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13-15)
近年来,北京通过全面系统挖掘、保护利用“红色宝藏”,加大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红色+”创新发展,依托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打造红色精品展览、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动首都红色资源活起来。
总体上,“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保护利用呈现4个方面特色:革命旧址修缮紧扣革命精神、“进京赶考之路”凸显时代精神、红色地标展陈重点各有侧重、主题片区标识标牌统一设计。
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纪念设施目录
1、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
2、北平和平解放五里桥谈判地
3、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场旧址
4、清华园车站旧址
5、颐和园益寿堂
6、西苑阅兵旧址
7、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8、西山八大处长安寺、灵光寺
9、四九一电台旧址
10、北京饭店初期建筑
11、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会场旧址
12、人、民、英、雄、纪、念、碑
13、tiananmen
14、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双清别墅
15、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办公驻地——来青轩
16、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双清别墅东侧平房
17、中共中央宣传部——思亲舍
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多云亭
19、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馆——小白楼
20、香山专用电话局——丽瞩楼
21、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镇芳楼、镇南房
22、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驻地——香山饭店
23、香山革命纪念馆
13、tiananmen
tiananmen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八年更名为tiananmen。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tiananmen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国家级文保碑
金水桥
tiananmen前面的金水桥是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所建。中间的桥桥面最宽,当皇权统治中国时期,此桥称为“御路桥”,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
华表
华表是一种古代汉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汉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石狮
14、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从香山公园东门进入后向西行进,经翠微亭、知乐濠可达)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松坞云庄,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创办人熊希龄辟为私人宅邸。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驻香山后,双清别墅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和居住地。



国家级文保碑

北京市文保牌







双清别墅中不大的院落中一池清水边,六角红亭、古朴的猕猴桃架,一排白色的平房,还有石桌、小凳、瓷鼓和几把旧式的藤椅,仿佛把人们带回了1949年……






如今六角亭还是当年风貌

毛泽东在不算宽敞的客厅里,筹备新中国的座谈会常常持续到深夜。 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马叙伦、柳亚子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毛泽东身边卫士马尚志回忆:“写这篇文章时正值夏季,那时双清别墅室内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只能采取往地上洒水和把冰块放在一个铜盆里摆在写字台下等方式进行降温,手写热了,主席就把手按在写字台冰凉的大理石面上进行降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连续两天完成的。”

为保障安全,解放军四野于别墅水池南侧山坡修建了两座防空洞。




东侧防空洞


西侧防空洞


别墅西侧五间平房现为展室

展厅中,有一幅黑白照片。画面中,毛主席端坐在椅子上,一手持报,一手轻搭在膝盖上。他手中的报纸上,“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而右侧一则报道标题“千里江防转眼粉碎,南京反动政权灭亡”清晰可见。这幅照片是摄影师徐肖冰在香山双清别墅拍摄的。

报纸是1949年4月25日的《进步日报》,《进步日报》是天津解放后首家民营报纸。报纸名是毛主席亲自取的,当时毛主席说:“办报的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就是进步,看报的也要进步,解放了,大家都要进步嘛!”

附录:
双清别墅所在地遗存的部分古物:


别墅水池南面的高台曾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栖云楼


别墅大门东侧的经幢


别墅大门西侧的经幢




院内刻石一处:道光帝《对瀑诗》

诗曰:何來匹练下層峰,洗出芙蓉拨黛浓。落日銜山晚风靜,囗牎对处涤心胸。壬寅春道光御筆

院内刻石二处:双清


15、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办公驻地——来青轩
来青轩(出香山别墅北门,北行200米可达)始建于明代,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在遗址上改建公寓。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后,来青轩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办公居住地。



示意图

来青轩院门

一进院东侧平房

东侧平房后身
一进院西侧平房
进门后迎面的高台阶上是一个平台


平台上一排北房曾是朱德居住地




北房后身

高台西侧三间平房曾是任弼时居住地
高台东侧三间平房


高台下东侧带拐角的五间平房曾是刘少奇居住地




高台北面的后院有几间北房和西房是工作人员住地


后院北房

后院西房

一进院西侧有台阶通往西侧高平台


西侧高平台上的三间北房曾是周恩来居住地


在周恩来同志办公居住地,有一款交直流两用收讯机(复制品),是解放许昌城时缴获的战利品,先由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使用,之后被转送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夫妇对它十分珍视,新中国成立后又使用了十多年。如今这件物品的原件存放在西柏坡纪念馆,而来青轩内摆放的这件是复制品。

周恩来居住地西侧的一排平房为工作人员住地



防空洞位于来青轩后门100米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