而形成完整的质量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做到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这些质量指标由一定的体制机制编织而成改进螺旋。
注意:不能用规章制度简单地代替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一定是可操作、可检验的。
终极目的:如何实现大数据管理
注意几个结合:
主体——客体
组织——个人
独立——协同
定性——定量
刚性——柔性
静态——动态
线上——线下
务虚——务实
纵向——横向
过程——结果
阶段——终结
直接——间接
规定——自选
自律——他律
常规性工作——改进性工作——发展性工作
常规工作分解:流程式、任务式
职责如何流程化、程序化、表格化
.....
一个目标:远景目标(零失败)
两个意识:保证、诊改
三个思维:短周期、循环;忧患;交互联动。
四个转型:“三化”;项目型—系统型;模块型—特色型;展示型—操作型;理论型—实践型。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1)目标和标准设定是质保体系建设的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规章制度简单地代替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该是可操作、可检验的。
(2)条件保障是质保体系建设的基础
(3)过程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点
首先,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能简单地用目标管理代替过程管理。
其次,规章制度能看出学校管理水平,其中既要有规范,也要有激励;要注意规章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建立规章制度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落实。
再次,要认识到规范管理是基础,可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运行,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但不能提高质量。提高质量必须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内在积极性。
最后,需要发挥二级院(系)的作用,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是目前高校普遍需加强的工作。
(4)完善的自我评估制度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
自我评估制度的创建体现了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的主体理念,是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自我评估的范围要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并且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主体的理念应该延伸到二级院系、专业和每一位教师身上。
高校需要定期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实践教学评估等专项评估,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评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发挥教学状态数据的常态监控作用;依据自我评估和状态数据形成年度质量报告。总之就是重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本位和强调产出导向。
(5)四种教育评估模式的比较与自我评估
按照评估类型划分,自我评估有以下四种模式:
(6)反馈、调节、改进是质保体系落脚点
高校需要建设校院两级督导队伍;课程评价实现全覆盖;各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形成质保体系关键环节的有机联系和制衡;最后还要关注质量监控“最后一公里”的落实。
(7)形成年度质量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应将每年诊断改进工作情况反映在年度质量报告中;每三年形成一份综合报告报教育主管部门,接受抽查和复核。
(8)质保体系须形成闭环(PDCA循环)
一个大的PDCA环代表了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经过一年或者三年完整循环一圈,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节(Action),使学校整体质量上一个台阶。大环里套小环(小环可以是专业建设、毕业设计等),相互促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实现阶梯式上升。
关注几个高教评估的发展趋势
1.关注学生和学习产出的评价。
如OECD(经合组织)推出的“高等教育学习产出评价”,对学生“21世纪基本素养”指标进行测试,其中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目前集中在经济学和工程学领域)。通用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分析性推理、解决问题、书面表达、团队协作等。
与之理念类似的还有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大学生在校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以及麦可思正在开展的高职在校生成长全程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等。
2.凸显特色、分类评价。
如欧盟全球大学多维排名(U-Multirank),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知识转化、国际化程度、地区贡献度5个维度,进行院校整体和学科领域2个层面的排名,揭示了不同大学的表现差异。这个思路值得借鉴参考。比如某所高职院校整体综合实力不一定最强,但如果教学质量好或是社会贡献度高,也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
3.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一,由“学生单一评教”转变为“四方评教”,具体包括自我评估、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第二,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重视“过程性评价”;第三,由“评教师”转向“评教学”;第四,由“评课程”转向“评学生收获”;第五,由“单一评价指标”评价转变为“多样性指标”评价。
高职诊改的核心是啥?这篇文章让你秒懂
http://learning.sohu.com/20161221/n476483690.shtml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512/t20151230_226483.html
面对高职诊改,我们该从哪做起?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04/09/13212510_580673860.shtml
质量驱动 内涵发展——关于全面推进“诊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http://www.doc88.com/p-4945697327517.html
“诊改”文件解读
https://wenku.baidu.com/view/076f173f84254b35effd34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