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诗文的分野及文体的演变
(2013-09-14 17:45:29)第一,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文的区分
从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看,最早人们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样式并没有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区分。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并不十分明确,整个文化学术都包含在文学之内。直到汉代,虽然具体到不同的文体也有具体的称谓,如“书”、“传”、“诗”、“赋”等等,但仍然没有文学体裁类别上的严格区分,无论诗、文,只要是讲究辞采情思也即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文本,都统称为“文”或“文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和形式特征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这表现在文学的独立地位渐渐地被确立起来,与此同时,诗和文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也被明确区别开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梁元帝萧绎的《金搂子•立言》也谈到:“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途,止于词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这两则材料中所说的“文”、“笔”应该都是指文学作品。从刘勰所说的“别目两名,自近代耳”看,将文学作品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应该是汉以后出现的,萧绎论“文”强调“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而且要“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这无疑说的是诗赋一类。而他认为“笔”虽然“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但“神其巧惠,笔端而已”,即这样的文章能够显示作者的智慧,而且注重语言技巧,这样的“笔”显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散文很相近了。圣才中文学习网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诗、文所作的区分,只是表明那时人对文学的认识的深化。事实上,从先秦到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以至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诗、文的创作都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文体样式,诗歌创作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到魏晋时期的文人诗作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的空前繁荣,构筑起一座座诗的高峰;而散文创作则以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为源头,到后来的赋体散文、笔记丛谈、志林杂感,也汇聚成一条源远流长的散文的长河。
第二,诗的文体特征
1.诗的外形式
诗歌的外形式,是指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指诗要求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节奏分明、合于音律的特点。现代自由体诗虽然音韵上的要求已经不那么严格,但整体上看,诗在语音组合上讲究音律节奏、抑扬顿挫仍然不能被彻底抛弃。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首先是以其独特的外形式将自己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样式区别开来的。可以说,诗就是一种能够给读者某种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文本样式
2.诗的内形式
指与诗的外形式相融合的,使诗情、诗意、诗味得以感性显现的表情形态。具体说来,即诗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等。诗的内在特质,决定了诗的内形式的特有形态。诗要传达的诗情、诗意、诗味,来自于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是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发现。而这些内容也往往是独特的、微妙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言不可尽的。一般来说,诗要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更需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诗人要完成了一种对于不可表达的表达,必然要选择自己独特的表情形态,这也就形成了诗由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构成的内形式。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诗人这份情感的外物交互融汇,最终将幽玄飘渺的诗情化为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象、意境,或者熔铸为具有强烈暗示性的象征性、隐喻性形象,使诗情得以感性显现。
第三,散文的文体特征
1.关于散文的“散”
散文的“散”,是指散文的“自由”。从可直接感受的层面上看,散文的“散”,主要体现为它选材的无所拘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没有定规。从取材来看,散文几乎没有题材的限制,大到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文,吃穿坐卧,大事小情,凡是人类生活涉及到的或可能涉及到的物、事,都可以成为散文家叙写的对象。从表现手法上看,散文结构灵活,完全没有如诗歌、戏剧文学作品那样的格式上、结构上的限制;从文本样式上看,散文的体裁样式不拘一格,极其多样,小品、随笔、速写、特写、笔记、杂感、游记、访谈等,因文而异,林林总总,举不胜举;从语言传达上看,散文语言自然,不受拘约,或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或情思悠长,含蓄隽永;或放言论道,无所顾忌。有如天马行空,亦如随意“散步”,显出一种无“法”无规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由与洒脱。
从深层看,散文的“散”(自由)更是散文作家心灵自由的一种外化。散文体现在形式上的自由灵活的“散”,实际上正是来自于作家特立独行、任情适性的放言无羁。假若作家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说起话来左顾右盼,多有顾忌,一定不会有所谓选材的不受拘约和行文的自由洒脱。
2.关于散文的本色
散文的“本色”是指散文是一种最见性情也最接近于自然的文体。散文贵在要有“我”,特别强调作家心灵的真实袒露。作者毫无遮拦地向读者展开他的心灵的门户让读者走入,去听取他发抒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等的见解,去分享他的欢乐,去感受他的苦闷,去和他一道思索。这使得散文成为一种最见性情的文本样式。在借散文与读者坦诚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实际上也把他的性情展露给了读者,读者可以从散文中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散文最接近于自然,则是指散文表达上的本色自然。散文要与读者坦诚交心,表达上也就不假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了。与其它文本类型比较,散文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在表达上全凭作者实力的本色。诗人可以任由情感的牵引在想象的世界遨游,小说家需要借助想象的虚构来完成故事的讲述,散文家则不能这样。散文家一方面必须坦然地面对读者,与读者保持对话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也没有虚构的自由,只能在常识的世界里按一般语言规则去说话。也正因为如此,散文也才真正成为一种最见性情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