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律动特色总结

(2014-06-24 18:29:27)
标签:

幼儿

音乐

律动

乐句

小班

分类: 学习反思

律动活动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活动。动作的伴随是幼儿认识音乐,学习舞蹈,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美感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本学期我一直致力于对小班律动活动实施的探索,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感受音乐。

1、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有些音乐是表现一个故事情节、叙事的,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直接从音乐中去体会音乐内涵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常常需要通过一些手段让幼儿间接的来理解音乐。而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很好的介质,课件画面清晰,形象生动,幼儿对它很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集中,可以直接从画面中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如在活动《嫩芽长出来》的活动中一开始我尝试让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引导他们区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不同,但是失败了。后来我出示了课件,将画面与音乐相匹配起来,幼儿在观看了课件以后就能马上体会乐句与乐句之间的不同了。因为有了具体的形象,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对音乐的把握、动作的表现方法也较贴切,虽然有些稚拙,但从尊重幼儿的角度,稚拙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2、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帮助幼儿理解、区分音乐性质。   

有时候光靠言语是很难形容对音乐的感受的,特别是幼儿的词汇量不够,对于词语的理解也较浅显,因此教师所传授于他们的一些用来形容音乐的词语有时候他们是无法理解的。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帮助幼儿展开联想,从而间接的去理解音乐的性质。如当你给幼儿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和一段进行曲让他们来分析时,他们也许无法真正感受他们的区别。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幼儿展开联想,如让幼儿想象如果有两颗糖,一颗是软糖,一颗是硬糖,那么软糖就像哪一段音乐,硬糖又像哪一段音乐呢?这样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幼儿就能自己来感受音乐的性质、发现乐曲中蕴藏的美。   

二、表现音乐。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位置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其关系是: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因此在表现音乐时尽量以幼儿的感受为出发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教师再加以总结归纳,再反馈给幼儿。

因为律动教学是通过清晰可见的动态形象来传情达意的。音乐一开始,幼儿就会马上进入到表现中去,这瞬间的反应,也就是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判断能力培养的时刻,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马上要随着音乐的韵律而动,投入到再创作——自我表现的阶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程序不同,对音乐、律动反应的潜质各不相同,因此,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现程度。有的一听到音乐前便知道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在律动教学中,“动”是手段,“学”才是目的。通过“听赏”、“感受”、“表现”三个阶段的教学,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达到了“从听入手,动在其中,诱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的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判断能力的提高、心理的发展,身心的健康,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既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也符合音乐感知的规律。

总之,音乐教育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音乐它可以鼓舞人,给人以灵感灵感和力量,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一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