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3)长峪城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13年8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第二批915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有4个村落入选: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
密云县新城子镇吉家营村
长峪城村
长峪城民俗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西北部,距昌平卫星城54公里,村域面积1850公顷,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新鲜,素有昌平“小西藏”之称,四季分明,每到春季,十里花香,桃花、杏花、海棠花相继开放,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甚是鲜艳美丽。长峪城明代成村,成古城建筑风格,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城内外有完整的瓮城、城墙、古屋和寺庙,城墙把村子分为新旧两个城池,古城和古庙的存在印证了长峪城的悠久历史。
村子不大,一条主路直通山上,两旁是就着山势高低错落的民居,表面上看老宅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座座新居。
长峪城
长峪城位于昌平区西部。东西南三面临山,南邻雕窝沟。因在长峪峡谷而得名。明代成村。地处长峪峡谷,称长峪口,明正德年间筑关城,称长峪城。明万历年间基璺增筑新城,后发展成村,村以城名。该城北依长城,南望镇边城,东邻臼羊城,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是明代京师北京防御的重要隘口。长峪城旧城与新城均有城墙,券门。旧城内有佛殿及娘娘庙,庙内有钟、鼓楼。新城内有关帝庙、菩萨庙各一座。现大部保存完好。
昌平区文保碑
村口处长城墙遗存
远望长峪城南瓮城
瓮城门

修复前瓮城门

长峪城南门

修复前南门

远望南门后身

修复前南门后身
长峪城北门及瓮城
图中看到祯王庙的屋顶稍高出修复的瓮墙
北门后身
长峪城永兴寺
永兴寺位于长峪城村的中心位置,是村内众多寺庙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明代,历经修缮。坐西北朝东南,二进四合院布局。佛道二教合祀。有山门、前殿(穿堂殿)、正殿、钟楼、鼓楼、戏台及寮房。门前有粗大的古榆树一棵,山门为硬山筒瓦过垅垂带脊。前殿三间,硬山筒瓦过垅脊,为佛爷殿,原供奉着如来佛祖及十八罗汉。弥勒佛身前还有位小土地神,身后有位红脸持刀大汉。二进院内正殿面阔三间,垂带踏跺五级,檐枋彩画,六抹菱花格隔扇门窗,覆盆式柱础,灰筒瓦黄琉璃瓦剪边硬山调大脊,为娘娘殿,原供奉着栩栩如生的正宫娘娘、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两侧朵殿各二,院内两侧前角分别有钟鼓楼一座,钟楼内有明崇祯十五年铸造的铁钟一口,高1.6米,保存完好。院内西侧为戏台,戏台进深较大,后墙是突出于西侧院墙的。东侧有寮房三间。

昌平区文保碑






2008年8月重修永兴寺题刻

山门

前殿



前殿东配殿

前殿西配殿

钟楼




鼓楼

后院

后殿



后殿彩绘










后院西侧戏台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举办社戏

后殿东配殿

从西侧看永兴寺
菩萨庙
菩萨庙位于长峪城新城内,坐南朝北的三间正殿为硬山筒瓦过垅脊,彻上明造,面阔三间7.81米,进深一间5.53米,前出廊,廊心墙有工笔人物画。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及两位童子。2008年曾修缮,并对院墙进行了修整。

昌平区2005年文保碑和2013年文保牌

全景

正殿三间

外廊彩画


室内供奉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长峪城旧城北门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仅存正殿。面阔三间7.04米,进深一间5.77米,石台基,五抹方格门窗,苏式彩画,灰筒瓦硬山卷棚顶带排山勾滴。据《昌平文物志》介绍:脊檩枋下有重修题记:此庙重修于“1934年8月”,另一端题“长峪城合村重修”。

昌平区2005年文保碑

全景

现状堪忧


祯王庙
祯王庙位于长峪城旧城最北侧的瓮城内,由于岁月洗礼和自然侵袭的原因,现在的这座庙已经破败不堪,几乎摇摇欲坠。据一些人介绍,来祯王庙祭拜的人是为了让神仙保佑庄稼不发生病虫害,以祈求自家能有个好的收成。估计应该就是真武庙。



加载中,请稍候......