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乐,乐无穷(第322篇20210814)

标签:
收藏文化 |
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也是被人们誉为最精致的小画片,方寸之间天地宽,邮票不仅图案漂亮,含义深邃,而且有较好的艺术欣赏价值,较高的收藏价值。邮票也被称为国家的名片。它是一个国家特定时期伟大成就的展示窗口,反映一个国家重大的政治生话、经济建设、文化体育、风景名胜、杰出人物、珍贵动植物等等,是一种包罗万象、反映时代特色风貌的综合展览面面观。
记忆我是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集邮。那年我12岁,在喜欢集邮的班主任陈建地老师影响下,全班45位同学,没有集邮的人极小。大家每天都交流千方百计从旧信封上撕下的盖过邮戳的纪、特邮票,有纪32“中苏友好”,纪36“红军长征”纪41“建军30周年”等各色各样邮票,这些邮票不仅带有邮资凭证,而是小而精致的艺术品。同时,邮票又是一种收藏文化的行为。当时我便被精美的画面所深深吸住,爱不释手,从此我爱上了集邮。之后凡是寄信我一定去邮局买纪念邮票贴上,并在邮票下括号内写上“不准撕票”,信纸内写“邮票寄回”字样,有时为集齐该套邮票,给回信者寄去邮票,叫他回信中贴该张邮票。
新中国最稳定的物价,可能要算邮票了。一封平信,它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4年邮票面值是800圆(即8分),1955年起止1991年,一直是8分。以后分别是0.20元、0.50元、0.80元、1.20元。这样,我将寄过的信封上的纪念邮票一张张剪下,用清水洗净,棉花揩净,阴凉干后,放在集邮册内收集起来。
1988年开始,我对集邮投入了精力、资金。我经常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搜集了全国50多处的个人邮刊,经常与他们交流。每次到北京去,都不忘去长安街的中国集邮公司和马甸集邮市场逛逛,并购卖几张难以寻找到的早年旧票。既开了眼界,又有了新的收获。通过60多年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约6000多张公开发行的邮票,我尚缺25张左右邮票。其中缺梅兰芳舞台艺术(无齿)、小型张邮票共9张、包裹邮票4张(一说还有2张无齿)、纪、特中后期、JT前期几张小型、小板张。还有普旅的前2张,这些邮票多数每张都在万元以上,我一是财力有限,二是对放这么大本投资兴趣不大。同时我还集齐了小本票和流通币。香港、澳门、台湾的部份邮票。还集了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部份邮票。因该说,邮票是我真正的朋友,数十年来,伴随充实着我的业余生活,我也在集邮中增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许多知识中碰到的难题,都可在邮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邮票培养了我细心,认真工作的习惯。并提高了艺术欣赏力,陶冶情躁,让我开心。
集邮,无论是从作为其本体的邮票,还是从其收集形态的初始,都带有鲜明的文化和经济的属性。但从集邮的缘起(赏心悦目感性动机)、集邮的过程(收集本身就是对于邮票主题、内容、造型、风格等文化属性的引领)、集邮的目的(虽然其目的极其多元,但对于大多数集邮者而言,还是集邮长知识为目的)等三个方面来看,集邮之“邮”,作为收藏的载体,充满了文化感,集邮之“集”,作为收藏的行为,它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集邮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行为,其文化行为属性是第一位的。而收藏邮票不可避免地与市场发生交易的经济行为,只有集邮这种文化行为中的一个正常的集藏方式。因为没有进入市场之前的邮票只是一种有价值的纯文化留存,而交易的发生则使这种留存成为文化集藏。由此,我认为在以集邮的文化属性为主的前提下,其经济属性及经济行为只不过是集邮这种文化集藏中的一个经常的、必然的构成,是集藏文化属性所具备的一个活跃要素。
“物以稀为贵”。集邮是一种投资少回报重的储蓄。养成了持之以恒、节俭的美德。如果每年购一本邮册,付款不到200元,......但过了50年,100年后的邮票留给子孙后代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例如:1963年我在杭州,一位集邮者叫我出3.5元钱,一张小型张梅兰芳要买给我,但我襄中羞涩,没有买来,现价在15万以上。1980年2月发行的T46一张8分的生肖猴票,现价值1万多。其他如文革票、编号票、非典票等邮票价格涨得都很快。
退休后,集邮依然是我的业余爱好。2008年我观看北京奥运会后,收集了一本51位金牌获得者的个性邮票及部份首日封。近几年很少在社会上搜集邮票,每年化1000多元钱,在溪口邮政所购4本年册和一本小本票年册,有时也收集点其它喜欢的邮票。我特别欢喜收集的“四大古典名著”邮票。《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每一张邮票就反映一个大故事,票面图案既有战争场面的刻画,又有对政治斗争的叙述,还有传奇的爱情故事,画面精美,富有动感,人物形象鲜明,达到超高的艺术水准。
欣赏邮票,怡然自乐。集邮乐,老有所乐。集邮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内涵。看看邮票,忧愁全抛;欣赏邮票,睡个好觉;回味邮票,满脸欢笑。
该篇登《老干部园地》总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