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欣赏导引》笔记 2.1.诗语与诗味

(2013-07-05 18:04:18)
  第一,关于诗歌语言的“人工化”
 
  诗歌语言的人工化,是指诗歌对语言常规的偏离和对日常语言习惯的有组织的“破坏”,从而造就出一种高度陌生化的语言——语义的乖谬悖理、语序的颠倒、语词的错位以及跳跃和省略等等。对语言规则和习惯的有意违背和偏离,最大限度地造就了诗歌语言的形式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功能,使它不仅能够“达意”,而且更能“传情”。正是“人工化”地运用语言的方式,造就了诗的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第二,诗歌语言人工化的具体表现
 
  语序的颠倒,即对常规句法规则的违背。诗中对正常语序的颠倒,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规则可循。著名的例子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对这两句大大违背一般语序的诗曾有非常精到的点评。叶嘉莹认为,因为诗的主旨并不在写鹦鹉啄稻与凤凰栖梧这两件事,而是为了突出风物——香稻、碧梧之美,所以点到正常语序并用“啄余鹦鹉粒”、“栖老凤凰枝”来做形容短语,以状香稻之丰,碧梧之美。英国诗人奥登说:一个平庸诗人与伟大诗人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唤起我们对许多事物既有的感觉,后者能使我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从未体验过的感觉。”语序的颠倒使就具有这样一种让熟悉的经验变得陌生而唤起读者感觉的功能。
 
  语词的错位。主要指按一般语法规则要求而言的词性及其用法的违背,如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名词用作形容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等等。对词性和词序超出常规的使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更为多见,这与古汉语中的一词多性、一词多用的特点有关,如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整句诗所选择的意象并不十分特别:春风”、“江南”、“岸”显然是表达春意非常平凡的意象,然而,通过一个“绿”字的活用,这些平常意象的组合一下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绿”本来是形容词,在此被活用成动词,原来作为色彩铺在画面上的这一颜色变而为涂抹,泼洒绿色的动作,春风也从无言的存在变得似乎有情有觉。如和风般拂过江岸,轻轻为他们刷上鲜活灵动的绿意,一个词的活用,带来的是整个画面由静止而灵动,而栩栩如生的变化,实在妙味无穷。现代诗如台湾诗人洛夫的《今日小雪》: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这里“荷”和“蝉”的活用使夏、秋的流逝不仅仅成为一种交代,且更以鲜明的意象深深映刻在读者的脑海中,与下文中冬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圣才中文考试
 
  不合常规的语义组合。通过不合常规的语义廉洁,形成奇崛的意象。钱钟书先生曾高度称赞过龚自珍的两句诗:叱起海红簾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他指出,以“潮”喻“花影”,前人作中多有此例;以“怒”来形容“潮”,也并非定庵所创,而属“陈言”,但这里用一“怒”字,遂精彩百倍。说花影能“怒”,颇令人费解,而“怒于潮”使“潮”周旋于“怒”与“影”之间,则可以解通,但比直接说明潮之怒当然新颖得多。
 
  语言的佯谬,即诗的陈述乖谬悖理,不合常情。诗语的佯谬可以表现语义的组合或意象的组合上,也可以贯穿始终,成为诗的整个基调。比如“月满中秋,菊满重阳”,月亮有满有缺,菊花又有什么“满”、“缺”可言?而若说是“满重阳”,就更不合情理了:菊花铺满整个重阳?但正是这一不尽符合情理的“满”将菊花的气息、氛围铺满了整句诗,让人充沛地体验和领悟到这秋之深沉的意境。
 

    原文网址:http://hanyu.100xuexi.com/view/specdata/20130629/1a26e9aa-5831-4b3d-8597-a6c103842511.html

    相关推荐:《文学理论》要点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汇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