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读《幼儿教育心理学》

标签:
育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 |
分类: 情商、习惯 |
[笔记]读《幼儿教育心理学》
当学而立(新浪博客)
我在很久以前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包括儿童心理学,但在几个月前才买了《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我更爱看教科书,拙文《怎样获取育儿知识》作了简单的论述。
现在对此书作一些笔记,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儿子当当已经6岁1个月,不是幼儿了。我作这个笔记是一方面是为了检查之前的缺失,展望未来;另一方面,有些知识不限于幼儿。
幼儿的特点:(P5)
0至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处在从不成熟向初步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动作、身体机能刚刚发展,知识经验缺乏,言语和思维能力也只是初步发展。
1.该年龄儿童容易激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2.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能力较弱。
3.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4.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直接或间接(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表现其想法及思考。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动,解决矛盾冲突,获得自信。
P101 皮亚杰把游戏的类型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例如棋)
学习理论(P15)
一、行为主义
华生(Watson)是创始人。
斯金纳(Skinner)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R-S,区别于应答性条件反射),塑造、消退、代币强化。
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超出了行为主义的范畴,包含认知主义的因素。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社会学习的效果,可以扩展到不必直接接受强化,只凭观察学习也可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观察者对所看到的榜样行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编码,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观察学习也是儿童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之一。”
班杜拉的一个著名实验:在三个实验情景中,①观看现实生活中的攻击行为;②观看影片中的攻击行为;③观看卡通片中的攻击行为。结果发现,观看卡通片中的攻击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最容易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
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P26):
①程序教学:小步递进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掌握学习(master learning),对于最基础的知识,采用掌握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④应用行为分析
二、人本主义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理论: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
①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②在安全的氛围中学习效果最好。
③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包括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最持久、深刻。
“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
④意义学习大多数是做中学。
⑤幼儿意义学习的4要素:个人参与、自我发起、全方位(行为、态度、情感、个性)、自我评价。
斯金纳关注的是外部控制,罗杰斯关注的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潜能。
人本主义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教师效能感训练、吸引学业成功、价值观辨析、非指导性教学。
三.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主张对学习的研究,“必须研究个体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所难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历程。”“个体的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联结关系,而是个体对整个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整体认知与了解”。包含信息加工学习论、认知结构学习论。
(1)信息加工理论
加工水平理论、双重编码理论、联结主义模型
(2)奥苏贝尔(Ausubel)的意义学习论:
后括学习:通过下位概念逐渐形成上位概念的理解,例如先认识萝卜、豆角、椰菜,再逐渐理解蔬菜。
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否认“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
(3)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论。
http://s1/bmiddle/bdc6141cgx6C8iAzHGMf0&690
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断生成与变化的,把儿童看做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从外部向内部输入,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断生成新理解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
①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把学习分为结构良好的领域与结构不良的领域,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认为“儿童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且每次的情境都需要一定的变化,不能雷同,每次情境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将概念应用到实例中,有助于儿童的深刻理解。
②抛锚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③支架式教学(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辅助学习”理论)
(现有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或另一提法(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慌区)
(P52)《儿童学习的10条原则》
调动儿童的积极参与、激励社会性学习、促进有意义学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前知识的再建构、更注重理解而不是记忆、帮助儿童学会迁移、投入足够时间进行练习、注重发展差异与个体差异、帮助儿童成为自我激励的学习者。
(P60) 关键期:2-3岁个体口头语言发展,4-6岁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5-5.5岁掌握数概念,5-6岁词汇能力。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维基百科)
P64 左脑:语言、数学、逻辑和理论。
右脑:音乐、美术等与形象、空间知觉、直觉、想象有关的内容。
P84
P94
P100 5-6岁是形成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年龄。6岁儿童已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外控倾向。
P110 为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
①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
②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③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
④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P144 幼儿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
受欢迎者、被拒绝者、被忽视者、有争议者、一般者
详见《幼儿特质及同伴关系(转)》。
P175 关于创造力
①鼓励幼儿对假设提出质疑。②鼓励幼儿冒一些合理的风险。③鼓励幼儿坚持不懈。④允许犯错误。⑤为创造性思考提供时间和机会。⑥奖励创造力。
P14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水平一 (9岁以下,前习俗道德水平)1. 服从与惩罚取向 2.
利己主义取向
水平二 (9至15岁,习俗道德水平) 3. 寻求认可取向 4. 遵守法规取向
水平三 (16岁以后,后习俗道德水平)5. 社会法制取向 6. 普遍伦理取向
P148 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儿童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是父母无力控制的。”认为幼儿是独立地习得家庭内和家庭外行为的,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主要不是家庭,而是儿童的游戏群体。幼儿父母学习了一些东西,但不一定是通过父母,而是通过父母同辈的群体。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____________
不想开太多的贴子,顺便把别的一些内容也贴在这。2014.12
人格心理学(笔记)http://baike.baidu.com/view/66856.htm
“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大五模型(5个维度)
此模型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我比较惊讶的是:外向性与开放性是有区别的。)
Extraversion:外向、有活力、热情;Agreeableness: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onscientionusness:公正、拘谨、克制;Neuroticism: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Openness to experience: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这五个因素的字母缩写为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