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上】【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2014-11-10 16:07:36)
标签:
教学设计 |
备课人:王玉兰
备课时间:2014.11.7
教学时间:11.10-11.14
备课类型:祥备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二、学习例题:
1、收集数据
提问:同学们这4类电视节目,你最喜欢哪种节目
学生回答(画正字)
出示空白的统计表格
全班同学按顺序报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统计。
2、制作统计表
学生填表
提问:合计表示什么
讲解:刚才你们填的这张表叫做统计表。
提醒:不要忘记统计表的时间
3、制作条形统计图
介绍:横轴、纵轴
教师示范科普类的画法
学生画直条表示其他三类
分析数据
提问: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新|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提出问题
师:这两幅图分别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说说理由。
(1)学生讨论做出判断。
(2)信息反馈。
学生发表意见。
预设1:认为女生套得准,理由是:套中个数最多的是女生。
预设2:认为男生套得准,理由是:套中个数最少的是女生。
预设3:认为女生套得准,理由是:女生套中个数总数最多。
预设4:认为男生套得准,理由是:参加比赛的男生人数最少。
归纳:比个人成绩和总成绩都不能公平合理地判断出男生准还是女生准。
(3)提问:怎样比才合理呢?
(4)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4、形成共识
“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地个数。”再进行比较。(板书)
1、提问:怎样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2、小组讨论,得出方法。
(1)方法一:移多补少
归纳: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最后变成一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电脑演示移动过程)取名:移多补少。(板书)
(2)方法二:先求和,再平均分
计算6+9+7+6=28(个)
提问:28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归纳:用总个数除以人数,就得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板书)
3、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说每人都套中7个呢?你怎样理解?
4、学生回答交流。
5、结论:7只代表男生套中圈的整体的平均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6、巩固应用。
引导:再观察女生统计表,估计女生的套中圈的个数是多少?
(1)讨论并做出判断。
(2)信息反馈。
学生发表意见,
提问:这里为什么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了吗?
归纳:其实,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就是他们各自的平均数。
7、小结:
四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讨论怎样移多补少?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求出来吗?
指名学生上台用方法2求出平均数。
2、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员,他的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3、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课件出示统计图)
(1)那两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同样多?
(2)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找两名学生上台分别做苹果和橘子每天卖出的平均数。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八
教学目标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2)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五、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