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县的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清代冯云鹏所著的《金石索》载:“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统称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在中国的艺术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余处,除了城区外,各郊区县基本上都有。
上关城摩崖造像
在“上关城”遗址附近,有一处长约12米,高约11米的花岗岩石壁。石壁上雕刻的三世佛,盘腿端坐于莲花座上。中间那尊石佛高约1.7米,宽约1.3米,厚度约为10厘米。另两尊石佛稍矮一些,略窄一点。三世佛雕像造型古朴,雕刻技法精练,手势造型各不相同。居中的石佛右手扣住左手于胸前;左侧的石佛左手心朝上,右手于胸前捏着一颗珠子;右侧的石佛十指于腹前合成圆状。三世佛为元代之作,是昌平区境域内仅存的摩崖造像,虽然有少许风化,但仍清晰、明朗,英姿不减当年。三尊佛像之间及外侧,均凿有几个正方形石卯,佛像的上方凿有平直的凹槽,顶部还凿有“人”字形凹槽。石卯和凹槽的深度能牢牢地插入方木。由此可知,当初,紧贴着花岗岩石壁,曾建有高约5米,长约8米的三间起脊式房或棚,为三世佛遮阳挡风避雨。
驻跸山摩崖造像
驻跸山摩崖造像位于昌平阳坊镇防化兵学院内。驻跸山原名观石山,一作灌石山,因山石怪异,诱人观赏而得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