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起跑线学习早期教育人生 |
分类: ★学前准备 |
起跑线是搞反的比喻
--跑步喻人生是搞反了
当学而立(新浪博客)
(欢迎转载,请尊重原创,注明出处)
这里说的“起跑线”,指的是教育领域所用的比喻,包含着把学习或人生比喻为跑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口号。更准确地说,本文标题应为“把人生比喻成跑步是搞反了”。
本文最大的优点是:在批“起跑线”的同时,不会使人忽视早期教育,不会走向另一极端。
写本文之前,我先搜了一番,发现很多人的思维还是被束缚在“人生如跑步”的比喻中,我心里有点堵。“起跑线”的比喻,不只是不恰当,而是严重错误,错到什么程度?错到把方向搞反了!我的文学水平不够,写不出什么美文,只想把这比喻的错误简明地说清楚。
许多人认为人生是长跑,起跑时不必跑得太累,以后跟上就行。有很多文章气势如虹地批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带来的危害,说它骗了家长的钱、把孩子累垮之类的,但思维还是不能走出“人生如跑步”的错误比喻中。著名作家郑渊洁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于标题党和名人效应,颇受关注,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把人生比喻成马拉松,呼吁“保存体力”,把方向搞反了,很容易误导人。(注:本文仅就事论事,不搞人身攻击。我小时候很喜欢郑作家的童话,现在也很敬偑他在汶川地震中捐了100万。)
育儿名博王人平的《毁人的起跑线》写得相当精采,对“起跑线”作了深刻的批判,彻底否定了这个比喻,给了家长深刻的警示。王人平和一些人指出,用跑步比喻人生是不恰当的,例如起点终点不明确、跑步只重结果但人生重过程、人生真的要和别人比输赢吗。这些我不重复谈了,我只想说清楚,用跑步比喻人生是怎样搞反了。
对于长跑,如果开始跑得过快,透支了体力,会影响到后面的跑步。但学习(广义上的)是这样吗?是前面学多了,后面就难学吗?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这4大流派的学习理论,哪个是这样认为的?我随便抄两句,建构主义的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认知主义的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这也是区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标准。”这些都强调了学习要与原有知识相联系。
长跑时前面太拼命,后面就没力气了,也就是说前面的跑步会妨碍后面的跑步;而对于广义上的学习,是前面学好了,能促进后面的学习。这两者本质不同,方向是相反的。
其实,我们凭日常经验也知道,基础打得好的孩子,越学越轻松。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三年级之前成绩很好,而到四年级就被拉下了呢?那是早教的错吗?早教没有错,只有错的早教。详细说就是,在孩子人生的早期进行教育是很必须的,但要采用正确的方式。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取悦家长,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埋下隐患(参见拙文《历险后快乐学数学》)。
如果因为社会上存在较多不恰当的早教方式,就误以为在孩子幼年家长可以放松,还自我安慰说是“开始长跑时不用太拼”、“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些家长表面上很放松,实质上是很用心、不露痕迹地进行幼教,例如anna。
特别声明,我是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参见拙文《查缺补漏地幼小衔接》)。本文所说的学习是广义上的,不仅是学习文化课,还包括技能、能力、行为等。
要理解人生或学习的过程,不是靠一些简单的比喻,也不是靠想象力和写作能力,而是要靠现代的学习理论等知识。如果你还是对“跑步”念念不忘,那么我就只能说:“人生旅途中,前面跑好了,后面就更轻松,请保持愉快的心境,欣赏沿途的风光。”
概括一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诱发了“幼儿园小学化”,误了很多孩子。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这比喻是把方向搞反,容易让人忽视早期教育,从而走向另一极端。
鉴于太多人被“起跑线”的比喻所误导,想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如果你赞同本文的观点,麻烦点一下“喜欢”,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友“木久吉”的评论:
1.我再读了一遍,自认为逻辑没问题。但的确是不太流畅。可能是我引用得太少,没列小标题,没举出具体不恰当的早教例子。
2.首先不是早教是否过度的问题,而是早教方式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之所以没把“珠心算”、“杜曼闪卡”、“幼儿奥数”、“过早地握笔写字”等不恰当的方式具体列出,是因为列得越多,文章越容易被毙掉。在链接中有谈。
3.本文的核心:
长跑时前面太拼命,后面就没力气了,也就是说前面的跑步会妨碍后面的跑步;而对于广义上的学习,是前面学好了,能促进后面的学习。这两者本质不同,方向是相反的。
4.不少人误以为多背点唐诗、三字经之类的,就算“学好了”,那是误解。早教是很广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