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3)
近年来,北京通过全面系统挖掘、保护利用“红色宝藏”,加大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红色+”创新发展,依托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打造红色精品展览、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动首都红色资源活起来。
总体上,“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保护利用呈现4个方面特色:革命
旧址修缮紧扣革命精神、“进京赶考之路”凸显时代精神、红色地标展陈重各有侧重、主题片区标识标牌统一设计。
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纪念设施目录
1、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
2、北平和平解放五里桥谈判地
3、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场旧址
4、清华园车站旧址
5、颐和园益寿堂
6、西苑阅兵旧址
7、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8、西山八大处长安寺、灵光寺
9、四九一电台旧址
10、北京饭店初期建筑
11、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会场旧址
12、人、民、英、雄、纪、念、碑
13、tiananmen
14、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双清别墅
15、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办公驻地——来青轩
16、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双清别墅东侧平房
17、中共中央宣传部——思亲舍
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多云亭
19、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馆——小白楼
20、香山专用电话局——丽瞩楼
21、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镇芳楼、镇南房
22、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驻地香山饭店
23、香山革命纪念馆
3、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场旧址
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场旧址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62号,现新华社院内,是一座并不起眼的灰色仿三层小楼。在院内可以看到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环拥着的数座具有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楼宇:一色的灰砖清水墙的外立面,精致的砖木结构,线条优美的弧形门窗,显得古色古香,庄重典雅。这一组精致的建筑,就是清朝末期的资政院旧址,也是民国初年的国会旧址。
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三角钢木桁架,坡屋顶,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面积是2100平方米,东、西、南三面都有狭长的门厅,主入口位于南侧,穿过门厅即为会议大厅。会议厅北面设议长席,另三边围以门厅、侧厅。一层会场内的座位呈扇形排列,二层三面围楼为旁听席,两层共有988个座位。会议厅后设椭圆形大休息厅和两个小休息厅,通过走廊与会议厅连结。室内设施简洁大方,墙面为抹灰壁柱装饰。国会议场北侧是议长办公楼,又被称为“圆楼”,因楼内会议厅平面为椭圆形而得名,地上二层,灰砖砌筑,屋顶为三角钢木桁架,楼内南部为三间休息室,北部为一半圆门厅围合一圆会议室,是大总统和议长们开会的地方。议场东面的两层楼房,是议员休息厅。议场东北侧的仁义楼(今红一楼)、礼智楼(今红二楼)是国会议员起草宪法办公场所。
1949年,在解放军入城仪式举行后第二天,即2月4日,2000多名中共北平地下党员在旧国会礼堂举行会师大会,会议由彭真主持,叶剑英、林彪、薄一波、聂荣臻、李葆华、刘仁等出席大会。
北平地下党当时已经发展到了3376名党员,党的外围组织已经发展到了5000多名盟员,在这次会师大会之前,地下党党员之间是不允许发生横向的联系,许多共产党党员同在一个单位,参加同一个战斗,彼此相知,却“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次大会师,先在会场外按照单位整队集合,这时许多人才发现原来彼此同是地下党党员,不禁欣喜,有的握手,有的拥抱,亲切交流……同享胜利的喜悦。欢跃的情景,使每个人都终生难忘。
这次会师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北平由地下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是对北平地下党全体成员的“大阅兵”,是对华北局城工部工作的肯定,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天天在抓捕共产党党员,而就在其眼皮底下竟然有这么多“北平地下党”。民国国会议场也作为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而增添了它的文史价值。

国家级文保碑

北京市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会议礼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