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笔记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2013-03-20 17:10:51)
标签:

中文考研

杂谈

分类: 中文考研
  (一)金圣叹小说论著
 
  金圣叹是由明入清的文论家。明亡后,绝意仁进,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戏曲、小说的评点评论之中。他把《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称为天下六才子书,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小说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上。学习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金圣叹小说论著”是清代文论重点学习内容。主要应掌握:
 
  1、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出来的观点;
 
  金圣叹在文学批评时,把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作了区分,说:圣人作书也以德,古人作书也以才”。这其实就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把文学与道德分别出来。作家靠的是“才”,作家就是“才子”。他只谈“才子书”,对圣人之书则不列不论,可见出他高度重视文学的艺术性。
 
  2、肯定小说创作的虚构性,提出“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的观点;
 
  他在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分析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性。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这应该是新鲜大胆的理论。
 
  3、重视小说创作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肯定人物性格塑造的典型化手法。
 
  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总之,金圣叹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二)李渔《闲情偶寄》
 
  李渔是由明入清的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理论主要表现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其戏曲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杂著《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学习李渔的戏曲理论,就教材所录,应掌握以下几点:
 
  1、关于“立主脑”;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在《偶寄》之《结构》部分单立“立主脑”一节以论文。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2、关于“密针线”;
 
  李渔在《结构》部分还立有“密针线”一节。什么叫“密针线”呢?根据李渔的论述,一部作品,不仅有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还有众多人物和情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要互相关联、互相照应、不能前后、彼此相矛盾。在创作中,作家要有通盘考虑、精心结构布局。这就是他所说的“密针线”。不过,他也指出,一部戏曲,也不应该头绪过多纷繁,有过多的枝蔓,而应该突出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的主线。
 
  3、关于题材处理的“审虚实”;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还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够。
 
  4、关于戏曲的人物塑造。
 
  李渔在论述戏曲人物塑造时,认识到要使人物有典型性,就要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的特殊性格都集中到一人身上。这就接触到了人物性格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三)王夫之诗论选录
 
  “王夫之诗论选录”是要求掌握的内容。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文论家和著名学者。学习王夫之诗学理论,主要应掌握:关于诗歌抒情性的论述、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论述、情景理论和“现量”说。
 
  (四)叶燮诗文论选录圣才汉语考试
 
  “叶燮诗论选录”是要求掌握的内容。
 
  叶燮,是清代著名的文论家。他的《原诗》也是继《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学习《原诗》特别要注意:在物者”与“
 
  在我者”之分;在物者”之理、事、情三方面;在我者”之才、胆、识、力四要素和“克肖自然”的诗学主张。
 
  (五)王土禛诗论选录
 
  学习王土禛的诗学理论,主要应了解他的诗论的核心“神韵”说的内涵。
 
  (六)沈德潜诗论选录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是活跃在清乾隆年间的一位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他曾学诗于叶燮,其诗也曾受到王土禛的赞许,论诗著作主要是《说诗晬语》,他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其中有许多评语,发挥的也是与《说诗晬语》一致的诗论观点。学习沈德潜的诗学理论主要应掌握几点:
 
  1、沈德潜对诗歌史的清理的观点;
 
  沈德潜继承了老师叶燮注重辨别诗歌源流的思想,对诗歌史作了清理。他认为,唐以前的诗是古诗之源,唐诗承其源而加以发展,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诗入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凡例》,背离了诗歌传统,明七子虽有弊端,但旨在恢复传统,而他力图使清代诗歌能继承传统而不堕,他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就具体地体现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意图,他提出的方法和目的是“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平和”,这也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基本框架。
 
  2、“审宗旨”的内涵,对诗歌道德政治作用的强调;
 
  沈德潜提出了“审宗旨”的说法,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谓“审宗旨”涉及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问题:他特别强调诗歌的道德政治作用,思想内容在其诗学中处于首要地位。反对只讲求诗歌形式美而缺乏感情内容的作品。他又对诗歌内容进行规范:诗必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方为可存”(《清诗别裁集•凡例》),所以他讲的“性情”与一般所指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完全等同,而是专指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性情”。
 
  3、“格调”说的内涵;
 
  沈德潜最重要的诗学观是倡“格调”说。什么是他的格调呢?从他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他继承了明七子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要求诗歌有音调美。
 
  4、对“神韵”说的吸收。
 
  沈德潜诗学也把神韵作为一个层面,这是吸收了王土禛神韵学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王土禛的神韵说所标举的是一种秀美的诗境,而沈德潜则是在推重壮美诗境的同时兼容秀美的诗境,即崇格调而兼容神韵。他的《唐诗别裁集》主调是“鲸鱼碧海”、“巨仞摩天”之境,而兼取王土禛“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味在酸咸外”的神韵秀美之境。
 
  (七)袁枚诗论选录
 
  袁枚是清乾隆时著名诗人兼诗论家,他的诗学理论集中在他的《随园诗话》中。学习他的诗学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袁枚诗学理论的背景;
 
  袁枚活动的乾隆时期,沈德潜作为著名诗人和高官显贵,是文坛的领袖人物,而他的格调说更是盛行一时,袁枚则提出了性灵说与其相抗。
 
  2、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
 
  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
 
  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
 
  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