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儿品大同(舍利坊 、华严寺)
(2013-07-19 21:11:54)
标签:
北魏五级大寺、舍利坊 |
一、前言
随着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一座传承叠加、厚重壮丽的古都复活了,在西城墙南段城墙根儿,有一处具有1600多年高龄的佛家宝地,从北魏的“五级大寺”到辽代的“大华严寺”,这里几度辉煌,几度沦落、塔基大殿饱含着时代变迁的沧桑,上下两寺诉说着庙院兴衰的身世。这里曾是北魏、辽朝、金代的帝佛合一的祖庙,随着岁月流逝,鲜卑人的祖宗亡灵淹没了;契丹人的祖宗亡灵也飞散了;女真人的祖宗亡灵不知魂在何处?如今的华严寺虽然没有了帝都宗庙痕迹,但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精美绝伦的雕塑精品、华严正尊的高贵地位,向世人展示着它无群的艺术魅力和宏厚的历史内涵。
二、从“五级大寺”到“大华严寺”
大同华严寺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建寺历史。1600多年前的北魏,佛教兴盛,宝塔飞天、佛龛地涌。建有国家大寺四十七座,王公贵族寺八百三十九座,老百姓建立的寺庙有三万多座,仅京都城内就有寺庙一百多所,是南朝的数倍至二十多倍。平城内著名的国家寺院有五级大寺、永宁寺、天宫寺、建明寺、报德寺、祗洹精舍以及鹿野苑石佛寺、崇光宫、皇舅寺,道教建有天师道场大道坛和静轮宫。其中五级大寺,就是现存华严寺的前身,是当时北魏京城最早建立的皇家寺庙之一。
北魏时期,自拓跋于天兴元年(398)7月迁都平城,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京畿建设,“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以后逐步进行了规模宏大的京都建设,形成了平城由宫城、京城、郭城组成的三城制格局。在城建的同时“……始作五级浮图、耆阖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缋饰”。就是说北魏迁都平城后,一边进行了大规模的皇城宫殿建设,一边在京城首开规范的里坊制,并在坊内立寺造塔。
辽夺取政权后,把北魏平城列为五京之一,视为培植根基、光大祖业的吉祥之地。在唐代“大同军”故城的基址上修建起了美丽壮观的北国圣地—西京。《辽史·道宗纪》记载,道宗清宁八年“十二月……癸未,幸西京”,“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华严寺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都进行了修补。大雄宝殿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上华严寺内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碑刻、文物。如大雄宝殿前檐北端外壁镶嵌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书写的《易经》碑四块,笔法遒劲,弥为珍贵,系明末崇祯年间摹刻的。大殿月台中央置有辽大康二年(1076年)八角陀罗尼石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铁制梦香炉一座。从大雄宝殿宽敞的平台步下22级台阶,前院南楼廊下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手书诗碑一通,正面诗题为《太湖》,背面诗题为《涵村道中》,字体刚遒端秀,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自辽代中叶以来,一直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殿的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这座大殿建在3米高的月台上,月台周围绕有石栏杆,建有台阶20级。有木牌坊,左为钟楼,右为碑亭。大殿东向,殿高7.4米,面阔5间25.65米,进深4间18.41米。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式,五脊四柱,屋顶坡度平滑,出檐深远达3.6米,外檐柱头五铺作双抄、斗拱硕大、形制古朴、稳固简洁。梁架举折平缓,檐头升起,四角飞扬;正脊鸱吻高3米,由8块琉璃构件组成,北端系金代原物、南端为明代补修。每片铜瓦长76厘米,重27公斤,檐柱升起显著。殿内外斗拱共八种,整个建筑继承了唐代简朴、深厚、雄壮的风格,是中国辽代殿堂建筑艺术的登峰之作。薄伽教藏殿深沉冷肃,古色古香。佛坛上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彩塑,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以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胁侍、供养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其中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上身微裸、体态袅娜、线条流畅、婉丽动人,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素有“东方维纳斯”之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相传,辽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他的女儿为反抗皇家的迫害,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的铁水中,她回首莞尔一笑,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怀念她的工匠们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惟妙惟肖地塑造在雕像上,成为千古绝唱、镇殿之宝。在三尊主佛的上方,有辽代建造的三个不等边八角锥体形藻井,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在殿内塑像后,依墙环壁一周建有双层楼阁式藏经柜38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经橱,束腰须弥座上层为佛龛。共使用斗拱17种,其中双超双下昂七辅作柱头,是目前已知辽代斗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屋顶为歇山式,脊兽、鸱吻齐全。勾栏的束腰华板雕有镂空的几何形图案三十七种,玲珑剔透、无一雷同,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小木作。整个壁藏以当心间的前门和后窗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为南藏与北藏,形出各异,纯为木构建筑,雕刻精绝,玲珑剔透。壁藏至后窗处,搭建着一座圆弧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连接,并在桥上架设“天宫楼阁”五间木构模型,凌空高悬,极为珍贵。藏经柜存有辽道宗帝亲自撰写的《御制华严经赞》、《华严经五颂》、《华严经随品赞》等佛学著作。藏经柜内共藏经1700多函,18000余册。其中明代经书1700余册,还有清代一套"龙藏"。薄伽教藏的建筑、塑像及壁藏是我国现存惟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享誉海内外,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在国内享有
辽王朝崇信高僧,不少委以官职。道宗时期,有记载的高僧鲜演、非浊、道弼分别任太保、太傅和司空。华严寺历来由当代高僧主持。负责建造华严寺的主持人,是一位象北魏昙曜一样德才兼备的佛教高僧大师(名不详),他拜任守司徒,曾为辽皇的老师。从寺内《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称金碑)可知,这位高僧“秀出群伦,兴弘三宝”、“人天仰止””、佛学造诣很深。加之这位帝师高僧,精心组织实施,在北魏皇家“金像殿”遗址上,建起一座与薄伽教藏殿同样东向的祖宗庙堂,把契丹皇家的祖宗雕成石佛、铜像供奉在里面,从而把西京华严寺建设成为了契丹皇家宗庙、。并在藏经殿内,奉旨存放了辽王朝印制的佛教大藏经(契丹藏)。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为其建了“影堂”供奉。
华严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加以修补,但风光难现。近年来,我市依据华严寺的历史传承,基本按辽金时期的格局进行了局部复建,修复后的华严寺恢复了昔日皇家祖庙、华严大寺的显赫地位。一条轴线以大雄宝殿为中心,自东向西依次复建山门、普光明殿、祖师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药师殿和弥陀殿等配殿。另一轴线以薄迦教藏殿为中心,依次建了山门、泮池、观音殿、薄迦教藏殿、宝塔铜宫、藏经楼和罗汉堂等建筑。整个华严寺神图妙塔、对峙相望、殿堂连绵、规模宏大。其中华严宝塔为方形木塔,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共分为3层,上景金盘,下承莲池,。整个塔身全部用木料建成,规模仅次于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堪称“中国第二木塔”。
三、“北魏平城坊”及“舍利坊”
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由宫城、京城、和郭城组成。北高南低,宫城在北,“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位置在今大同城北关外到火车站的大片土地,今操场城街西部是北魏皇帝理朝和皇亲国戚起居之所;京城也称外城,其位置即今大同城及南关,呈长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3.2公里,周长10公里。东西南北四面,取地支之数,每面三门,开设12个城门,是一座基于中轴线左右对称平衡的都城。平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墙分割,外郭有郭墻、宮城有宫墻、皇城有城墻、里坊有围墻、各家各戶有院墻。京城不像现在的大同城由一纵一横组成一个大十字街,显得很单调。而是由三纵三横的六条大道构成九衢(九个大十字街)和自成一体的棋盘形坊里,寺庙、牌楼点缀其间,呈现出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规立外城,分置市里”,太武帝拓跋焘“大筑郭邑……悉逐为坊”,在平城里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里坊制,史称“北魏平城坊”。
舍利坊是北魏平城京都内设立的16个大坊之一,也是西南角四个各成一体的里坊之一。位置大约在:西至西城墙根儿、北至今清远西街,南至今南城墙根儿,东至今下寺坡、校场街。明代修复城墙时把北魏平城的南城截去1.38公里,也就是从南截去四个大坊,因此京城西南角只留下舍利坊和另一个大的里坊。由此推断当时的南城墙应在小南门(俗称土关门)一带,现在的南城墙就是在当时城南大坊围墙的基础上修建的。舍利坊依北魏里坊制度,四周都筑有墙,内开十字街,设四个门,好像城中之城。由于五级大寺的山门在现在的财神庙街内,那么舍利坊的的主要进出口应在财神庙的东口,这里耸立着高大宽敞的木制牌坊,北魏帝王,文武百官都要从这里进入五级大寺,祭拜祖先。舍利坊围墙内的建筑主要是寺庙、僧舍、驿馆和民居,还设有鼓楼,有专人管理,击鼓为号,五更开门,晚上关闭,实行宵禁,因此历史上对里坊留下了“六街鼓声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的诗句。坊里、寺庙和府第门前都建有牌楼,牌楼又称牌坊,是由当初围墙的门洞演变而来。牌楼的种类可分为木制、石雕、砖雕、琉璃等几种。从云冈石窟可找到验证,9、10窟前的一排高大的石柱,当年便是一座雕刻雄伟绚丽石牌坊。由此可见,以牌楼装饰街衢坊里是平城的传统。舍利坊内主要的建筑就是五级大寺,周围还有一些小的寺庙,诸如赐福庵、财神庙、火神庙、娘娘庙等,五级大寺山门前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广场,以备朝神拜佛、祭奠祖先人们的车马停留。由于这里有大量北魏全国各地的僧人聚集,坊内还应有僧侣的驿馆和寺庙的管理机构。总之舍利坊是一个北魏佛教集中的专业园区。想当初,这里香火旺盛,佛教发达,四方僧人云集五级大寺,聆听高僧讲经说法,场面之浩大,气势之壮观,为北国之最。由于这里是北魏皇家祖庙,一年之中来往这里的有九五之尊的帝王,有权倾一时的达官贵人,更有功成名就的各地贤流以及虔诚信佛的善男信女。整个舍利坊,犹如一个大的寺院联合体,所以舍利坊就是五级大寺的别名,北魏时期传经讲经盛况空前,礼佛修禅蔚然成风,从北魏五级大寺开始、历经唐、辽、宋、元、明、清的华严寺一直是全国佛教经典的储藏、传播、颂经圣地。
根据北魏京城16个里坊和街衢布局,舍利坊东门外的道路应是京城六条大街之一,也可叫作坊街,舍利坊东牌坊对面又是一座高大华丽的木制牌坊,上书“里坊”两个魏体大字,据考证推测,这里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园区。坊内大的寺院有八角寺(即今善化寺),以及一些道家观宫,手工业作坊在这里相当发达,尤以铜铺最为出名,还有店铺民居。在白天国邑坊内:绸缎庄生意兴隆,饭店外酒气飘香,贩夫穿街走巷,马车贩卖物货,四合院人影忙碌,整个里坊世俗气息浓厚、生活图景沸腾。好一幅盛世气象。“里坊”的铸铜、制铜、首饰等手工艺品在当时名闻遐迩。特别是铜器工艺,除了一般的铸、制以外,进而还能冷打、热打、烘打,不但能够制造寻常铜器,而且能制造工艺水准相当高的响铜和铜乐。
四、从北魏里坊到大同坊街
从平城到大同,这座历史名城几经战火洗礼,几毁几建,平城时代的牌楼建筑至今荡然无存。现在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136条街衢规整通达,基本保持了“北魏平城坊”的格局。其中,棋盘街、大十字街、万字街、太平街、八乌图井突显出北魏“平城坊”的形制遗韵;赐福庵街、七佛寺巷、娘娘庙街、观音街、武庙街、佛殿庙街、闪烁着北魏崇佛拜佛的香火尘烟;菜园街,大油店巷,水磨街,马市角,柴市角折现出北魏都城百业兴旺的街容市貌。明清时期的四大街、基本延续了北魏唐辽遗风,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南有鼓楼,北有魁星楼。城中心建四牌楼。全城共建各种牌坊56座。
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度度始于周朝,盛于汉至唐。到宋代,坊里不再有围墙,到唐代后期演变成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商市店铺替代,史称侵街,从而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现在大同古城的街道两旁的建筑虽然历代都有改变,但通衢有序的街巷呈现出的棋盘形式,基本上保持了北魏时期的里坊格局,就是没有了围墙门洞、里坊牌楼,是一种“侵街”的格局。目前大同正在修复古城东南角和西南角的四合院、牌楼、街衢、里巷。让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古代城市里坊实景,将在古都大同整体复苏,“北魏平城坊”呼之欲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