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辞中的通感与接受中的联觉

(2013-07-01 11:31:16)
  第一,修辞中的通感
 
  通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联觉(synaesthesia或“通觉”、“移觉”,是一种由不同感觉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指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而发生感觉的“挪移”,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艺术通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被诗人、作家经常使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由于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必然会突破单一的感觉经验,而表现为各种感觉建立起相应联系并达到沟通,各种感觉、表象交叠、转化、渗透、互通,会很容易地形成一种“感觉挪移”,以至于“鼻有尝音之察,耳有嗅息之神”。因此,在文学的世界里,声音能够产生气味,如“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声随风结,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也会有颜色、形状、味道,如“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严遂成《满城道中》),如“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贾岛《病蝉》。与此相应,本来没有声音的对象,在诗人的眼里心中,也会发出声音,如“三月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陈与义:《舟抵华容县夜赋》),如“天河夜转漂回屋,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第二,艺术通感和比喻
 
  在理解作为文学修辞的通感时,要注意将通感与类似的比喻区别开来。通感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感觉经验的相互挪移、沟通,因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比喻,虽然它有时也可能与比喻类似。如“促织声尖尖似针”,诗句中甚至用了“似”这样的喻词,但因“尖似针”是紧承前面的“听声类形”的“声尖”,强调的是由听觉转化为触觉之后的“尖”的状态,重点仍在“声尖”,因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而是通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摹写琵琶大、小弦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用雨声、私语声、珠玉落盘声、鸟声等状琵琶声,是典型的“以彼物比此物”,这里突出的只是一种听觉与听觉的联系,因而只是比喻。圣才中文
 
  第三,欣赏中的联觉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艺术的欣赏都需要我们有相应的艺术感受能力,相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而言,欣赏者需要的感受能力也有相应的不同。如对绘画和音乐的的欣赏,由于绘画艺术本身以其空间造型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因此要求欣赏者具备相应的对于色彩、线条、敏锐地感觉。由于音乐直接作用与欣赏者的听觉,因此也要求欣赏者具备对于音响、旋律、节奏等的敏感。从常理上看,我们似乎是不能用视觉来“看”音乐或用听觉来“听”绘画的。但是,我们的欣赏实践证明,即使在绘画、音乐的欣赏中,我们往往也需要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形成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韶乐之美使人感到唇齿流香,回味悠长。这是孔子听音乐时的感觉。唐人李頎《听董丈弹胡笳》: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胡笳弹奏出的乐曲让人似乎看到百鸟在空山之中的翔集聚散,让人感到万里晴空浮云的来去。这是诗人听音乐时的感觉。宋代画家李公麟所绘《阳关图》,刻画“惜别悲歌情状,维妙维肖”,因此题诗者众。黄庭坚《题阳关图》云: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古人送别时往往咏唱《阳关三叠》之类的送别曲,这《阳关三叠》自然是有声无形的,李公麟《阳关图》当然也不可能画出咏唱送别曲的音响和旋律,自是“无形”。但诗人赏画,却从画上听出了“断肠声”,送别时深情吟唱出的断肠声虽“无形”却有“影”,因而“无声亦断肠”。诗人这里“纪录”的赏画的感受也让我们看到诗人赏画时视觉与听觉的沟通。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与意象性(或“心象性”),更需要欣赏者有效地沟通各种感觉去感知文学形象。文学欣赏中,欣赏者也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使自己的各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描声绘形的妙处。对于那些借助艺术通感所作的形象描绘的欣赏,尤其如此。
 
    相关推荐:《文学理论》要点汇总
              《西方文学理论史》笔记汇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