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编剧现(惨)况大公开(二)

(2014-12-21 18:12:49)
标签:

剧本

戏剧

制作人

企划

编剧们

分类: 台湾编剧现况
http://s6/mw690/003u5w3bgy6OyIZiU9T85&690

原文转录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10789165.html

四大主题-

  劳动状态/ 自主性

/田育志、柯 珂、陈诗欣 

   国语辞典中,「自主」指的是「以自己的权力行事,不受他人协助、干涉。」以文学创作来说,创作者对其作品拥有最大的权力,但编剧这一行的自主性却遭受限制,创作空间也被扼杀。大陆剧《水浒传》编剧杨争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电影、电视剧是团队合作,「剧本是成品的第一步,只是设计蓝图,后来的命运你无法主宰。」道尽戏剧制作期间,剧本方向受到导演、制作人角力,各自有创作或商业力量的拉扯,编剧看似自由业,实际上却是相当不自由。


没有下班时间的编剧

   从「工时」和「工作范畴」的角度来谈。契约不会写明「工时」,没有人规定编剧一天要写作多少小时,只要如期交剧本即可。访谈显示,从偶像剧、长寿剧到大爱电视剧,每个编剧在安排写作时段上各有不同,平均而言一天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编剧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如果接到边拍边播的on档戏,编剧几乎天天面对赶稿压力;碰到要求甚高的导演和剧组,甚至连假日,都要随时stand by,也因此有的编剧说:「没有下班的感觉。」

   再来观察「工作范畴」,剧本拍板定案以前,编剧要视制作单位等人的要求修改剧本,除此之外,写企划也是编剧最常被要求的工作之一。在着手剧本写作之前,编剧必须配合制作单位架构故事、写成企划,好让高层同意;制作公司或者将企划投至电视台或投资商,让此剧有资金得以开拍。写企划是从无到有的工程,有的要读很多专业文献,有的要访谈真人真事,短则两、三个月,长则甚至更久,但企划却不一定皆能被接受。由于编剧是写本才有钱,为了维持基本生活,编剧们普遍认为优良剧本不再是第一考虑,而是要确保写作成本效益,也让编剧们常常需要同时接34个企划,耗费许多心力。

 

原创剧本的空间在哪?

   投企划的自主性

  编剧自己写企划投案相当没有自主权。编剧以个人名义较难向资方(制作单位或电视台)保证戏剧执行面的成果,因此编剧往往必须搭配导演或制作人一同去投;或借用制作公司的牌照,以说服资方让企划通过。反之,采用与否取决于资方,其为考虑市场,通常选择符合大众口味的故事,长期下来,等于间接限缩了编剧最初选择题材的空间。

 

   接剧本的续航力

   此外,企划开拍的不确定性高,有时手上34个案子都通过,编剧就要同一时间撰写多个剧本,工作量并非一般人所能负荷,可想而知也降低写作质量。有些个案会被临时受命为统筹的角色,再找新编剧加入;有时候则得舍弃部份工作机会,让耗费多月写出来的剧本由其他编剧执行。当然也会有做白工的情形,让编剧们「不知道有没有下一档」。

   导致编剧一旦习惯与某个制作公司或制作人合作后,便会长期配合,除了默契因素之外,也是为了能一档接一档写,如此一来,制作单位的偏好将为剧本选材设下框架,编剧也倾向顺应制作单位的要求。然而,把握机会写原创剧本的编剧则认为,长期合作「就是一种互惠的问题」,因为反过来是,在原合作剧本配额外,熟稔的制作公司会比较愿意提供编剧发展原创剧本的机会。

 

有限的限制作无限的发挥?

   一部戏的制作,当中必然有许多力量在拉锯,收视率、预算、敲金钟、宗教理念...,剧本内容的确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作出最大的发挥。在戏剧中,有限的条件可分为两种,一是戏剧本身的天然限制,像是拍戏时的天气状况,无法要风就风要雪就雪;另一种则是资金、制作过程或制作人提出的人为限制。将创作放在整个戏剧制作的产业条件内检视,编剧要达到「无限的发挥」就是个问号了。

 

   制作单位的逻辑框架

   谈到人为限制,先以制作单位的戏剧制作逻辑来说明。首先,近几年来大打收视率战争的长寿剧,为了巩固死忠观众而不轻易下文件,剧情由电视台高层决定,合作前就会说好,编剧得服从高层决策。对于编剧来说,其实已被剥夺了部份的想象能力,「讲故事的方法就要适应这一个市场」;偶像剧的状况也很类似,制作方的主导权最大。也可以发现,电视台为了迎合观众收视口味,边播边拍是常态,收视率成为剧情走向的圭臬,限制了编剧的自主性。

   非商业电视台则以大爱剧最广为人知,其为了宣扬慈济理念,都是描写小人物最终走入慈济牺牲奉献的故事。由于改编的是真人真事,就必须考虑到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的感想,所以在剧本创作上不能偏离事实,甚至剧本要有当事人受权才能播出。此外,大爱戏剧制作非常严谨,「就是按照他的生产逻辑SOP」,一关过一关,在下面的编剧新人流动性很大,要不是写出来的剧本不适合,就是自己要离开。但和商业电视台相反的是,「他要完全做完,入片库后再排档期」,「我觉得我真的也没有能力去应付那个商业台」,大爱剧的确让许多坚持不写on档戏、棚拍戏的编剧有另一个发挥空间。

 

   导演与制作人的角色

   戏剧拍摄阶段,导演和制作人是制作流程的关键人物。导演因应现场的调度,会视突发状况(如:演员、场景问题等等)修改剧本,面对创作型导演时,编剧更只是协助建筑师盖房子的工程师。当剧本已经离开了编剧的笔下,别人要如何修改,都难以干涉,大部分编剧都是等到坐在电视机前,才发现与自己当初的创作相差甚远,但也无能为力。

制作人关心的面向又不同。制作人为考虑经费、市场问题,常会要求编剧修改剧本,例如:碍于制作费而限定一场戏的卡司、人数或者删戏等。然而,因为制作人代表的是资方,编剧通常只能配合制作人的要求。可是在置入性营销这方面,商业剧编剧们表示赞同,只要在创作剧本前先沟通,编剧可以用自然的手法在剧本中置入产品,「让观众不会不舒服或感觉被打断」,如此也能替制作公司争取资金来源,提升制作质量。

 

   编剧之间合作状况

   「一个人一天大概写半钟头的戏,再多他撑不了几天,再少,他会变懒。」剧本写作时期或多或少会需要数字以上的编剧共同合作。这种情形有好有坏,开会时可能因理念不同而发生争执,也可能因切入观点不同而碰撞出更多火花。通常编剧会和较熟悉的编剧群一起合作,彼此有默契,就能降低编写剧本初期的磨合。台湾现在多以制作人(或制作单位)为首的戏剧制作环境,也形成了-编剧统筹带领协力编剧的生态,编剧陈慧如说明,统筹主要负责决定分场事件,协力编剧就是试着把桥段写得好看;还有写手这类赚外快的角色,不需要思考剧情逻辑,只是负责分场剧本填空,把对白和情绪填进去就好了。长久的问题是,使得编剧没有一个完整形塑剧本的机会。

 

总结

   台湾编剧的现况,可以说「好处就是收视率好不好,你不用扛全部的责任,当他宣传的时候,你的编剧名字也是小小的一行」。再者,台湾近年经济不景气,制作团队出走大陆、乡土剧当道、漫画改编剧充斥,对编剧而言,有本写就要偷笑。

   但是市场上出现题材多元的戏剧,产业才能整体提升;编剧有较宽广的视野,台湾出品才能有海外竞争力。还是有少数编剧认为,只要有写原创剧本的机会,就算企画案一毛钱都没有,还是愿意试一试,「因为这是chance,否则就永远不断在copy别人做过的东西」。

   至少,台湾编剧圈开始有编剧懂得建立自己的品牌,争取该有的权利,「我还会要求说:编剧的名字要跟在导演后面」。以写作白色巨塔、痞子英雄等剧的吴洛缨编剧为例,他在去年成立工作室的模式,可做为编剧抵抗现有制度的范例:工作室以吴洛缨个人品牌接案,最理想状态是有78位编剧,2~3位编剧共同负责一个案子,编剧们每周开会分享进度,紧急时可相互支持,最后再交由洛缨编剧修改,如此,就能稳定工作量,避免面临有时工作满档,有时却只能等待的情况。

   以长远目光解读,此模式可以持续地曝光、茁壮编剧品牌,也是一个培养新生代编剧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当编剧成长到拥有市场号召力时,也有较多筹码跟制作方抗衡。

 

一线编剧哪里来?

  日韩编剧劳动状态概述

 

  喜爱日剧的影迷对于日本编剧的作品必定都如数家珍,如擅长描绘女性的浅野妙子,作品《最后的朋友》、《神啊,请多给我点时间》;社会写实派的野岛伸司《高校三部曲》和近作《没有蔷薇的花店》;当然也不能忘了纯爱剧女王北川悦吏子,其巅峰代表作《跟我说爱我》和《美丽人生》。大牌编剧的名号更成为日剧宣传的重点,其收视号召力可能不亚于天王木村拓哉。

   反观台湾业界,制作人制或导演制形成两股势力,身为戏剧灵魂的编剧却没有地位,连带影响编剧不受观众重视。以下,本文简介日韩对编剧劳动与自主性的保障状况,以对照前文台湾现况。

 

日本:知名编剧带动收视

   日本戏剧制作费的10%左右是拨给编剧,以期保障创作的积极性;此外,戏剧开拍必须至少「定本」一半以上,开播要有6~8集存档(日剧一套也1112集左右)。知名剧作家的权力比导演还大,整体戏剧走向以他的风格为基调,剧作家可以决定剧情对白、导演、演员。除了业界尊重编剧创作自主性之外,日本影迷有明显的「编剧情节」,将剧作家当成明星般追捧,广告商也视编剧知名度来决定广告下单,也造就大牌编剧的屹立不摇。

   在来,日本影视产业中偶像剧为明星主要的曝光平台,编剧陈慧如提到,日本经纪公司与电视台想要捧红哪几位新人,最有力的办法就是请编剧量身打造,一旦戏红人红,编剧身价也水涨船高。早期电视剧为消耗品的概念随着DVD出现而改观,日本政府与民间对于电视剧可保存文化的支持,也使得剧作家的地位提升。然而,编剧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而言,日本市场机制使得强者恒强,多为师徒制,年轻编剧很难有机会闯出一片天。

 

韩国:A咖编剧天价计

   韩剧《on air》女主角就是一名编剧,「我每创作一集电视剧就会有2000万稿酬进帐」(约台币63~70万)虽然只是一句台词,也说明韩国A咖编剧的酬劳是多么天价。编剧的影响力贯穿整个制作流程,一部戏筹备约两年,戏剧企画之初,就由制作人找好编剧和导演,针对故事架构做讨论,拍板定案后再由编剧着手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边播边拍边写,及时听取观众与各方意见。

   相对于较高的权力与利益,编剧这行的竞争也非常残酷。广告商视收视率下广告,编剧必须肩负收视率责任,一旦戏剧表现不佳,马上会被市场淘汰。此外,在韩国,跻身编剧行列的途径非常艰辛,一是透过「征集」(剧本),二是透过教育机关推荐;电视剧类型切割细致,都被特定导演、编剧卡位,真正跃出头必定是凤毛麟角。

   除了体制较成熟的日韩,我们看看影视产业正蓬勃发展的中国,编剧维权运动一波接一波,20多位一线编剧例如石康(《奋斗》编剧)、汪海林(《流星雨》编剧)揭竿起义成立「喜多瑞(story)编剧公司」,效法美、日「编剧中心制」的概念,扰动许多口水战。编剧陈慧如认为,台湾编剧地位低是因为其掌握不到资金来源,编剧吴洛缨也说,中国一线编剧石康甚至可以自己接广告置入。

   但是,简单归纳日韩共通点-业界的认知、加上编剧自身觉醒:决定电视剧好坏必要条件是回归到「剧本」,编剧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东方网,2008。〈日本金牌编剧的潮起潮落 日剧迷的集体回忆〉

http://www.epochtimes.com/b5/8/7/10/n2186133.htm  

北京商报,2008。〈日本:编剧人红带动戏红〉

http://www.bbtnews.com.cn/whcy/channel/political44524.shtml

新浪娱乐,2008。〈《On Air》持续引发热潮 韩剧编剧也成偶像〉

http://www.kw2007.com.cn/news-G721D0607776844F9876312BF0D357878.htm

腾讯网文化频道,2009。〈中国编剧集体造反夺权 张纪中冷讽:痴心妄想〉

http://book.qq.com/a/20090306/000014.htm

颜士凯,2009。〈韩剧编剧的权力与利益,以亿计〉

http://mypaper.pchome.com.tw/918773/post/13117313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