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第387篇20240818)

标签:
美食文化 |
馒头,这看似普通的食物,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温暖记忆与深厚情感。它是厨房烟火中的常客,是日常生活里最朴实的慰藉。
馒头的历史悠久。相传,诸葛亮在七擒七纵孟获后,南蛮事件得以解决。班师回朝途径泸水(即今金沙江)地区,泸水上波涛汹涌。由于人咽稀少,瘴气湿重,很多士兵都中了泸水毒。听当地人说,要解沪水之毒,必须以四十九颗南蛮人头为祭,以安抚泸水河神。诸葛亮听罢说;“南蛮的事已经平定了,我怎么能虐杀俘虏呢?”为了解决祭祀河神的问题,诸葛亮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叫来行厨,命他们宰杀牛羊,用米和水,将牛羊肉包至其中,做成“南蛮”人头的形状蒸熟,待一切物件准备就绪后,诸葛亮用这四十九颗“人头”祭祀河神,果然士兵病好了大半。蜀军也浩浩荡荡地渡过沪水,顺利回成都。后来,这种面食就传了下来,因为当初用面食代替“蛮头”,所以人们习惯把“蛮头”写成“馒头”。到了晋代,“馒头”的字样出现在史书《饼赋》中记载,馒头指的是内含肉馅的大个“蒸饼”。到唐宋,馒头的形状逐渐变小,作为一种常见点心。出现在日常的歺桌上。
现在,虽对镘头有多种品种和各样叫法,但从宁波地区来说,它们用面粉到馒头,经历了水的融合,酵母的催化和时间的沉淀。径过双手反复揉搓的面团,逐渐变得光滑而有韧性,在蒸笼里,它消消发生着变化,体貭澎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常见的馒头有两种,一种是素馒头,其馅是将赤豆碾碎后加入黄糖制成,上面盖红印,可用于婚丧喜寿之事。若碰到造屋上梁,则必须盖篮印,若益红印,会有火灾之隐患。一次送去的素馒头一般30至60个。另一种是荤缦头,叫油包馒头,它馅子用猪油加白糖制成,个头比素馒头大一倍。主要用于生日时做十人当色花,一般每人(户)两个。也有个头比素馒头小一半的,主要供餐桌上的人当点心。
过去,盛馒头有的会用吊篮,这种篮做工精细,制作一只篮需要3到5个工时,上过漆。也有平常的篮子,上面盖一块布。小时候,看到客人送来馒头,不管它是冷的还是硬的,总盼望迫不及待地马上拿一个解解馋。特别是在山货挑到桓村、溪口时,看到店心店蒸笼里热气腾腾的馒头,吃在肚子里,使能让疲惫一扫而空。大家分享着一天的喜怒哀乐,那美妙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
馒头的价格变化也很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素荤馒头分别是4分与2角,另加1两与2两粮票。目前点心店价分别是1元与3元。
总之,馒头它虽然简单,却有着无尽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