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3tS7BMgy70n0mYWhr61&690: 巴黎往事 (下)" TITLE="郭凝悼念张贤亮 : 巴黎往事 (下)" />
张贤亮与记者郭凝,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家聚会留念。 (高远摄影 1993年)
悼念张贤亮:巴黎往事 (下)
郭
凝
斯人已逝,张贤亮仍被广泛地谈论着,人们忽然觉得解析他是很困难的,他太丰富了。有人试图为这位文革后率先突破性禁区描写的作家渲染一些绯闻,也是徒劳的,他太脱俗了。张贤亮从小被父母培养了国际视野,坐镇西部宁夏,朝向全世界。接近张贤亮的人都知道,他很孤独,在去世的前一年,他甚至说:
“好像我一辈子也没恋爱过。”
在张贤亮主宰的宁夏镇北堡影城,悄悄建起了
“文革博物馆”。他母亲陈勤宜是文革受难者,巨幅照片摆在那里。张母出身安徽进士名门,燕京大学高材生,留学美国,30岁以后经历了中国最痛苦的几个时期:镇反丈夫坐牢死于狱中,
反右儿子西北劳教22年。张母无依无靠,以编织为生,文革在北京遭受摧残,孤身死亡,年仅61岁。母亲高贵的笑容永远留在张贤亮心中,他继承了母亲乐观宽容的精神。
张贤亮不谙法语,在巴黎住访半年,工作交流倚仗翻译,法方委派了贝阿特丽丝担任。这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法国女郎,单身母亲,文学硕士,从事法国文化工作。巴黎的中国人把贝阿特丽丝这一长串名字简化为
“贝阿”
两个字,念起来顺口多了。她有着惊人的语言能力,脾气温和,语气亲切,喜欢咯咯笑,极具感染力,说中文流畅到了毫无障碍的地步,我听她说出
“尿尿儿” 这个北京城墙根老百姓的词,感到贝阿真是绝了,中国没有她搞不懂的事儿。
贝阿善良如圣母,可爱如天使,舞跳得极好,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朋友们的聚会场所,音乐中她随意跳起Rock,轻松活力从她身上迸发出来,魅力溢满全室。我专门学过Rock舞,每周六都要狂舞一晚,自认为巴黎的中国留学生无人可比。可是在贝阿的舞姿面前,我认输,她那种灵性从骨子里溢出,是学不来的。不久,我和贝阿成为密友,我们谈论社会,分析人生,探讨男人与女人。贝阿兴趣广泛,文学、哲学、心理学、音乐、舞蹈、美术,有一次我俩在餐馆吃午饭,各自点菜后闲聊起来。一会儿,服务员小伙端上满满一盘,笑问:“这是你俩谁的?”
贝阿冲着英俊小伙调皮一笑:“你看我俩谁更漂亮就是谁的。” 那法国小伙没被难住,把盘子往中轴线一放,笑说:“我给你俩放在中间!”
贝阿咯咯笑起来。
张贤亮到巴黎来了,吸引着汉学界和崇尚中国文化的众多法国人,贝阿为自己能够作为张贤亮的翻译感到非常荣幸。演讲会、座谈会以及各种场合的交流,贝阿承担着繁重的沟通工作。我和贝阿之间探讨的种种问题,也在她和张贤亮之间探讨。
苦难中涅槃的作家,对人性的体会最深刻。犹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人的剖析,张贤亮的作品不躲闪人的本能需求,直面那些阶级斗争对人的摧残。在他的书中,母性高尚,母爱温暖,女性是救助苦难的女神象征,带来自由的希望。贝阿的出现,无疑激活了张母留在张贤亮心底的亮光,他看着她援助朋友,化解危难,宽慰人心,进取努力。贝阿一次又一次尽心尽力帮助赴法的中国留学生。她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富裕的大酒商家庭,蔚蓝的地中海赋予她浪漫天性,醉人的葡萄园带给她宽阔胸怀。大学时候有一天父亲开着一辆满是鲜花的汽车去学校接她和两个妹妹,回到故乡才知母亲患病突然去世。贝阿一下成熟了,为了排除悲痛,她做了一件对于法国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
——
学习汉语。她怀念亲爱的母亲,独立坚强,把母亲的善良带给朋友们。张贤亮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她,女性,母爱,没有一位读者能够像贝阿那样深切地理解作家。听着贝阿无数次兴奋地讲着张贤亮,我感动而又担心,以密友身份对她反复划着一道界限。
贝阿与张贤亮,翻译与作家,性解放时代的法国女郎与性禁区描写突破的中国第一人,互相仰慕敬佩,升华的情感永远定格在黄金尺度。1993年7月我与张贤亮重逢,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家编辑朋友聚会,餐桌上张贤亮面对挚友们由衷地说出:“贝阿是我的,贝阿应该是我的啊!”
是的,我懂,贝阿是张贤亮心中的女神。 (完)
2014年10月7日于巴黎
http://s3/mw690/003tS7BMgy70n0uILC232&690: 巴黎往事 (下)" TITLE="郭凝悼念张贤亮 : 巴黎往事 (下)" />
张贤亮与巴黎朋友,右2是贝阿,右1是欧洲时报记者郭凝。 (1988年
)
http://s7/bmiddle/003tS7BMgy6MABM4l2C36&690: 巴黎往事 (下)" TITLE="郭凝悼念张贤亮 : 巴黎往事 (下)" />
美丽高贵的张贤亮母亲,55岁
(摄于1963年 网摘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