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及葑菲,安庆“九头十三坡”(四十二)
标签:
司下坡街安徽布政使司安庆谯楼赵好德安庆府衙署 |
分类: 历史旧影 |
2、司下坡
司下坡,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司下坡街”,南起玉琳路,北至龙门口街,全长194米,落差十来米,是安庆九头十三坡之第二坡。司下坡北高南低,站在坡顶,眺望皖江,气象万千,自古司下坡顶就是安庆城政治、军事中心。司下坡街北端坡顶,是安庆城著名标志性古迹、南宋新建府城之鼓楼“安庆谯楼”,因元明时期谯楼是安庆郡守府署大门,门前坡道最早史料记载称为“府下坡”、“府前坡”。
自康熙元年(1662年)省操江所部十二营改隶总督,置安徽巡抚都察院驻安庆,筹建安徽省始,清廷陆续将安徽按察使司、兵备道、驿盐道等迁驻安庆,安庆于康熙六年正式成为安徽省垣。作为掌管一省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司(全称: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仍暂寄治江宁府(南京);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责令安徽布政使司还治安庆,次年(1761年)安徽布政使司移驻安庆府署,安庆府署则迁址将军府。谯楼成为安徽布政使司衙署大门,府下坡则正式改名为“司下坡”。
图一四一 安庆司下坡街现貌(镜向北)
http://s12/mw690/003tMTHhgy71TaHsOaT3b&690
司下坡,是一条拥有七百年历史的古街,司下坡顶就是安庆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宋、元季古建筑、安庆城鼓楼“谯楼”。 鼓楼,旧时中国各地城池中设置大鼓的楼,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等。中国古代城池一般都设有钟鼓楼,它是华夏大地传统的一种系列古建筑群,是由“钟楼”和“鼓楼”两部分构成,其作用为报时或报警;早晨鸣钟,晚上击鼓,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通常钟楼和鼓楼分别建在古城中轴线东西两侧,相向而立,多为两层建筑。
安庆谯楼,坐落在安庆市大观区司下坡顶,今龙门口街56号。该楼坐北朝南,系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结构。谯楼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式双檐楼阁,面阔五间14.9米,通进深10.65米,面积211.2平方米,雕梁画栋、巍峨壮观。谯楼下层基座为长方形砖石夯土,四周均由青砖砌成护体墙,雄浑厚实,基座长54米、深18米、高4.2米,墙基为褐色砾石。
图一四二 安庆司下坡街道路牌
http://s4/mw690/003tMTHhgy71TaLIYGnc3&690
谯楼正中为拱券门洞,宽4.25米,净高3.1米,内壁用青砖垒砌。基座后墙左侧辟有砖券门洞,是谯楼上、下层之间连接通道。砖券门洞高2.2米,宽2米,共砌有花岗岩石踏跺22级,进砖券门洞上2级踏跺为一歇步,面积约2平方米。再登20级踏跺可直达谯楼基座平台,而在10级踏跺上顶,即是砖拱券洞门沿口。这段门洞拱券顶是伴10级踏跺高程而平缓上升的。
至砖拱券洞门沿口为谯楼基座最高处,高出谯楼基座平台。这种拱券洞门内铺设踏跺,逐级上升,且采用半透明、半遮封的形式,无论是采光,还是整体布局,都非常科学,结构也很独特。因得地势之利,踞高面江,具有“楼不倚江江倚楼”之气概。谯楼拱券门外,左、右各坐置两尊汉白玉石狮雕塑。一雄一雌,栩栩如生,它造型不但精美,也非常霸气!
图一四三 安庆司下坡街顶即安庆谯楼
http://s3/mw690/003tMTHhgy71TaO4KUW82&690
据资料记载,谯楼为旧安庆府衙门外的望楼,元末至正年间谯楼战乱被毁,明初安庆府知府赵好德重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末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初七左梦庚攻占皖垣安庆,安庆巡抚张亮被执,谯楼与五座城楼一道再次被战火烧毁。清初江南安庆府知府王廷宾,于清顺治年间第三次重修谯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由暂驻地江宁[南京]正式移治安庆,安庆府衙署移至安庆旧将军府。自清安徽布政使司移址安庆府衙署后,谯楼再次修葺。旧时谯楼外,立有三楹石坊,面朝西南,朝向不同与谯楼。该石坊屏壁中题“薇垣”,左为“承流”,右为“宣化”。谯楼内,左为宪书局,右是华阳阁,正中仪门后即大节堂。
图一四四 安庆谯楼正面现貌(镜向北)
http://s4/mw690/003tMTHhgy71TaQcqLFd3&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