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宇谈大成拳的精要
(2017-11-29 08:31:51)
标签:
王红宇谈大成拳的精要 |
分类: 意拳文章 |
大成拳筋骨锻练
一、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大成拳试力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而出现的拳术之力。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大成拳试力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而出现的拳术之力。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然而,当今社会浮华喧嚣,名利诱人,吸引人们的活动日益增多,已没有多少人能静得下心来站桩了。况且信息社会,工作效率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希望仨两月,甚或三两日,就能搭手飞人,但对于大成拳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生内家拳的力。也就是所说的“内劲”。“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试力”与站桩相辅相成。可以说,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它贯穿于大成拳的系列功法之中,是通往技击高级境界的唯一途径。“试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大成拳桩功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所以造成各阶段的试力训练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找整体的大的协调感。求身体各部(头、手、肩、腰、胯、腿、脚等)的配合,把动作做顺。刚开始时可能不大自然,要慢慢的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顺了。不要一上手即求细微的变化,那样将会陷入局部。
此时要求身体身然放松,不得使用拙力、蛮力,同时又要做到松而不懈,有力而不用力,不用力而力自生,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注意形不能破体,力不能出尖。此阶段属于炼形的阶段,动作要舒适大方,缓慢均匀。由于有了桩功的基础,身体已逐渐的变整,已能感觉到力的存在,只需很短时间即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在外形做顺了的前提下,可以体会控制放人及双臂间的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这一阶段的试力也还是形体上的动作,运动当中虚点太多,力还显于外形。要求练习者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要有向相反方向的意念。即双手在前推的同时要有回拉的意念,左右和上下也同此原理,这样才能练出深厚的内劲,在今后的推手中方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劲”,可以极快的感觉出对方点上劲的变化,而不被对方所乘;如对方突然断点偷袭或滑点,还要体会出今后在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做动作打击对方的能力。例如欲偏对方,可先回拉,使对方重心不稳再偏,要把对方整体问动了,否则偏过去对方也会撞进来。再如欲挂对方,先用身体带动手臂手腕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定能放得干净利落。
第三阶段:在经过了上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即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能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即可以说自身的功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上一阶段的试力,要求在形体连续的情况下做出力来,而本阶段在形体上可能令观者觉得是断续的,但它是由一连串的细微发力所组成,无论哪一个位置碰上都是实点发力。即所谓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反之,连绵不断的外形可能什么都没得。
这时的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动再动一下,身体要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一样,体会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
在初级推手时,往往一个动作给对方偏动了,只需要再给一下就能把对方扔出去。然而,动作就是跟不上,做不出来,只有再调整自身。但此时对方也调整过来了。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养成含蓄的习惯状态,所发的力是单向的,没有在试力中体会出点上的细微发力。
第四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试力过程中能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细微发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本阶段的训练。本阶段主要体会整体的配合。由于桩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身体各部位已能细微发力,此时就应该体会身体的每个部位一动,其它部位是否都能配合,各骨骼关节肌肉等是否都能同时相挣发力,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刚上手时可以先体会一两个劲,等熟练以后再慢慢加劲,随着桩功功夫的提高,逐渐就能体会出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都能很好的配合,身体会因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同时出现各种劲力,再通过站桩的强化训练,在试力时渐渐地能感觉到头、手、肩、腰、胯、腿、足等在运动中能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生内家拳的力。也就是所说的“内劲”。“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试力”与站桩相辅相成。可以说,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它贯穿于大成拳的系列功法之中,是通往技击高级境界的唯一途径。“试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大成拳桩功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所以造成各阶段的试力训练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找整体的大的协调感。求身体各部(头、手、肩、腰、胯、腿、脚等)的配合,把动作做顺。刚开始时可能不大自然,要慢慢的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顺了。不要一上手即求细微的变化,那样将会陷入局部。
此时要求身体身然放松,不得使用拙力、蛮力,同时又要做到松而不懈,有力而不用力,不用力而力自生,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注意形不能破体,力不能出尖。此阶段属于炼形的阶段,动作要舒适大方,缓慢均匀。由于有了桩功的基础,身体已逐渐的变整,已能感觉到力的存在,只需很短时间即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在外形做顺了的前提下,可以体会控制放人及双臂间的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这一阶段的试力也还是形体上的动作,运动当中虚点太多,力还显于外形。要求练习者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要有向相反方向的意念。即双手在前推的同时要有回拉的意念,左右和上下也同此原理,这样才能练出深厚的内劲,在今后的推手中方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劲”,可以极快的感觉出对方点上劲的变化,而不被对方所乘;如对方突然断点偷袭或滑点,还要体会出今后在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做动作打击对方的能力。例如欲偏对方,可先回拉,使对方重心不稳再偏,要把对方整体问动了,否则偏过去对方也会撞进来。再如欲挂对方,先用身体带动手臂手腕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定能放得干净利落。
第三阶段:在经过了上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即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能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即可以说自身的功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上一阶段的试力,要求在形体连续的情况下做出力来,而本阶段在形体上可能令观者觉得是断续的,但它是由一连串的细微发力所组成,无论哪一个位置碰上都是实点发力。即所谓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反之,连绵不断的外形可能什么都没得。
这时的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动再动一下,身体要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一样,体会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
在初级推手时,往往一个动作给对方偏动了,只需要再给一下就能把对方扔出去。然而,动作就是跟不上,做不出来,只有再调整自身。但此时对方也调整过来了。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养成含蓄的习惯状态,所发的力是单向的,没有在试力中体会出点上的细微发力。
第四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试力过程中能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细微发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本阶段的训练。本阶段主要体会整体的配合。由于桩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身体各部位已能细微发力,此时就应该体会身体的每个部位一动,其它部位是否都能配合,各骨骼关节肌肉等是否都能同时相挣发力,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刚上手时可以先体会一两个劲,等熟练以后再慢慢加劲,随着桩功功夫的提高,逐渐就能体会出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都能很好的配合,身体会因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同时出现各种劲力,再通过站桩的强化训练,在试力时渐渐地能感觉到头、手、肩、腰、胯、腿、足等在运动中能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
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进一步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可意念全身毛发都竖了起来,体会身体与空气的摩擦阻力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感觉身体被空气紧紧裹住,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即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此时用力就是发力的开始,动即是发力,一搭手试技才能感觉到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有不动。随着练功的深入,即会出现芗斋老人所说的“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之感”。这种真实的感觉到了身上,才真正的是妙不可言,其乐无穷,也正是达到了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至此,即可进一步研究技击之法了。
技击桩功法之 抱球桩
抱球桩又名矛盾桩
动作要领:
以左脚在前为例.身体自然站立,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45度一60度,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间距一脚半左右.两脚站成半丁半八字形状,即所谓“丁八步”,身体下坐,重心落于后脚,慢慢随功夫增强,双腿力量分配可以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前一后九皆可.左脚脚趾抓地,脚跟虚起,膝有上提前指之意,右大腿里裹,前膝与后胯形成自然挣扯的力量.双臂环抱,十指撑开,掌心向内呈抱球状,前手高度在眉与嘴之间,后手与胸同高,肘微下附,前手高于后手,鼻尖与前手腕、脚尖形成一条直线,两眼目光从前手腕关节处含蓄望出.身体劲力后靠,头直项竖,头部毛发如有细线上提之意.
可意感双手各捏一小汽球,梢节微加用力,细心体会关节的抻拉感.不能让球破裂也不能让它飞走.
注意事项:
一,整个身体好象靠在弹簧绳上一样,后腿不要考虑曲折角度大小,要保持起跑前那个感觉,关节蓄上力.也可以好象摸上人要放不放的那个劲,但千万不可真的把劲做出来.
二.前手为盾后手为矛只是大成拳的一个劲,那么前手为矛后手为盾不是也可以吗?不可执著于此.
三、膝盖前顶,好象有个枪头真顶膝盖就破了,不顶就掉了.有上提之力,请注意在我讲述桩的站法时,一定要把所的意变成力,有了功夫自然感觉很明显,比如头上份量会越来越重,膝盖上压住了份量,臀部好象坐上了大弹簧,顶要顶出力.坐要坐上力,这才是出功夫的表现.
四、当年我练拳时,选杰恩师先让我站的撑托桩,身体筋感觉拉开扯上了劲了以后才开始让我站中步矛盾桩,体会手臂按上份量后,身体内动发力给对方抖出去.劲一个接一个顺序去求,哪个地方好,在真实的搭手过程中哪就可以发的出力,但在动荡的过程中腿能发的出力的人找还未曾见到过.这绝对不是筒单的曲折角度和蹬地全身协调的问题.矛盾桩可以很好地解决与对方搭手,给上你劲那一刹间身体劲力转换的问题.当然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我感觉从撑托桩还是矛盾桩几手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你桩功的深入程度。具体给身体带来的生理变化,这个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五。站桩时身体劲力一定要后靠,同时要把身体悠起来,自身整个份量是提着的,与人搭手劲提着才可怕,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整体。也就是王芗斋老先生说的 “练提不练顿.练道不练放.”提的好藩的力才大,遒的好放的力才丈.反过来说练顿绝没有提的劲,总练放道的劲肯定蓄不好.
六、矛盾桩是人站整了以后,考虑力的运用,要始终考虑与对方一接触的东西,矛盾桩的水平是从中间走的东西,抱着往外一展,这点在站时要细心体会.
七。一些老先辈讲直接站矛盾桩等于小学生直接上大学.我的体会是不站桩时也有桩劲的感觉方可站矛盾桩.
技击桩功法之 抱球桩
抱球桩又名矛盾桩
动作要领:
以左脚在前为例.身体自然站立,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45度一60度,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间距一脚半左右.两脚站成半丁半八字形状,即所谓“丁八步”,身体下坐,重心落于后脚,慢慢随功夫增强,双腿力量分配可以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前一后九皆可.左脚脚趾抓地,脚跟虚起,膝有上提前指之意,右大腿里裹,前膝与后胯形成自然挣扯的力量.双臂环抱,十指撑开,掌心向内呈抱球状,前手高度在眉与嘴之间,后手与胸同高,肘微下附,前手高于后手,鼻尖与前手腕、脚尖形成一条直线,两眼目光从前手腕关节处含蓄望出.身体劲力后靠,头直项竖,头部毛发如有细线上提之意.
可意感双手各捏一小汽球,梢节微加用力,细心体会关节的抻拉感.不能让球破裂也不能让它飞走.
注意事项:
一,整个身体好象靠在弹簧绳上一样,后腿不要考虑曲折角度大小,要保持起跑前那个感觉,关节蓄上力.也可以好象摸上人要放不放的那个劲,但千万不可真的把劲做出来.
二.前手为盾后手为矛只是大成拳的一个劲,那么前手为矛后手为盾不是也可以吗?不可执著于此.
三、膝盖前顶,好象有个枪头真顶膝盖就破了,不顶就掉了.有上提之力,请注意在我讲述桩的站法时,一定要把所的意变成力,有了功夫自然感觉很明显,比如头上份量会越来越重,膝盖上压住了份量,臀部好象坐上了大弹簧,顶要顶出力.坐要坐上力,这才是出功夫的表现.
四、当年我练拳时,选杰恩师先让我站的撑托桩,身体筋感觉拉开扯上了劲了以后才开始让我站中步矛盾桩,体会手臂按上份量后,身体内动发力给对方抖出去.劲一个接一个顺序去求,哪个地方好,在真实的搭手过程中哪就可以发的出力,但在动荡的过程中腿能发的出力的人找还未曾见到过.这绝对不是筒单的曲折角度和蹬地全身协调的问题.矛盾桩可以很好地解决与对方搭手,给上你劲那一刹间身体劲力转换的问题.当然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我感觉从撑托桩还是矛盾桩几手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你桩功的深入程度。具体给身体带来的生理变化,这个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五。站桩时身体劲力一定要后靠,同时要把身体悠起来,自身整个份量是提着的,与人搭手劲提着才可怕,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整体。也就是王芗斋老先生说的 “练提不练顿.练道不练放.”提的好藩的力才大,遒的好放的力才丈.反过来说练顿绝没有提的劲,总练放道的劲肯定蓄不好.
六、矛盾桩是人站整了以后,考虑力的运用,要始终考虑与对方一接触的东西,矛盾桩的水平是从中间走的东西,抱着往外一展,这点在站时要细心体会.
七。一些老先辈讲直接站矛盾桩等于小学生直接上大学.我的体会是不站桩时也有桩劲的感觉方可站矛盾桩.
前一篇:大成拳梢节功----王宏宇
后一篇:拳 舞 韩星桥(韩樵)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