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求学路(第572篇20240107)

标签:
情感文化 |
昨天我与老伴特地去了趟外南坑行慈庙,那是我65年前小学读书的地方,庙当作学校,艰苦读书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南坑村属鄞县观岭乡(现属海曙区龙观乡),该村沿溪坑分布6个自然村,分别是:茶叶坪、里南坑(也称冯家)、下地坪、桔子山脚、里兴屋、外南坑(也称桥头)。学校离外南坑约100余米,离我家窑岩约2.5公里,我家离下地坪约1.2公里,但海拔相差250米。我8岁上学,每天读书往返要走5公里山路。夏天倒还凉快,冬季常常大雪封山,天寒地冻,我沿着山径小路去读书真的很辛苦。
记得早上我还没有睡醒,母亲已烧好饭,催我可起床了。那时没有毛线衫、卫生衫等衣服,只穿几件粗布衣。有时母亲把衣服放在火熜上烘热,再让我穿就暖和多了。吃好饭背上书包,拎着饭包(用蒲草编织的)去南坑读书。寒冷天北风呼啸,只见白茫茫的冰凌挂在树梢,竹梢圧在地上,有几处要低着头才能钻过去,碰着已被压断的竹子,钻过后身上全是冰雪。多数时间是大人拿着柴刀在前面开路,我们在后面跟着,最难走的是屋下的“风聚弄”和“小驼架”两处,都是石阶路,路两边长满毛竹、花皮竹与乌竹。穿着跑鞋,有时路上结着冰,一不小心就跌倒,丢走的饭包到竹林中去寻找,有时书包中写字用的石板也摔碎了。到了学校,红彤彤的手指早已冻僵了,有时还会生冻疮。与我一起读书的父亲表兄儿子吴贵祥经常把我的饭包拿到他们家里去蒸,有时也让我去,在他家的火堆中暖了身再去上学。有一次,因急于烘脚,离火堆太近,暖了一会我直跺脚,原来炭火烧穿了跑鞋烫着脚底板了。桥头父亲表兄家有三户,有两户人口很多,每餐有10人左右围着吃饭,我也拿着已被蒸热的饭包挤着一起吃。
整个学校只有三间屋,一间作为教室,剩下两间作活动场所,一条山间道路从学校前面屋沿下通过。全校1至4年级只有15个学生,並排的坐在两张长桌和长凳上,估计以前是供庙內善男信女用膳用的。老师叫陈文尧,是鄞江桥旁边晴江岸人,轮流教我们四个年级的复式班。冬天教室的温度与室外差不多,常有冷飕飕的风从缝隙吹入教室内,十分寒冷,于是读书前先做热身活动,常用的是追逃游戏,互相追逐热身,也有几个女同学踢毽子热身的,有时是自由活动,打雪仗、冰上走等。外南坑前面溪中有几个水潭比较大,水潭结冰了,为防滑和冰碎,我们都很小心地在冰上走。有一次吴贵太同学见我们几人在冰上没有事,就踏着重步走过来。突然冰裂开碎了,他半身落在水里,幸亏他家离学校近,換了衣服没冻伤,否则后果难料。因拾柴困难,学校很少拷火,里兴屋、外南坑女生离校近,有时带着火熜到学校来,但带的是瓦火熜,这种火熜,形似瓦罐,外面用竹篾围着,里面放着炭火,拿到学校,几个人围着取暖。学校离山近,要到上午10点左右才能见到阳光,我们有时爬到学校东边约50米的岩石上,边读书,边晒太阳,有时老师也过来给我们讲故事。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磨砺的财富,我在南坑小学从1954年8月上学,到57年底四年级上半学期离开,回想那些年的艰苦读书,锻炼了我的意志和体魄,值得我终生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