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镇与中国古代的席居文化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中华历史文化 |
赏国宝风采
鎏金铜镇与中国古代的席居文化
张怀林
195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了四件鎏金铜熊镇,熊两只后腿作蹲式,两只前足举起,张着嘴巴,似在傻乎乎地大笑,整个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图1)。

“镇”是做什么用的?《说文解字》释:“鎮,博压也”。舞笔弄墨的文人对镇肯定不会陌生。当饱蘸墨、彩的大笔在宣纸上挥舞时,又轻又薄的宣纸往往会跟着“乱跑”。这时候,需要用重的物件将纸角压住,不让宣纸乱动,以免影响书写或绘画效果。这些压纸的物件就叫“镇”,或“纸镇”“镇纸”。纸镇的材质多种多样,形状也是五花八门。纸镇的材料一般要选择质地比较重的,而且还要比较考究,如镀铜、玉、陶瓷、玻璃、象牙、红木等;形状有人物、动物、瑞兽等精致的雕刻品,也有制作成尺子状的长条,这种长条状的纸镇也叫“镇尺”。当然,镇尺表面一般也都雕刻各种精美的图纹或文字(图2)。

有人可能会说:“我明白了,图1的西汉鎏金铜熊镇一定也是纸镇。”错。传说中的蔡伦造纸是在东汉时期,一二百年前的西汉时书写用的载体还是竹简和木牍,这自然用不上“镇”;卷轴画的出现更晚,现存最早的纸质卷轴画是三四百年后东晋时期的《地主庄园图》(图3)。应该说,西汉时期还没有纸镇。

那么,西汉鎏金铜熊镇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镇席,也可以叫“席镇”。
说到“席”,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家夏天铺在床上的凉席。是的,这次没有说错。今天我们所用的席子,是从几千年前的古代一直传承下来为数不多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不过,现在好像没有哪家席子用这么昂贵的席镇来压着的,即使普通的席镇也没人用。的确是这样。因为古代席的功能和要求比现在多,况且,古代席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中使用的。
盛唐之前,中国中原地区是没有高脚桌椅和高脚床的,所有人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这种生活方式称作“席居”。凡是在室内的活动,包括工作、读书、会见、休息、饮食、歌舞、祭祀等,均离不开席(图4)。王公贵族即使在室外需要坐卧时也要带着席。

最早记载席居生活的文献是周代《尚书·周书·顾命》:“……牖(yu,窗户)间南向,敷重篾席,黼(f,黑白纹饰)纯,华玉,仍几(几案)。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大意是:有门窗房间朝南的位置,铺设着双层竹席,饰着黑白相间的丝织花边,陈设彩玉,用素面几案;在西墙朝东的位置,铺设双层细竹篾席,饰着彩色的花边,陈设花贝壳,用素面几案。在东墙朝西的位置,铺设双层莞草席,饰着绘有云气的花边,陈设雕刻的玉器,用素面几案。在堂的西边夹室朝南的位置,铺设双层青竹蔑席,饰着黑丝绳连缀的花边,陈设漆器,用素面几案。
《尚书·周书·顾命》中介绍的是周成王去世时的灵堂布置。这里提到各种席子,基本分成两大类,即草席和竹席。用蒲草、莞草或苇子编成的称“席”,用竹皮、竹篾编成的称“筵(yán)”;如果铺多层,谓之“重(chóng)席”,如:“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左传》)。重席底层的称“筵”,上层的称“席”,故中国古代席居又被称为“筵席”。
日本在中国初唐时派了大量遣唐使、遣唐僧到中国,把中国古代文化、社会风俗带回日本并认真保留下来,至今日本许多家庭在“和室”中仍沿袭“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习俗,称为“叠敷”,音译“榻榻米”。
古人,特别是贵族,坐必有席,所以,在聚集时把座位称作“席位”。在礼制时代,有君臣和主宾两种尊卑的席位:君臣之礼,北面称尊,南面称臣,所以皇帝席位坐北朝南;主宾之礼,主人自坐东位,也称为“东家”;宾客坐西位,称“西宾”“西席”;家塾教师被视为贵客,也是面东而坐,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如唐代柳宗元有诗曰:“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在宴席中,通常是将座席面对门的位置定为上席。
由于古人日常生活与席密不可分,所以许多与席相关的词汇一直沿用至今,有些已赋予了新的意思。比如在名词中,古代席子上的主要座位称作“主席”,现在衍生为对国家及党派、团体的最高职位或会议主持人的称谓;一些有关集会、活动中的位置,也都以席相称,如“出席”“列席”“入席”“退席”“缺席”等;现代的现代的现代的酒宴也要与席联系起来,如酒席、筵席、宴席;由于古代谈话、饮酒都坐在席上进行,所以现在把“席”用于表示谈话、饮酒的量词,如一席话、一席酒。
有些与席相关的词语还有历史典故,如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割席断交”:“(管宁和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说汉朝末年的一天,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一辆达官贵人的豪华官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却丢开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坐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道:“我们的志向和性格太不相同,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席子一样,再也不是朋友!”后来朋友因意见不和而绝交就称“割席”。
“夺席”,意指成就超过他人。出自《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座五十余席。”东汉时,一次皇帝在朝堂上叫各位大臣互相考问儒家经典,解说不通的就把自己的坐席让出来。最后众人都比不过戴凭,戴凭夺得了五十多个席位。
“席卷”一词原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非)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引用“席卷”这个词语,揭露了秦国吞并天下的野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古代的席、筵种类繁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席筵,材质有低廉和贵重之分,编制技巧也有粗疏和精细之分;高档的席、筵四周还要缝缀各种纹饰和各种料子的织物花边或用彩绳编织图案;有的或缝缀以海贝、玉坠等装饰(参见《周书·顾命》文摘);还有的在席、筵表面用各种颜色的彩漆绘制图案。当然,这些华贵的席、筵是王公贵族们使用的。穷人有的根本就没有席,只是铺些干草坐卧;或自己动手,编织简单的草帘子使用。
古代穷人家可以无席,但贵族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在等级森严的周代,不同等级贵族的服饰、佩玉都不相同,所使用席的规格也是不同的。《礼记·礼器》说,“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除了席层多少不同,席的质地、纹饰也有区别。
《礼记·檀弓》的《曾子易箦(zé,席)》一文,就讲了这么个故事:春秋末年,鲁国名士、孔子的弟子曾参重病卧床,一个家童看到曾子的床席不太对劲,童言无忌,就脱口说出:“华而睆(hun),大夫之箦与?”意思是,华美而光滑的竹席,那不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吗?旁边曾子的学生子春向家童喝道:“住口!”曾子对子春说:“君子应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你还不如这孩子爱我,这席虽是大夫季孙所赐,但我不是大夫,确实不能用,快快换掉!”家人把席子换掉了,曾子刚躺下不久就去世了。
在贵族阶层,有的场合是不宜用席的,即在让人感到忧伤的氛围下不宜用席。《晏子春秋》中,晏子说:“介胄坐陈不席,狱讼不席,尸在堂上不席,三者皆忧也。”意思是:披盔戴甲者坐不垫席,狱讼案件时坐不垫席,尸体停在堂上坐不垫席,这三种情况都是忧伤的事。
达官贵人的席不仅材质、制作考究,而且还要求摆放规整,席角不能翘起来。孔子老先生就提出过“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的要求。质量高级的席一般都比较轻软,坐在上面时,身体挪动往往会带动席子移位,变得不整齐;用的时间长了,席的四角有的会上卷,影响美观。于是,人们想到在席的四角用重物压住,就可防止席子移位或四角上翘,这种压席子的重物就叫“席镇”。文章开头的鎏金铜熊镇就是席镇。其实后代的纸镇就是从席镇演化而来的。

贵族这么漂亮的席子,自然不能随便用几块石头一压了之。席镇一般都是用昂贵的青铜铸造,有的还要鎏金、错金银及镶嵌宝石(图5);还要铸成各种吉祥物的器型,如:眠龙、蹲虎、豹、螭、辟邪、卧鹿、卧马、羊、熊、龟及人物等。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一辞中有“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的句子,说明在战国时就有以白玉制作的席镇,只是目前还没有见到战国时期的玉石席镇出土。

图7、铜鹿镇(四件之一)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前59年)江西省博物馆藏
铜鹿镇背部凹槽用于装嵌木质、贝壳等装饰物
2015年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刘贺墓出土
从已出土的古代席镇来看,大多数是西汉时期的,可以看出,古代席居文化到了汉代已达到高峰。
在出土的席镇造型中,多以瑞兽为主。在中国民间习俗文化中,瑞兽是吉祥之物,有辟邪祛恶的作用;人们坐、卧在地上,瑞兽也有镇住蛇蝎毒虫,保护主人,以防受到侵害的功能。

席居时代的席如此精美,摆放又这么多规矩,还要配以华贵的席镇,那么,坐在席上有什么讲究没有?真的有讲究。在中原地区,有礼貌的坐姿是“跽(jì)坐”。坐法是双膝并拢跪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图10)。上身平时可以随便些,在朝堂上或会见宾客、参加宴席等正式场合,上身要挺直,也就是成语所说的“正襟危坐”,或称为“正坐”。

除了跽坐之外的其他坐姿,如蹲踞、箕踞、胡坐等,均被称作“不敬之坐”。
“蹲踞”就是臀部和脚底着地,两膝向上弯曲的坐法。《韩诗外传》中讲了一个故事:“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说有一天孟子回家,推门而入,发现妻子独自一人蹲踞在屋里。孟子十分生气,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礼记》上不是讲了吗?‘进屋前要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弄出动静来,让里面的人知道有人要进屋;刚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要让屋里人有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不吭声推门就进屋,让你看到了她蹲坐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再提休妻的事。
“箕(j)踞”,初唐道家学者解释说:“箕踞者,垂两脚如簸箕形也。”即臀部着地,两腿叉开前伸,像个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甚至有侮辱对方的坐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写道,荆轲刺秦王不成,并被秦王砍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古代中原地区的坐姿其实与当时的服装有一定关系。战国之前,人们的服装是上衣下裳(cháng),裳即裙,没有裤子。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率先穿上了胡式裤子。胡服方便骑马,赵国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比战车战斗力大为加强,于是,其他六国也纷纷效仿,裤子开始在中原普及。不过,那时的裤子没有裤裆,更有简单的就俩裤筒绑在大腿根。尽管外面还有深衣或袍罩着,但如果蹲踞或箕踞,难免有走光之虞,在公众场合自然不宜。
“胡坐”,不是胡乱坐的意思。古代“胡”是指中原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西域及以西的中亚、西亚人。胡人的坐姿可就没有受过“礼教”的中国人那么中规中矩了,那可真的叫一个“千姿百态”。东汉以后,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大量佛教壁画、雕塑等艺术品随着佛教教义一起传入中土。这些艺术品中的佛、菩萨等僧众的造型,至少有一半是坐着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方胡人坐姿的风采。
图11
吐蕃分治时期(公元9-13世纪)
尼泊尔风格
私人收藏
结跏趺坐,亦称“金刚坐”“禅定坐”,如来佛多为此坐。结跏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这种坐法又可细分为二种,先以右足押左股,再以左足押右股,称之为“降魔坐”;反之则称为“吉祥坐”。

图16
明(公元1368-1644年)
山西省平遥县双林寺
自在坐,右膝曲起,左足半趺或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或抚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势。
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他们的部分坐具如“胡床”(交椅)开始带入中原;在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唐朝,大量西方文化,包括艺术品、服装、家具流入中国。高脚桌、凳、椅、床开始在中国流行。盛唐中期之后,这些高脚家具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了几千年的席居生活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图17三彩俑窄袖服饰及倭堕髻的发型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盛唐时期的女子装束。这位女子的坐姿告诉我们,唐朝中期开始,人们已经告别了席居生活,转为垂足而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