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性学习之中西文化差异

(2013-10-21 19:45:55)
分类: 班级创建

 

指导教师 赵津

课题组成员 张涵昭 张睿 张蕊 张楠 韩琳

一.课题提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了解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研究的一些资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这个问题。课题提出主要是从思维方式方面来谈谈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加深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中“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理解。

二.课题选题目的

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入研究,使同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感悟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思维方式。而且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通过学生们和老师的共同探究,提高了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知道研究问题的方法、途径,知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设计所需资源:

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天津第九中学图书馆)

上网:google.com、sina.com、baidu.com、sohu.com

其他:报纸、报刊等。

(二)课题研究思路及进度安排:

思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彻底对中西文化进行一次比较。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8月1日 ――8月7 日 明确活动目的并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8月8日 ――9月10日 做实地调查访问专家,查阅资料,到各网站搜索资源。

第三阶段:9月11日――10月1日,整理资料的工作。

(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组长:张涵昭

张睿:上网查阅资料、做专访、电脑整理资料。

张蕊:查阅书刊、编辑工作。

韩琳:做专访、编辑工作。

张楠:查阅书刊、组织管理同学查资料。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主要是从中西礼仪差异,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五个方面展开,通过研究,使得学生们更加加深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明确活动目的并进行理论指导(1周)

我们利用思想政治课必修三《文化生活》开展“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中西文化对比”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热情,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对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有个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学生具体分配工作:学生分将分成成三组分别进行以下研究:

第一组:借助网络和书籍学习中西不同礼仪,并在“称呼语”,“感谢和答谢”,“赞美”,“节日”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第二组:通过走访、调查、网上查询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进行了文字记录和拍照。第三组:制定问卷,调查学生们对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研究活动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性教育并指导编写问卷调查表。

第三阶段:三小组分别汇报成果:

第一组汇报成果:中西礼仪差异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Wang”“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     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4、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http://s3/mw690/be406ba8tx6DBlVx6oia2&6901西方节日

 http://s11/mw690/be406ba8tx6DBlY50pQfa&6902中国春节

 

第二组汇报成果: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第一步: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到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http://s3/mw690/be406ba8tx6DBm3zL5o22&6903中式饮食

http://s6/mw690/be406ba8tx6DBm6Rnz795&690 4西方饮食

【研究小结】: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第二步:通过走访西式餐馆,中式餐馆,了解中西饮食方式、餐具,菜系的不同:

学生在西式餐馆拍摄的图片:

http://s6/mw690/be406ba8tx6DBorpoOx45&6905了解西式餐馆的餐具摆设
http://s9/mw690/be406ba8tx6DBouasOce8&6906了解中式餐馆的背景布置

学生拍摄的中西餐馆菜单
http://s9/mw690/be406ba8tx6DBoxrKdyf8&6907了解西式菜单

http://s11/mw690/be406ba8tx6DBoAp7FU7a&6908了解中式菜单

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到的中西饮食方式习惯

http://s2/mw690/be406ba8tx6DBoDpkcNd1&690

【研究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
第三步:汇总整个调查结果,图片,整理学习材料,得出结论
第一点, 中西饮食观念不同: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第二点, 中西对待饮食的态度不同:西方人不太注重吃,不太注重莱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讲究的是营养搭配,其次才是味道。而中国人大多注重莱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讲究的是色香味型,其次再是营养搭配。
第三点, 中西就餐形式不同。中餐是合餐制,西餐是分餐制。
从内容上讲,中餐的原料包罗万象、物尽其用;西餐的原料屈指可数,食不厌精。从味形上讲,中餐油腻、 盐多味重;西餐清淡、偏甜味轻。
第四点,  中西饮食文化在相互渗透,渐趋融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过生日都要吃具有典型西方饮食文化标志的生日蛋糕和吹蜡烛,因为西方文化早已渗透到了我们各个角落;而西方国家的街道上也有中式餐馆出现,中国面条,包子也渐渐出现在西方的餐桌上。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第三组汇报成果: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第一步,编写问卷调查表:
    问卷内容 答案及所占人数百分比
你认为中西文化在称谓及称呼上有没有不同
如果有,是哪些?可否举例? 
 没有

汉语和西方语言中,敬语谦词一样吗
可否举例 一样
24% 不一样
76%
中西宗教信仰一样吗
 一样
 不一样

中西在表达事情方式上一样吗 一样
 不一样

你还认为中西哪些文化存在差异?

第二步,通过走访不同人群,完成调查表,并汇总调查表:
    问卷内容 答案及所占人数百分比
你认为中西文化在称谓及称呼上有没有不同
如果有,是哪些?可否举例? 
24% 没有
76%
汉语和西方语言中,敬语谦词一样吗
可否举例 一样
21% 不一样
79%
中西宗教信仰一样吗
 一样
不一样
100%
中西在表达事情方式上一样吗 一样
11% 不一样
89%
你还认为中西哪些文化存在差异?

第三步,同学们通过网络学习,图书馆查找资料,再结合调查表,得出以下结论:
针对调查一,同学们在“称谓及称呼”上得出结论: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导致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针对调查二,在“敬语谦词”中得出结论: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局长、工程师 "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
针对调查三,同学们认真分析了“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 、"阴阳 " 、"菩萨" 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 "太极" 、"道"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也可见于 日常语言当中。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 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 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 、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侣 ) 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 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了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beat around the bush),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喜欢“直来直去”,“直截了当”(go straight;talk frankly;or to the point),你尽可不管别人,直抒己见,只要言词不唐突别人,意见上的争执是无伤大雅的。
六、课题研究结论:
    本次活动,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了中西文化差异,学生在活动中热情高涨,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参观和宣传活动,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研究还没有结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进,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