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年内合拢进入冲刺阶段。
标签:
北魏辽金明代传承大同古城墙整体合拢年内完成 |
2016年8月20日5时40分,随着屹立在邮电大楼顶上的大钟停摆,昔日不可逾越的邮电大楼拆除和大钟的挪移成为既定事实。曾经回荡在大同古城上空达30余年远播数里之外的悠扬钟声或许将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响起、也许栖身博物馆成为大同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见证。8月21日早7时50分邮电大楼的拆除进入实施阶段,两台挖掘机进入现场,先行拆除大院东侧的电源楼,电源大楼共4层,建筑面积2740多平方米,在24日全面拆除后,邮电大楼的东跨楼在28日已成一堆废墟,腾出的90余米城墙最后的工程段,已经做好了勘查定位,塔吊安装等施工准备,一待渣石清运完毕,即可进行基坑开挖,基础墙体框架钢筋砼砌筑以及外墙包砖,西城墙在年底前竣工合拢不再是梦想。目前,御西生产楼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设备、人员开始运行,御东生产楼也将于9月初交付使用。大同市经过冬季行动、春季突击、夏季发力,终于使影响城墙合拢的最后一道屏障妥善破解。
邮电大楼位于大同古城西门外红旗广场南侧,建成于1981年12月,1983年12月1日经过装修整改的邮电大楼正式投入营运。九十年代随着城市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邮电大楼的地盘向东延伸拆除了近300米的西城墙夯土段,在大楼两边加盖了东西两个外跨楼,又在大楼南面拆除的城墙遗址上,增建了枢纽生产楼、配电楼、锅炉房、职工餐厅等多项建筑。后来又在邮电大楼主厅屋顶上配置了一座中苏合璧式风格的钟楼建筑,并在其中安装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塔式石英钟。邮电大楼与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展览馆南北隔路而立,遥相呼应,数十年来成为大同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物,更使大同居民留恋的是邮电大楼的大钟,那里发出的报时声伴随大同人走过了无数个忙碌的岁月。
大同市以前的城市建设都是围绕古城而建,不免引起市内城边用地紧缺,一些公用建筑、民居厂家纷纷挤占城墙遗址的现象屡见不鲜。据2008年实测统计,大同古城墙的夯土遗存已失去将近五分之二,为了挽救这一珍贵古代历史城防遗存,使这一古老的城墙浴火重生,大同市决定全面实施古城保护工程,占居在城墙遗址上的各类建筑将陆续实施搬迁,同时按照明代正德本《大同府志》的图文为依据进行修复古城墙。从2008年开始先从东城墙开始修复,到2012年底东城墙、南城墙、北城墙及西城墙过半都已修筑完成。为了修筑清远门北侧展览馆占据的一段城墙遗址,同时兼顾历史建筑保护,大同市经过民意讨论决定对展览馆进行整体旋转90度平移,到2013年12月9日将这个迁移总重量(含托盘结构)约57768吨的庞然大物平移了1402米,堪称现代版的乾坤大挪移,使这一段城墙得以恢复。但是西城墙清远门南段300余米城墙包括三个望楼,由于大同联通电信公司部分建筑占用致使城墙无法合拢,为了使大同古城墙不至于沦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尴尬境地,2015年大同市助推大同电讯事业的升级改造,兼顾古城墙的最后合拢,在御西、御东分别起建了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新型生产楼。2016年3月中旬,联通电信公司对办公用房进行了合并、腾空,配合拆除了联通大楼东侧三层办公楼以及锅炉房、食堂等用房,将西城墙建设向北推进了80米。此时城墙另从东跨楼南侧挤筑城墙30米,再加上2015年完成的南面的90米城墙段和一个望楼,现在城墙合拢仅剩的最后90米城墙段和两个望楼将在年底前完成,冬季行动又是不可避免的。
移动联通御西大楼新址建筑面积22404.7㎡,建设高度32.6m,地下一层、地上七层。设计效果高端大气,外墙装饰充满时尚气息,内部配置与时俱先进高端。2016年6月28日联通电信公司已正式启动生产系统的搬迁和重置工程,其中包括移动、联通、电信公司的的移动核心网设备、数据核心网设备、长途传输核心设备、本地网传输核心设备、本地网汇接设备、光缆沟的开挖筑砌及线路铺设,其搬迁的难度和技术含量在大同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由于我市是连接北京、大同、西安三地的通讯枢纽,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联通、移动公司顾全大局稳妥快速地实现了通讯网络的转换对接,截至目前御西生产楼已完成高压设备、低压设备、变压器、开关电源、电源线的安装;地下停车场已具备设计职能要求;一层营业大厅装潢接近尾声;二层和三层已完成机架、列头柜、电源线布放以及尾纤槽道安装和光缆的布放;四层和五层已完成机柜安装和配电柜、电缆、尾纤安装;室外光缆已完成铺设和割接,到8月20号前新楼已具备搬迁承接条件。
大同市为了保护修建古城墙为什么竟然达到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的境界呢?究其原因是大同古城墙太珍贵了。据史书记载,大同古城墙是由历代传承保护下来的有着灿烂悠久历史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道武帝定都于此,并以京师平城周围地区为司州。现在的大同城是北魏初、中期京师的内城,城垣周回20余里,与外郭及宫城并称“魏都三城”,总面积可达60平方公里,当时以其城际建设高超、入口逾百万的盛况成为五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其中内城的格局一直保持到辽金元朝史称西京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为了防备元朝残部的卷土重来,奉朝廷命令加固修建大同府城,为了便于防守、减少费用,在原来北魏、辽金遗留下来的旧土城基础上,把南城门以北截去1.38公里并包砖增筑四面城墙,修建后的大同府城墙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每面城墙各设一座主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楼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月楼、箭楼一应俱全;护城河高低落差接近20米其沿城墙各段水流设施布局之精巧让现在的科技也望尘莫及。当时的大同府因其城墙高大雄伟,固若金汤,享有“九边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明代著名将领于谦赞叹大同为:“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诗人李贽游览大同城后,在诗中感慨:“此城真与铁城同!”。我们期望大同古城墙圆满合拢的那一天,连同绕城的护城河、绿化景观带打造成为中外驰名向往的古城墙5A级景区的观赏地,从而使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及古都的称谓名至实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