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思堂位于丰顺县镏隍镇九河乡下围村,祠中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墙上壁画、瓷塑浮雕,千姿百态;堂中石柱、门前石狮,技艺精湛。堂上挂有“展思堂”牌匾,再前一点是“太史”牌匾,为清嘉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郑家兰所立。堂中祠联,“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哲意深长,是留给九河子孙后代的精神瑰宝,鞭策郑氏后代振兴教化,纯正族风,使我族永远兴旺发达。http://s6/mw690/003tQfNOgy6GBKVPjlH05&690
http://s10/mw690/003tQfNOgy6GBKW1MG509&690
松溪公自明万历开创九河,随之父、叔跟来。重视建立祖祀,训示后代。先在山脚建绍思堂,但按地理阴阳图像论,应在现展思堂位置建祠才宜。因而松溪公偕建山公筹谋买地建祠之计。至明后期,两公已建有矮小三间过二小走廊一外门之祖祠,定名为展思堂,并于六前挂上“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之祠联,松溪公即搬居此地。绍思堂、展思堂皆先祖松溪公所定,意在训示后代子孙要广思祖绩,勿忘参拜列祖列宗,培养礼念,勿忘“诗礼传家”,重视文化兴族。
展思堂的择地还有着这样的传说,传说三世祖婆到锦江边挑水,经常有一匹白马来喝水桶里的水,三世祖婆回来告诉丈夫。三世祖便叮嘱她,如果下次挑水时白马还来喝水,就将身上的围裙披在马身上。三世祖婆依言而行,后白马跑走,围裙掉在今展思堂处。三世祖认为这个地方风水旺,便在此建祠堂——展思堂,从此人丁旺盛。
展思堂历经变迁,自我三世祖松溪、建山二公手建规模较小“巽山乾向”分金后,人才辈出。后代熙廷公、韑廷公、陞廷公、菁莪公均有较高文化,冠带乡傧,人才济济。
清乾隆己卯年(1759年)因祠庙陈陋,桁桷已腐,破旧不堪。当时由蓝晶台先生指点,改建“巽山乾向”为“丙山壬向兼己亥“分金,规模扩大,上堂不立大房间(俗称官厅构筑),建造上下堂二横屋的大型祠堂。随之,清嘉庆戊辰(1808年)科举,家兰公登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家声为之一振。
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由沈邦明地师建议重建,展思堂分一龛为三龛,去高就矮,规模略有缩小。再过四十余年因不持科甲,财丁也未见殊达,族人有忧。1937年,恰逢曾纯全先生偶尔莅乡抵庙,研究顺立“己亥兼丙壬”分金较为适宜,族人听之。择日重建,废二横屋,扩大正身,即现在的规模。
http://s6/mw690/003tQfNOgy6GBKWbs0d45&690
1987年九河乡旅泰中华总商会主席郑明如宗长倡议重修祠堂。随后,旅泰宗亲及国内九河郑氏宗亲踊跃捐款,在田坫万义为首的常务理事主持下,恢复三龛,刷新修补,补充原来丢失的牌坊、桌椅等,恢复原来祖祠面貌。
(原作者:郑元春 摘录改编自《九河郑氏族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