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愤怒是潜意识自我惩罚的呈现——对马加爵犯罪案例的分析
(2015-08-13 11:32:45)
标签:
佛学 |
为什么人的正面情绪少,且不强烈、不持久,而人的负面情绪却多,且强烈、持久?朋友们,能静下心来看这几篇有关情绪的博文,你就会明白。情绪是人自身状态的自然呈现,对我们每一个人起着警示的作用,是不能通过'控制'、'调整'、'管理'来解决的!
2、愤怒是潜意识自我惩罚的呈现——对马加爵犯罪案例的分析
问题是既然自己“觉得自己做得蛮好”,“认为自己挺自信,平时也蛮高兴的,认为自己平时挺满足的”,又何以会因同学一句不太经意、并非恶意的“你为人太差”,就让自己彻底崩溃,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呢?就会气愤无比,每天都充满了恨?如果自己真是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又何以会害怕暴露在别人眼里,遭别人嘲笑。自己的内心真得很坦然、平衡,别人怎么破坏得了?这恰恰说明是自己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自己不满意自己的为人,当然也就不可能真的拥有源自自己内心的自信、满足和平衡;同时也说明自己想做个好人,想自己自信、快乐,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只是马加爵却“一直以来”以一种“想象的自己”防御和掩饰了自己的不接纳自己和不承认自己的自卑。以一种自我欺骗的平衡,掩蔽了自己真实的状态和内心感受,麻木和压抑了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和自己真实的愿望,又把自己为人的责任和权力归咎于别人,所以才既非常在乎和完全依赖外人对自己的好评价又痛恨外人对自己不好的说法。
对于马加爵早年成长过程的详细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可以说一生下来自己的第一个名份——“加官进爵”就象一付魔咒使这个年轻的生命在其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困惑于人的价值和生死的意义。我们看到马家爵一直是在与他人比较和竞争的自卑、嫉妒甚至愤怒中长大,并一直躲避自己的内心冲突,而从未真正接纳和了解过自己,他人是自己存在的唯一参照。初中“我决定超过他们!”在这句记在日记中逐字放大字体的话中,突出和强调的是“他们”。比同学少2分“我好气不过”感觉是“失败”。高二未能进重点班,用自己在班里的排名比别人靠前来安慰哥哥,却实是在安慰自己。在高中一次会考后,突然离校出走,过后却对自己的这段经历遗忘得一干二净。他对成功的理解就是“反正不比别人差”,对自卑的理解是“某些方面不如人”。“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不如人生活条件好,让我自卑、别人有女朋友,让我自卑、哪怕不如人会说笑话,都可以让自己自卑......于是“不如人”有太多可以让自己自卑了,就象自己不是人。可以说马家爵完全放弃了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公平,放弃了自我意识,放弃了心视自己而行的道德。
所以马家爵即使在犯罪服法后,也“尽量避免去想问题,不想想太多。反正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对于偶尔泛起的一丝对自己“一个好好的人,就这样废了”的惋惜,他也会以“因为对我来说,什么都不可能了,所以也不会有矛盾了”,到死都不面对自己、反省自己。生死对其来说,就是一个肉体。至于如何向受害人的父母表示歉意,他首先反应出来的不是我自己应做点什么,让自己的灵魂得到那怕一点点安慰,而是“他们不会因此而获得什么安慰,我做什么都没用”,来逃避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如同自己不存在。“要我总结自己还真总结不出来”。总结出来的却是如果当天有人听他说说话,后来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居然就想不到别人听他说说话是否就能真正解决他的问题,想不到自己与自己完全没有交流。甚至“不可能想到”自己主动去和别人谈谈。他会责怪别人没发现他情绪不好,却不知责怪自己不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在杀害同学时,他感到同学的眼睛是睁着的,“他在看着我”,他感到恐惧、失重,于是马家爵用塑料袋蒙上,似乎蒙上别人的眼睛,自己就不觉得被审视,自己也就看不见自己了。然后打开电脑上网,和被害的同学同宿一室睡觉,马家爵对自己的无视就如同一具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僵尸。一个人对自己无视、冷漠到如此地步,让人不寒而栗。难怪他只求一死,满足了潜意识自我惩罚的需要,正如马家爵无意识表达出的最准确的一句话“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我们多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贫困、学习和生活压力、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或不善与人交流。当然贫穷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决不是贫穷就必然导致犯罪,而我们对待贫穷的态度,实则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从报道马加爵的材料中,反映出马加爵家庭气氛的沉闷和不停的争吵,没有笑声,不乐观、不和谐。却又全部对他充满了希望、要求和有条件的偏爱,顾及着家族里的面子和虚荣心。马加爵的自卑、自贱正像其自己说的“人穷志不穷这句话从小就读过,但是我一直没有将它引进到我的信念里”,并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看不起我”,“因为我贫穷”。如此马加爵的学习自然是不轻松的,学习本是基于人好奇的天性,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只能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压力,也难怪有时会自暴自弃,只身出走。我们总是说某些特定的情境或某一事件会引起攻击行为,但为什么同样的生活背境、学习任务对有些人并不成为压力,不会产生极度的愤怒,并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够有更多有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而较少情绪的对立。而另一些人则更易动怒,更具攻击性。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对事物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将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情绪。但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件或同一情境的看法、评价和态度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科学家们也还不能确定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不同。更何况人们还可以在没有任何情境和事件刺激的情况下无缘无故地想发脾气。马加爵就说在自己的经历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件对自己造成伤害。这恰恰说明关键在人自身。在每一个“我”自身。我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认知和评价决定了我们对事件与情境的感觉、态度和认知,决定着我们于参于其中的事件与情境中所体验到的自我感,由此呈现着我们的情绪反应。只要我压抑了我感知自身而为人之基本欲求的满足,丧失我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挫败、不利于自己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我就会感到愤怒。若我又将自己的挫折、不满、愤怒归咎于他者,我就会更加愤怒,由此于我自身形成愤怒和攻击的恶性循环。这也就回答了心理学提出的“是责备导致了愤怒感,还是愤怒体验使人们寻找一个人来责备”的问题。
如果说是气质性格问题,那主要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而我们所说的性格内向也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来划界的。不愿或不善与他人交流恰恰是基于不愿自己与自己交流,恰恰是不内向(不朝向自己的内心)。与他人的交流是自己内心感受、体验、想法的自然表达,不是会不会、擅不擅长的问题。一个不接纳自己,对自己封闭自己,不感受自己的人,拿什么去表达、如何去交流,所以马加爵“最怕写作文”。一个逃避自己内心冲突,自己对自己都冷漠麻木、不了解的人,如何能感知别人的情感;一个自卑、对自己都不尊重,不关注的人,如何能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处理好人际关系。马加爵不是不想世人了解他,是他自己就不了解自己;不是不愿别人看到他的真实内心,是他自己就不知自己真实的内心。正因他放弃了我感知自身而为人的权力,所以非常在乎,也必须依赖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评价,由此他压抑、内敛了自己的自然和自性,“不愉快也不敢说”,却更多去猜想别人心里想什么,然而也正因他内心对自己的不接纳,所以总是感到他人心里对自己充满敌意。在马加爵认为必须给别人一个教训的决心下,惩罚和制裁了自己,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每一个“我”的自我伤害也必然给他人带来伤害。
如此人的攻击性就不是由对外的攻击受到压抑而转向对自身的攻击,而是自我本能受到压抑,每一个“我”将对自身的不满、惩罚和攻击投射为对他者的不满和攻击。当我不面对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时,我就既易投射自己的愤怒,又易在他人投射愤怒时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受到伤害。由此对他者施虐与自我受虐、攻击他者与自我惩罚总是相伴而行。良性循环的自我为中心的自我验证,为恶性循环的“强迫重复”所取代。我与自身既自私又自虐的关系投射于我与他者既依赖又仇视、既讨好又攻击的关系。
所以,并非人性本来就具有恶的一面。人性为人之为人之依据,如我们在前所谈到的,自然状态下,婴儿感觉自身而自获其界,以自身为依据验证自身,促使自身现象为人,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人表现出的恶,不是源自人的本性,恰如孟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孟》告子上6)。当我们放弃感知自身而为人,不关注、不关爱自己的为人和为人的状态,才会致自己陷入以“非我为我”验证自身的恶性循环。我对自己的不公正,才会导致自我惩罚的潜意识需要。如果我们将我与自身关系中的自我惩罚、愤怒情绪投射和转移为我与他者关系中的愤怒和攻击,如此不但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内心冲突,铲除自己愤怒背后的根源,不能让自己真正体验到我之为人必须源自自己内心的自我安全感、自我确定感、自我价值感,不可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满足和满意自己不得不自我实现成人的要求和愿望。而且正因我自己,违背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反而既于我自身形成自责与惩罚、施虐与受虐、愤怒与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又于我与他我之间形成相互投射、互相攻击、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人既可以自己创造自己也可以自己毁灭自己——摘自《返回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