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16-20 )
16、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五四大街29号,原为北京大学一院。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北京大学就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
北大红楼被首批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而且是近代文化和民主运动的发源地。许多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都先后在此工作过。
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在这里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国家级文保牌

沙滩地区北大校园鸟瞰图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时,在红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在此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鲁迅曾在此讲授中国小说史。
陈独秀1916年起任该校文科学长(文学院长)、教授。毛泽东1918年8月至次年3月曾在此图书馆工作过。1919年“五四”运动,北大师生勇为先锋,红楼后的大操场是五月四日大游行的出发地(1947年定名为民主广场)。
该楼位于五四大街与北河沿大街相交的西北侧,成为城市街道的重要景观。平面呈工字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红瓦坡顶,体量高大,东西面宽100米,主体部分进深14米,东西两翼南北均长34.34米,总面积1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造型为简化的西洋近代古典风格。
1918年8月落成,是一所呈工字形四层楼房。由于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红楼。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北京大学就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
1952年院校调整后,北大迁至海淀原燕京大学旧址并与之合并为新北大,红楼改由国家文物局使用。2000年国家文物局迁至新址,红楼改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并对社会开放。
曾用门票

该建筑底层青砖墙,水平腰线以下,以宽大的水平凹线强调其厚重感。二至四层为红砖墙,青砖窗套,角部以“五出五进”青砖作隅石处理。檐部以西式托檐石挑出。南立面中央部分墙体微向前凸,顶部上折成西式三角形山花,窗户改为一大二窄的三联窗。
1937年北京沦陷之后,红楼被日本宪兵部队占用,地下室曾被用作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成为北大校舍。
底部入口为塔司干柱式的门廊。门廊两侧坡道可供车停至门前。门厅北部为主楼梯。两翼各有一部楼梯,通往后院。
楼内走廊
现红楼一至三层用于介绍党史展陈
“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红楼东侧修建了一座青铜雕塑纪念。

17、北京电报大楼
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
18、北京“四部一会”办公楼
四部一会大楼即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地质部、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联合修建的办公大楼,它是当时北京市建造的一个大规模的行政办公建筑群。已建成的办公楼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由1栋主楼和2栋配楼组成,总建筑面积84906平方米。地下2层,主楼地上6层,中部为9层,配楼地上5层,四角部分7层,是国内最高的砖混结构建筑。
建筑外形具有明显的民族形式,每座配楼各有一个重檐歇山大屋顶和两个重檐尖大屋顶。主楼则有一个更为高大的重檐歇山大屋顶,整个建筑群起伏有序,形成丰富的建筑轮廓线。主楼建造顶部时,由于节约,将原设计的大屋顶改为平屋顶,因而破坏了原来建筑整体的美观。
总平面采用周边式布局,主楼及配楼南面总宽338米,配楼东、西面宽199米。底层各有2个的门洞,以利交通,周边式布局的内院,作为绿化及停车场。主楼临街面从红线后退,形成一个小广场。

中央大楼
四部一会办公楼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有9万平方米,包括主楼一座,辅楼两座。主楼平面呈“一”字形,室内房间为南北向。两座辅楼位于主楼的东西两侧,完全对称,平面皆呈“E”形。如果从辅楼的两个门洞处分开来看,每一个辅楼可以看做二座“L”型楼和一座“丁”字形楼组合而成。两座辅楼的交通和辅助用房都位于东西向部分,所以南北向的六个翼楼的办公面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由于分期建设,实际上南面的四个翼楼都未建成,故现在的辅楼平面呈“L”形。
东侧建筑:

建筑外墙全部为青砖清水砖墙面,底层基座及大屋顶檐下额枋均为假石面,大屋顶局部琉璃瓦。整个建筑群庄重、典雅。
对称布局的西侧建筑:
19、钓鱼台国宾馆
20、首都剧场
首都剧场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同时可供大型歌舞、戏剧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1954年建造。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现同时做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使用。

门票

首都剧场正立面


建筑细部
首都剧场现为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