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11-15)
北京鲁迅故居及鲁迅纪念馆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此处故居是鲁迅先生1923年12月购买、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北京鲁迅博物馆正是在这个鲁迅故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鲁迅博物馆大门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叶剑英题匾: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主要担负着鲁迅遗著遗物的征集与保管、鲁迅研究与研究生培训、鲁迅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等任务;发展目标和方向是逐步成为以“三个中心一个园地”为理念的学习型博物馆,成为全国的鲁迅文物资料收藏中心、鲁迅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鲁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当代作家活动园地。
进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圈起的花坛

花坛中间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
鲁迅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刻书页,上面镌刻着先生的手稿。

塑像后是陈列馆
该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97602余件
。其中,既有鲁迅的大量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古代文物、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又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人的遗物。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艺术品等等。这些珍贵的藏品,经过几代保管人员的辛勤努力,不仅保存完好,并且还建立了数据库进行了信息化管理。
北京鲁迅旧居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国家级文保牌
鲁迅故居为三开间小四合院。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住在这里,房间内的陈设均维持原样。

西城区说明牌
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陈设十分简朴。

1951年初,王冶秋同志打报告请毛泽东主席为鲁迅故居题名,毛主席在报告上批:请郭老写。后来,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4个字,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

二道门

从东南角看小院

院中两颗丁香树为鲁迅亲手所植

中间起居室

西屋鲁迅原配朱安居室

东屋鲁迅母亲居室

从北房后接出的小屋——老虎尾巴

鲁迅起居室兼工作室

小院东厢房为女工居室

小院西厢房为厨房

南屋为会客室兼藏书室
12、北潞春住宅小区
北潞春家园位于房山良乡,共计房屋1741户。房屋所在楼获得过建筑安全设计类奖,北潞春小区是北潞园唯一人车分流小区,房屋所在楼当年获得建筑安全设计类奖项。雨、雪天汽车停到二层台下,老人孩子都不会受到雨水影响淋雨。傍晚或闲暇时间到二层台遛弯,安全、不受车流影响。
小区所有户型都是南北通透,而且客厅和主卧朝南,客厅和厨房都带有阳台。内部有长廊凉亭,都配有休息座椅,还有6处活动场所和多处健身处可供居民休息、锻炼。小区也有一个图书馆,可供居民看书。此外,小区内部有2个小的便利超市和菜站,以及社区医院,能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的生活需求。
13、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办公楼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办公楼顶部和两侧“古代布币”形状的线条,形象近似“人”字,有其重要的含义和艺术底蕴,同时整体建筑的“元宝”造型更是设计表现的重中之重,建筑中间“元宝心”与建筑连接的两个抄手廊就基于建筑使用功能而言,体现了应有的建筑艺术内涵,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使央行办公大楼的建筑风格达到一种延续、一种深化、一种升华。










14、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为了体现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该馆立足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该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5、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