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亦有道

2022-09-24 17:24:20

“快!快!快!来不及了,要赶不上兴趣班了!”这样的场景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过,我却被“慢教育”深深吸引。我的身边,教育的现状,恰恰是与“慢教育”背道而驰。不管是电视,报纸,网络平台还是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奉行着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理论。有的甚至三岁学背古诗,四岁学写字,练钢琴,学武术等等。读一年级也要想方设法能不能未满6周岁就去读。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尽然。

我突然想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句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勾画的也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又是如此地打动你的心,这就是美妙的令人惊叹的慢的教育艺术。

我突然又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发糖教育法”。那是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于是,掏出一块糖果递给那位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先生又说:“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行知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先生最后又掏出第四块糖果说:“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件教育学生的小事,却让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感触良多。面对肇事者,陶行知先生“反其道而行”,利用发糖代替苛责,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恰恰是这种“慢”的教育艺术与教育理念,却产生了超乎想象的理想的教育效果。相比那些“疾风暴雨”似的教育方式,哪种更有效?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我特别喜欢张文质先生的这句话。让“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让慢的教育艺术在我们的教育生涯开出绚丽的花朵。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