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4.3)南窖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16年12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公示了第四批1598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有5个村落入选:
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
门头沟区王平镇东石古岩村
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
房山区蒲洼乡宝水村
密云区太师屯镇令公村
南窖村
南窖村地势东高西低,村落顺应河道向东西方向延伸,从村西水峪口向东,南北两侧山退谷开,豁然开阔,至村东龙王庙逐渐缩窄,形成一个核形小盆地。民居大多是南北朝向,聚落呈散列状,村中有两条主街,北街是柏油路,南街有古商街,店铺林立,古道两侧房屋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少数为民国建筑。南窖村有银音会、灯笼会、狮子会等多个民间文艺组织。
南窖村沿河道呈扇形展开,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其中东和西组团后期发展而来,传统村落集中在中部组团。村落以东西向的红南路为主街,与之平行的南侧街道为古商道,是当时的村中主街。主街与若干南北向道路和支路相连,形成鱼骨状道路结构。商业街西起南窖村娘娘庙,东至南窖上庄,长约1公里。其形成发展依托重要的节点,如娘娘庙、北极玄帝庙等庙宇建筑,呈线性发展。
南窖村明朝初年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到此开荒造田,植树种柏,修坟建庙,子孙繁衍。移民的主体仍来自山西,村头的老槐树也印证了这点。村子真正繁荣,是光绪年间大房山麓煤炭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吸引大批居民来此定居谋生,使得南窖老街店铺林立、商队来来往往,当时南窖村的富庶,也给后人留下不少古迹。
南窖村村落较大,主要有大致平行的东、西向的南窖北街(就是公交行驶的沥青路)和南街(在村内南侧,老宅院及老铺面房大多在南街)。
乘房23路路公交车南窖村下车,稍前行从右手第一个巷道拐入(南窖乡医院旁),前行不远可见一像月亮门的石砌建筑物“翁姓”。
翁姓
翁姓,实际是一座“小过街楼”,原来上面还有小庙。南窖村原有东西南北四座过街楼,村民称为“翁姓”。现存的这座小过街楼是西翁姓。还有一座较大的过街楼是南翁姓。其余两座早已拆除了。
穿过西翁姓桥后在一三岔路口右转,即到达南窖村过街楼
南窖村过街楼
过去南窖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建有翁门(过街楼),这座过街楼块石垒砌,翁门上有一小庙,原已破旧,2014年修复。

房山区文保牌(2012年)

房山区文保牌(2015年)
过街楼中间门洞内墙壁各凿一个方洞,可放置一横梁木,是清朝末年仁义局(税务部门)档骆驼队用,以此查税。
过街楼的西侧即为南窖村仁义局
仁义局
仁义局是村里的祠堂性质的建筑,是商讨有关村里的大事的地方,其中主要是关于骆驼运输收费管理等。它是座娘娘庙,既便由仁义局使用,但主殿仍旧供奉三位娘娘天君。该庙坐北朝南,建筑为清代建筑,原已破旧,2016年重修。两进院落,山门前的台阶下有一棵粗大的槐树。登上台阶,山门为小门楼,从门口大槐村及前院的槐树和银杏树看,此庙有六、七百年历史。后院的东侧有跨院,院内有北房三间,东房两间。

房山区文保牌

前院正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石板瓦顶,前出廊,后有抱厦一间。

前院东南角有台阶可以上到过街楼的上面



前殿后身

后院内有两棵古柏树,后殿三间,规制同前。

西配殿的两侧各带两间耳房

东配殿

房山区文保牌

后殿前现存重修仁义局碑。青石质,方首方趺,额雕山石云朵,原已仆地,2016年重新立起。碑阳额阴刻“仁垂万古”,首题:重建仁义局碑记,落款“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十月即望榖旦閤村公立”。碑阴额双勾:“義著千秋”。落款“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孟冬月中浣穀旦閤村公立”。
以下为修复前旧照:
仁义局对面山坡下有南窖村戏楼,与仁义局隔沟相望。
南窖村戏楼
古戏台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十年重修(1884年),戏楼依山傍水。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后为抱厦化妆间。悬山合瓦,清水脊,石板瓦顶,木质博风板。与其他地方的戏楼不同的是屋面只有两面坡,即后抱厦的屋面仅仅是戏台后部屋面的向后延伸。戏楼的杔檩上画满了彩画,彩画不仅有人物故事,还有渔樵耕读、骏马异兽,花卉图案,各种纹饰。在正中的脊檩上记录了戏楼建建年代和重修日期。2016年4月份戏楼年因久失修坍塌。2018年重建。

门头沟区文保牌
戏楼对面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建筑物,当地人叫它“楼排子”,顶樑上也描绘着各种图案,是戏楼的配套建筑,既可叫演员休息化妆,也可存放杂物。
2012年访时旧照:
回到三岔口,沿南街东行,胡同两侧有很多老宅院及老铺面房。
老宅院及老铺面房
玄帝庙
南窖村玄帝庙位于南窖中心小学的东半部院。该庙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据有证考:解放前重建、改扩建三次,一次是清嘉靖年间;另一次是光绪年间;到了民国十年也进行了一次。解放之后,拉倒庙中的神像,变成南窖小学。后小学扩建,拆除了全部的东西配殿,在其原址上建了教室。1956年,在玄帝庙西面的空地上建立南窖中学。形成以玄帝庙为中心,东院小学、西院中学的格局。2001年南窖小学改扩建中,修葺仅存的玄帝庙的中殿和后殿。修瓦,彩绘,上漆。如今,中殿成了阅览室,后殿用做图书馆。庙内有的古柏2株已枯死。据考证,该庙以前共有三进院落,三重殿宇,原来的前殿是老爷殿,供奉刘、关、张及赵云等大将的泥像。中殿是真武殿,供奉着真武大帝。后殿是菩萨殿,供奉菩萨神像。现在的小学东院内为玄帝庙的中、后殿,前殿已无存,其南面玄帝庙的影壁及山门仍存。

房山区文保牌

山门前有大式青砖一字影壁一座,保存较好,底为须弥座,青砖垒砌,影壁墙主体部分用块石加黄土垒砌,上白灰,表面涂红料,中间一菱形“福”字砖雕,为四块正方形青砖拼接而成。带四角插花,影壁上部带连珠纹,冰盘檐,勾头滴水,筒瓦顶,清水脊,蝎子尾,带盘花。
照壁后身
山门保存完好,歇山顶,筒瓦,调大脊,砖吻兽,带垂兽。排山勾滴,双重冰盘檐,石券门,券脸雕刻云子图案,中间三幅云,四角挂铃(今无存),正中石额自右至左刻“北极玄帝庙”,大门木质二扇开。


山门额“北极玄帝庙”
从山门及影壁旁的胡同内北行到达北街,稍西行进入南窖中心小学。小学院内有中殿三间、后殿三间。
中殿面阔9.5米,进深5.2米,硬山大脊,正脊吞兽,筒瓦顶,五架梁,梁架苏式彩绘,带方椽,彻上明造。窗门为木制两扇开,步步紧窗,虎皮石墙,山墙带博风,勾头滴水,四个顺水脊,带垂兽,前有5小兽,戗檐砖雕喜鹊登梅。

中殿后身

后殿三间,五架梁,硬山筒瓦皮条脊,坡水稍垅,砖博风,彻上明造,梁架苏式彩画,大门木制一扇开。门窗步步紧装饰。3级踏步带垂踏。

重修庙记碑位于中殿屋檐下 。青石质,周围雕云朵纹,旁边有碑座两块,中间有插碑槽。很多文字不清,额篆:重修庙记,碑文首题:重修玄帝庙。
龙王庙
南窖村龙王庙建于清代,原有前殿和后殿以及东西配房。现仅存后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石板瓦顶,前出廊。西侧有耳殿两间,东侧耳殿无存。东配殿残存,西配殿已无存。院南墙有一座大照壁。
房山区文保牌

正殿三间
大殿后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